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朱子文化简明读本》。《朱子文化简明读本》是一本介绍朱子文化的普及性读物,力求以通俗的语言,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到朱子在中国思想史的重要地位。
朱子一生极不平凡。少孤,立志苦读,尽得“武夷三先生”真传;后而知不足,拜师延平先生李侗,返博归约,偏重于经世致用。自任职同安起就以复兴儒学、为民请命、教化淳风为己任,直至晚年。本章以朱子少年、青年、中年及晚年时期经历的“潭溪悟道”“朱张会讲”“鹅湖之会”“白鹿学规”“武夷讲学”“庆元党禁”等重要史实为主线,概要地介绍朱子的政治生涯和学术实践。
一、朱氏入闽
朱子与福建的联系要追溯到他的祖父朱森及父亲朱松。
朱松(1097一1143),字乔年,号韦斋,徽州婺源(今江西省婺派县)人,新安朱古僚八世孙。宋政和八年(1118),朱松中进士,官授迫功郎,被任命为建州(治今福建省建瓯市)政和县尉,举家人闽。随朱松迁居政和的还有他的父亲朱森、母亲程氏及胞弟朱柽、朱槔与两个妹妹朱森病故后葬于政和县凤林村护国寺西侧。朱松为父守制三年后,调任南剑州(治今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尤溪县尉。次年十一月,朱松再次携着寓居政和。建炎四年(1130) 五月,为避兵乱,朱松举家迁居尤溪。朱松担心自己性急误事,仿古人佩韦戒性,自号“韦斋”,故人们称他为“韦斋先生”。
朱松曾在地方与朝中任职,虽不得志,却颇有政绩。在政和期间,撰文劝诫百姓不要溺婴。朱森曾告诫朱松,政和地域偏隘,教学荒疏,要他涵养教泽,开化邑人子弟。朱松秉承父命,创办了星溪书院和云根书院。自此,业政和文风始盛,遂有“先贤过化之乡”之誉。
建州政和县是朱松一家入闽的首站,今福建省政和县杨源乡朱厝楼进源村朱氏一族即是朱松两个弟弟的后裔。
绍兴十年(1140),朱松因上书反对宋金和议,为权臣秦桧所不容,被罢职,自请赋闲,开始精研学问,教育朱子。绍兴十三年(1143),朱松在建安(今福建省建瓯市)去世,享年四十七岁,后移葬崇安县上梅里(今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乡下梅村)寂历山,朝廷追封其为粤国公,其子孙族人尊他为入闽始祖(编者注:朱子后裔也有尊朱森为人闽始祖的)。
二、少年时期
(一)出生尤溪
朱松因力主抗金被贬,居无定所。时建州兵乱,又逢妻子身怀六甲,朱松选择福建省尤溪县城南郑安道的馆舍作为寄居之所。宋建炎四年(1130)九月十五日午时,朱子在此出生。
相传,朱子出生的前一天傍晚,尤溪城北对面的文山和郑安道馆舍背后的公山起火,火势烧成了“文公”二字。朱松惊叹道:“此喜火祥兆也!”故为朱子取名“熹”。因尤溪古名沈溪,又为朱子取乳名“沈郎”。
朱子出生时,右耳面颊连排七颗黑痣,朱松说:“此儿面生七痣,类似北斗七星,应为祥之兆也。”朱子出生三天后,朱家举行三朝(即婴儿出生的第三天)礼,当天,朱松写了一首《洗儿》诗:“行年已合识头颅,旧学屠龙意转疏。有子添丁助征成,肯令辛苦更儒冠。”寄望朱子将来成为有用之才。朱子天性好学,善于思考。五岁时的中秋节晚上,一家人在赏月,父亲指着天空,告诉朱子那是“天”。朱子反问:“天之上何物?”朱松不能回答,惊喜地说:“此子或可望也。”这就是后人所传“朱子问天”的故事。
