六祖《坛经》之禅,人的本性自然
不着事与物,自然就是无念无相无住,道法于自然,故道法自然
《坛经》:公曰: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
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师又曰:
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
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
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
《坛经》: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
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于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人的本性,指念头,无有断绝,一念断绝,法身就离了色身,人就死了。应该是每个念头念的这个对象,不要住在它上面,这就对了。你要停到上面了,就住到上面了。考虑问题的那个对象,就把你捆住了。我们一般人都爱犯这个毛病,本来人性是自然的,可我们不按这个自然走了,着那个事。有个好事,那个事真好,还想那个好。如果那个事不好,真倒霉,还想那个事。事早过去了,还停在那,住在上面。一住,捆住了,捆住了就出烦恼了,离开这个本性了。本来我们这个本性是无住,可我们人违背这个本性了,让它恢复这个无住,就完了,不住在上面就解决问题了。你看慧能这个法多简单,都是从事上来的,六祖讲的这个参禅和孔夫子讲的一样,从事上去做去。孔夫子不说吗,我饭也不吃觉也不睡,坐着想,想了半天,不如从事上去做去,这么去做,无念无相无住,这样就解决问题了,这是最根本的。能离开一切相,心就清净了。任何相上,不要着这个具体事物,不着这个相,就是无相。在这个境上,你不让它染着你,就称为无念。比如,咱们上大街上去,有的时候,你不注意,它那儿也是个境,可是它就没染着你。脑子里没打上烙印,既然没打上烙印,你就没染上它,就没这个念头,它可以有这个事,但你可以没这个念头。据说武则天崇信佛法,为看看人的这个心性,可不可以不注意旁边,找了些判刑的人,给一盘水端着,不能洒了,洒了就砍头,不洒就赦免。又找了好多舞女,都裸体在那儿跳舞,让犯人端水走过去。端过来后问洒了的人怎么洒了?说看了旁边的人,就被砍了头,没洒的问他旁边有什么,说不知道。他把全部精力都贯注到这盘水上了。周围什么花花世界他都不知道,也不管了。这就说明外面环境你不要注意它,它就染不了你,你就不会起念头,就称为无念……
《坛经》: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
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劝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
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
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
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无念又不是什么都不想,一个念头都没有,不是这样,念头没有了,就死了。学道的人不去按智慧思量具体事物去想怎么不起念头,自己迷了还不要紧,又劝别人也这么去搞就错了。真如,就是我们讲的意识里面的意识本体,是念头的体。念头是真如的用(念不是概念)。你把念头守着意识本体时,守的这个功能是意识本体的。守的对象又是意识本体的本身,是体。这一点上,后世修禅宗的对六祖这讲法也是忽略了,也许是因为六祖讲的太好了,后世禅宗都不敢这么讲,一讲这个,别的都没法讲了。
《坛经》: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
自己内在那个精神境界,从里面起念,念着那个意识本体,真如。经常这么做,日常生活中干事见闻觉知,就染不着它,你同时还是自在的。里面守着意识本体,外面还能干事。这里心指念头。你要看这个念头,念头本身是个妄。他是从里往外说的,后人是从外往里修的,所以他说心念就是妄念,是虚幻的东西,你看它干什么呢?就不要看它了。一不看,妄念没有了,就恢复真如了。本性本来是净的,之所以不净,是因为有了妄念。你这儿说,我要看那个净,这本身也是个妄,净的妄念(断念之时,正是起念之时)。本来意识本体里面是没有形象的,你要搞了个净的形象,也是净象。若说看净是功夫,却把自己本性障住了,那这个净把你捆住了,老追净追净,把原来那个净丢了,又多了一层东西,这是说看心看净。
《坛经》:师示众云:此门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若言著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若言著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著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
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
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著心著净,即障道也。
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一般人坐着不动,一坐下开口便说人是非。不看人非,这不动是对的。身子不动,嘴说别人错,挑这挑那,是是非非,这都不对。坐禅,对外面各种境界,不起念头叫坐,里面这个心性不乱为禅(打坐拘于外形形象,何为“坐”,过去说:“一心不动称为坐,一念不起称成为禪),离开相,心不乱,这就叫做禅定。外禅内定,故名禅定。
《坛经》: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过去有这么两句话:无事时莫让心空,有事时莫让心乱。没事时莫让心空,一空好啦,精神断灭了,顽空啦!里面有个灵明,灵明在躬,有事时里面有个主牵着,也不乱。这就是禅定。每个人本性都是清净的,关键是你思考问题时,思考些什么?你如果思量一切恶事,你的行为就是恶的(越善的人,往往恶意会越大,本心向善,意识里却了对比的恶意,强化了恶的存在,反落入了魔道,着了善魔,便没有了功德),行为是个恶,可它里面那个自性还是清净的呀,恶事是恶事,本性是清净的呀,可你这个恶事把这个清净给盖住了。你思量善事,行为就是个善的东西。所以应该知道你干的这个事,有善的,有恶的,人有自性,法有自性。恶事是恶事,善事是善事,但它的自性不变的………
============================================
<注:下图是练功采天地灵气的真实“气光”,非做假制作的图片>
卢老师:13227602277
道家辟谷、太极、气功等专业老师
个人微信
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六祖《坛经》之禅(三)发布于2023-11-01 15: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