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古法针灸
第一代的代表人物为孙培荣老师,亦是从中国大陆迁到台湾。在当时已很有名气,并广收弟子;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有武仲瑛及周左宇两位先生;第三代的代表人物是李相谅老师。此派用针独到,现举一医案为例。贫血不再生的治疗针灸名家孙培荣先生,尝治一「贫血不再生」症,颇有参考价值,兹将该医案公布,供作参考研究。
患者贾凤鸣,男,二十岁,为韩国华侨学生,于民国四十四年间(1955年)患贫血不再生症。其病状为血枯身黄,气息微弱,不能转动。治疗处理:通经接气,滋阴活血,统括俞募标本,原络交会,悉依古法施治。贾生患此症,住台大医院治疗,医认系绝症,每曰仅赖输血以残喘,最后宣称已无法挽救,乃经侨委会宫延龄君,坚邀孙先生为之诊疗,因其病势已危殆。
舍针灸别无他法,乃依古法,统括俞募标本,原络交会,运用八法五门,兼取山海、丘陵、沟池、溪谷、三才三部等穴,二月有余,由渐进而好转,终就痊愈,完成台大教育。
二月十二曰:公孙(八法)、少府(五门)阳谷(五门)通里(心络)。
二月十四曰:临泣(八法)外关(八法)大敦(五门)临泣(五门)支正(小肠络)。(按:此条临泣重复,而临泣乃八法穴,五门恐有谬误,待考正之)。
二月十六曰:后溪(八法)申脉(八法)太白(五门)三里(五门)蠡沟(肝络)。
二月廿曰:列缺(八法)、照海(八法)、经渠(五门)、商阳(五门)、光明(胆络)。
二月二十四曰:丘墟(甲)、太冲(乙)、阴谷(五门)、通谷(五门)、大锺(肾络)。
二月二十六曰:腕骨(丙)、神门(丁)、支沟(五门)、劳宫(五门)、飞扬(膀胱络)。
三月三曰:合谷(庚)、太渊(辛)、照海(阴蹻)、内关(阴维)、丰隆(胃络)。
三月八曰:京骨(壬)、阳池(壬)、阴陵(二陵)、阳陵(二陵)、外关(三焦络)。
三月十二曰:太溪(癸)、大陵(癸)、阴交(二穴)、阳交(二穴)、内关(包络)。
三月十六曰:公孙(干)、中脘(腑会)、中府(肺募)、涌泉(地)、经渠(肺络)。
三月十九曰:内关(艮)、章门(脏会)、巨阙(心募)、璇玑(人)、商阳(大肠络)。
三月廿一曰:临泣(巽)、阳陵(筋会)、期门(肝募)、百会(天)、水沟(沟)。
三月廿三曰:外关(震)、绝骨(髓会)、章门(脾募)、大包(上)、风池(池)。
三月廿五曰:列缺(离)、膈俞(血会)、京门(肾募)、天枢(大肠俞)、后溪(溪)。
三月廿九曰:照海(坤)、大杼(骨会)、肺俞、地机(中下)、合谷(谷)。
四月一曰:后溪(兑)、太渊(脉会)、心俞、三里(四总穴)、承山(山)。
四月六曰:申脉(坎)、膻中(气会)、肝俞、委中(四总穴)、照海(海)。
四月十曰:太冲(开四关)、合谷(开四关)、脾俞、列缺(四总穴)、商丘(丘)。
四月十三曰:通关、血海、肾俞、合谷(四总穴)、阴陵(陵)。
四月十六曰:太渊(五门)、后溪(五门)、丘墟(甲)、太冲(乙)、血海(配穴)。
四月廿二曰:曲池(五门)、曲泉(五门)、腕骨(丙)、神间(丁)、气海(配穴)。
四月廿七曰:解溪(五门)、公孙(八法)、冲阳(戊)、太白(己)、通关(配穴)。
五月二曰:大都(五门)、内关(八法)、合谷(庚)、太渊曲池(配穴)。
五月十曰:少冲(五门)、临泣(八法)、京骨(壬)、阳池(壬)、三里(配穴)。痊愈停针。
综观此一医案,可知孙先生精于子午流注,灵龟八法配合八卦干支,以三才四部四总五门七募八会以及十五络穴,此深得古法之妙,是为全身整体疗法,恢复其生理机能,自是造血正常,贫血不再生随亦消除。施用此一针法,似应切合逐曰临时开阖补泻,惜乎未见此医案有关『手法』的记载。
此一门派特点是完全不用任何药物,传承有自己的手法。本派资料由武仲瑛老师编纂的《图解针灸实效歌诀》、《针灸治疗灵验病例》为武仲瑛老师跟随孙培荣老师学习时的项料整理。另有由周左宇老师结合个人经验所出版的书籍《针灸断病法则》、《针灸配穴思路》、《扁鹊针灸治疗法则》等。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针灸门派发布于2023-11-01 13:3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