(二)迁居建瓯
绍兴七年(1137), 朱松入朝做官,因盘缠困难,把八岁的朱子和妻子寄留在浦城萧顗(朱松老师)家,只身过仙霞岭赴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在京城立足后,朱松才把朱子母子接到临安生活。在此期间,朱子开始接受浦城萧顗和临安杨由义的儒学启蒙教育。
朱子幼年异秉,颖悟早慧,诵读《孝经》时,在书上写道“不若是,非人也”。在师长精心教导下,朱子诗文大有长进,长辈们称赞他能运笔生风。
后来,朱松自请赋闲,带着妻儿移居建安城南环溪精舍。
环溪精舍地处建安城南东西溪交汇处的南岸,门前有一湾清流、一片沙滩。相传,少年朱子常与邻里小儿在沙滩嬉戏,并用手在沙滩画卦,留下坐沙画卦的佳话。(编者注:另说,朱子画卦为六岁,地点在尤溪郑道安馆舍前沙洲。)
少年朱子时常聆听朱松与亲朋故友商谈抗金救国之事,遂也开始对国家前途充满忧虑和思考。
(三)托孤五夫
绍兴十三年(1143), 朱松病逝于环溪精舍,年仅四十七岁,此时朱子才十四岁。
临终前,朱松给崇安( 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刘子羽写信,让朱子拜其为义父,并从学于“武夷三先生”,即刘子翚(屏山先生)、刘勉之(白水先生)、胡宪(籍溪先生)。此三人皆为当地名儒,深谙理学。
刘子翚像
朱松去世后,朱子遵父遗命,与母亲迁居五夫,就读于刘子翚的屏山书院、胡宪的私塾等。朱子在此不仅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还认识了许多同学,多年以后,很多同学成为朱子在政治和学术上的坚定支持者。
刘子羽是抗金名将,曾与朱松同朝为官,亦因主张抗金被贬回乡。刘子羽不忘朱松重托,在屏山脚下,为朱子母子修建了五间住房。为了让朱子不忘先祖,刘子羽以朱氏婺源故乡紫阳山为鉴,将住宅命名为“紫阳书堂”(后称紫阳楼)。朱子平时往来刘勉之的草堂、胡宪的山居时需经过一条巷子,后来,人们把这条巷子称为“朱子巷”。
抗金名将刘子羽
刘子翚为了维持朱子学业,在五夫到崇安之间建歇马庄,购田二百亩,以田租作为朱子母子生计之费,及诸学子求学中转之用。刘子翚去世后,继承田产的刘珙又将其赠给朱子,以便朱子赡养母亲。朱子在同安任职时,欲归还田产,刘珙不受,后来只好转赠给南峰寺。
朱子对刘氏三代祖孙的忠义气节深为敬重,曾写下对联褒颂:“两汉帝王胄,三刘文献家”“八闽上郡先贤地,千古忠良宰相家”。
迁居五夫的第二年,刘子翚为朱子取字“元晦”,希望朱子成为一个外表不露、道德内蕴的人,但也含有“禅学”的底蕴。绍兴十七年(1147), 刘子翚病重时,把“不远复”三字符传给朱子。“不远复” 的大意是当误入歧途时,能够尽快迷途知返。朱子在书房门口写了一副对联:“佩韦遵考训,晦木谨师传”。上联是说要遵守先父慎独修养的遗训,下联是说要谨遵老师善自韬晦的教导,以此作为读书处世的座右铭。
朱子在慈母、义父、恩师的精心培育下,逐渐长大成人。
三、青年时期
(一)临安及第
绍兴十七年(1147) 八月,十八岁的朱子参加建州乡试,在三百多名考生中以第九十名中榜,却年龄最小,主考官评价他,将来一定是不寻常的人!
第二年春,朱子再次进人科场,赴临安参加礼部会试。经过十几天的诗赋、经义、论策等三场贡院考试及殿试,朱子获赐同进士出身。
会试之后,朱子离开临安南归时,一路访师求教。经兰溪访范浚,得其心学;经衢州访张嵲,学其诗风;经江山访杨时再传弟子徐存,受业二程理学,并到闽北的建阳、顺昌、光泽等地,与儒家学者交流学问,切磋经义,但也多方寻访名僧名道,谈经论禅。
绍兴十九年(1149), 朱子岳父刘勉之病逝于建阳萧屯,朱子将其葬于考亭(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考亭村)。
绍兴二十年(1150), 料理完岳父的丧事之后,朱子取道浦城出闽,第一次踏进日思夜想的婺源故土,处理了老家遗留的诸多事务:修复多处祖墓,赎回典卖多年的田产,委托族亲收租用于祭扫祖墓之费。同时,利用空余时间,与婺源带的儒学先辈讲论诗赋学问, 并收下平生第一批弟子,数月后回闽。
(二)赴任同安
绍兴二十一年(151),朱子又到临安参加了一次官吏选拔考试, 被选授为左迪功郎,担任同安县(今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主簿。朱子在等待期廷的任命文书时,或在家读书,或游山玩水。期间,朱子为其推崇的北宋文学家曾巩撰写了《曾南丰年谱》。同时,开始涉猎《周易》,当他读到“元享利贞”的“元”字时,感到“元”乃是四德之首,而自己还一事无成,不敢以“元晦”自称,遂改字“仲晦”。
朱子担任同安主簿是其首次为地方官,也是他从政时间最长的一次。绍兴二十三年(1153) 七月,朱子到同安任主簿,掌管文书兼管县学。
南宋时期的同安县属于泉州,地处偏远的滨海地区,地瘦人穷。朱子到同安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县署大堂上挂“视民如伤”匾额。“视民如伤”出自《左传.哀公元年》:“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意思是对待百姓的疾苦要像看待自己身上的伤痛一样。
朱子勤于公事。为了防止吏人作弊,他每天都要签押簿书和赋税出人簿籍。他采用三联单、预通知的办法收税,改变了以往派兵催逼的做法。他上书请求减免赋税,欲行“正经界”(即清查版籍田税),但因牵涉到豪强大户,未被朝廷采纳。他在风沙为害的同安与南安交界的小盈岭上,建造石坊,亲题“同民安”,企求保民平安。公务之余,朱子吟诗作赋,留下诗作100多首,题榜楹联40多处。
朱子重视教育。他到同安之前,县学倾废,学子只通过炫耀词章来获取功名,荒废圣贤之道,浮躁功利。朱子到任后多方奔走,筹集钱款,修葺县学,还新建了孔庙大成殿、经义阁、教思堂。同时,聘请本县三位进士到县学任教;为了规范教育,他还制订教规、 礼仪,整顿学风。朱子还亲自到县学为学生讲授《论语》和圣贤修己治人之道。因同安县学藏书少,朱子利用公务的机会,到泉州府请求拨给同安县学旧书985卷,并派人到民间募集旧书200多卷,供学生阅览。同安学风自此开始好转。
朱子重视风俗教化。他了解到同安人苏颂在北宋元荷年间为相。道(理)学深厚,高风亮节,特建苏承相祠堂。同时,为因力主就金,反对和议被迫害致死的泉州知州赵鼎立祠,为百姓树立道德的榜样,树立儒学正统教育。同时,针对当地因贫困出现的乱婚现象,朱子拟订《申严婚姻状》告示,予以纠正。
力主抗金、反对和议被迫害致死的赵鼎
绍兴二十六年(1156), 朱子三年任满,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据史书记载:同安县“士思其教,民怀其德,不忍其去,立祠学宫”,赞誉同安为“紫阳过化”之地。
(三)拜师延平
朱子在五夫时,由于受三位既有禅学素养又有儒学功底老师的影响,同时还师从禅宗领袖大慧宗杲的得意弟子道谦,出入佛老十余年。取得功名之后,朱子反思以往所学佛儒庞杂,即便用尽全身之力,也无法兼顾,感到很苦闷。朱子曾自嘲这段时期是其“困学”时期。绍兴二十三年(1153) 初夏,朱子赴同安任职途中,经过剑浦县(今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时,特意拜访了李侗。李侗,字愿中,世称延平先生,是朱松的学友。朱子以佛老之学请教李侗,李侗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而是委婉地劝诫朱子要多读圣贤言语,从日常生活小事悟起。
朱子在往同安赴任时,选择了剑浦、福州、泉州的路线,拜访了许多名儒,特别是在福州和泉州,感受到两地的浓浓“儒风”。在同安任职时,朱子逐渐认识到“儒理实,佛理空”,禅学是无法解决当前迫切的国计民生问题的,于是他的思想开始转向了儒学的轨道,也就在这时,朱子终于认识到李侗学问的重要性和适用性。
绍兴二十八年(1158) 正月,为了表示诚心,朱子从五夫徒步三百多里到剑浦,执弟子礼,正式拜李侗为师。朱子就《春秋》《论语》中的十八个问题请教李侗,并与之讨论“中和”学说和“理一分殊”等问题。李侗认为,佛儒最主要的区别就是“理一分殊”,佛专“理一”重在“悟”,儒专“分殊”重在实践,要经世致用,就要从“分殊”做起。李侗的这一论断划清了儒佛学说的界限,为朱子思想从佛学转向儒学奠定了基础。在此后的十年间,朱子先后六次在剑浦、崇安等地向李侗当面请教。
在李侗的帮助下,朱子从沉迷佛老渐渐转向儒学。朱子曾多次寓居西林禅寺(在今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在拜师李侗时,朱子在《题西林院壁(其一)》诗中写道:“触目风光不易裁,此间何似舞雩台。病躯若得长无事,春服成时岁一来。”朱子把向李侗拜师的场景比喻为孔子教授弟子的舞雩台, 表达师从李侗的喜悦心情。留在西林院壁上的“鸢飞鱼跃",标志着朱子“弃禅归儒”的历史性转变。
朱子不仅从李侗那里学到了居敬持志的涵养工夫,而且把儒家学说用于经邦济世,并尊李侗教导,“洒脱”应对“时事”。绍兴三十二年(1162),在李侗帮助下,朱子向朝廷上《壬午应诏封事》,首论帝王之学必先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以应天下之务;次论金人与我不共戴天,提出任用贤能、罢黜和议等主张。但时逢抗金失利,朱子的封事没有打动孝宗,朝廷还是倾向议和。
朱子在师从李侗的十年间,校订了《谢蔡语录》,撰写了《论语纂训序》《论语要义》《论语训蒙口义》等书。李侗去世后,朱子将自己与李侗论学的语录编成《延平答问》。
在李侗的指导和自身努力下,朱子学问猛进,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春日》和《观书有感》诗作。《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观书有感(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人指出,这个源头就是儒家学说与河洛之学,而让源头活水在心中流淌不息的,就是包括李侗在内的诸多前贤的不断传递。
(四)潭溪悟道
同安任满后,朱子回到五夫,专心致志钻研儒学。期间多次接到朝廷的任命或派遣,为专心做学问,朱子于绍兴二十八年(1158) 向朝廷请祠。
奉祠就是管理宫庙(道观或寺庙),虽官无职守,但文官阶(级)别仍在(编者注:在宋代职官制度中,级别和职守是分开的,职守属临时派遣,本人可接受也可不接受,但级别无论有无派遣都会保留),只是领取该级别的一半俸禄。
朱子深感君心是否“正”,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存亡。他认为,儒家经典是治世之书,有明学术、正人心、拨乱反正之用。但是,自孔孟之后,儒道不明。于是朱子决心效仿孔子,一边读书讲学,一边著述见志,并以《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为重点,构思《四书章句集注》的创作方向。
隆兴元年(1163), 李侗途经崇安,到五夫小住,朱子向其请教赴京应诏“所宜言”。当年十一月六日,朱子在垂拱殿向孝宗皇帝连上三札,奏论格物致知之道、献抗金之策和任贤修政之道,并谴责议和派。此时,李侗却不幸病逝于福州。次年正月,朱子到剑浦哭祭老师,作《祭延平李先生文》《延平李先生行状》。八月,又前往剑浦为李侗送葬,作《挽延平李先生三首》。
闽北的游酢和杨时从二程接过的“道” 是“中庸”。对“中和”境界怎样把握、怎样体验是对“中庸”理解的关键,也是杨时、罗从彦到李侗等道南一脉传人的 “传心指诀”。朱子在对《中庸》深人研读之后, 结合李侗的教导,于乾道二年(1166) 对“已发未发”有了领悟。所谓“已发”是指喜欢、愤怒、悲哀、快乐等情感向外表露的结果,“未发”是情感未表露的状态。朱子就在这“已发未发”临界状态下体会出了“天理”的奥秘和永恒,史称“中和旧说”,也称“丙戌之悟”。这个“悟”,表明朱子已成为承接“道南”理学精髓的自觉者,又标志着朱子在思想世界上与佛学正式告别,成为其理学思想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因朱子所居之地有潭溪,后人又称之为“潭溪悟道”。之后,朱子写了《杂学记》,对佛学思想和倡导“以佛释儒”的士大夫进行了批判,决心与佛老彻底决裂。
朱子对潭溪之畔的紫阳楼一片深情,晚年写下了《怀潭溪旧居》:“忆住潭溪四十年,好峰无数列窗前。虽非水抱山环地,却是冬温夏冷天。绕舍扶疏千个竹,傍崖寒冽一泓泉。 谁教失计东迁缪,惫卧西窗日满川。”在怀念故居的同时,更多的是对他这一阶段理学思想的发展、成熟与升华的总结。
朱子既是教育家,也是匡国济世的实践者。乾道七年(1171),他在五夫创建社仓,开救荒之先河,是古代恤民的一大创举,被誉为“先儒经济盛迹”,在中国荒政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后来,朱子曾多次被朝廷委派到南康(治今江西省庐山市)、浙东(治今浙江省绍兴市)等地办理荒政,用社仓法赈济灾民,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并得到朝廷的认可和后世的仿效。
四、中年时期
(一)朱张会讲
朱子进入中年后,四位入门老师相继辞世。特别是李侗去世后,朱子感到读书著述“有疑无与析”,有必要请教他贤,“中和”的原理也需要和别的学派商讨,于是,朱子与浙江、江西等地的学者展开交流。
乾道三年(1167), 朱子把长子朱塾送到婺州(治今浙江省金华市),让他跟从浙学传人、好友昌祖谦学习。临行时朱子写了一封《训子帖》,教导儿子“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训子帖》 后来成为流传后世的经典“教子篇”。
次年九月,朱子不顾足疾病痛,远涉两千余里到潭州(治今湖南省长沙市),与湖湘学代表张栻论学。
张栻是抗金名将张浚之子,隆兴二年(1164), 张浚去世时,朱子专程前往吊唁。张栻的湖湘学派与朱子的闽派同源于河南二程,但湖湘学承接的“道”是《孟子》,与闽北道南传承的学说有差异。湖湘学派认为,认知“天理”的途径应该在日用之间或在实践之中去认知,与闽北一脉“默坐沉心,体认天理”的求知方法不同。虽然朱子与张栻对此各抒己见,论辩激烈,但双方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史称“朱张会讲”,也称“长沙论道”。论道结果,朱子对张栻的观点很佩服,对原有“中和”观点进行了反思。“朱张会讲”是朱子第一次与不同地域的理学派别进行的学术论辩。
张浚像
朱子在长沙住了两个月,与张栻在岳麓书院一边论学,一边讨论儒学经义。期间,他为岳麓书院讲堂书写了“忠、孝、廉、节”四个大字,为湘中儒家弟子写了“存忠孝心、行仁义事、立修齐志、读圣贤书”四句话。
乾道五年(1169), 是己丑年,经过长沙论学,朱子就“中和”原理探讨取得重大突破,得出了“性为未发、情为已发”的感悟和论断,史称“已丑中和之悟”。相对此前的“中和旧说”,则又称“中和新说”。
至此朱子摆脱了李侗“主静”求知方法的影响,向湖湘学派倡导的,贯穿日用之间的“主敬”学说靠拢。朱子在拜李侗为师时,还是理学的门徒,此时,朱子已经走上儒学权威的轨道,成为道南一脉的闽派领军人物,与湖湘张栻、浙东吕祖谦三足鼎立,后人将三人并称“东南三贤”。
之后,朱子又感到湖湘学派的“中和”修养功夫有欠缺,李侗的修养方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于是他又重返“二程”,从源头学起,终于综合了各派的观点,把立足点和切人点定位在“读书”,这预示着朱子在“中和”的理论拓展上超过了李侗和张栻。
乾道七年(1171), 朱子应尤溪知县之邀,回到阔别多年的出生地,为众学子开讲为学之道。又应邻里乡亲的要求,挥毫写了四个条幅:“读书起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
朱子从尤溪返回直到淳熙二年(1175 ),大部分时间在寒泉精舍(位于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麻沙镇)一边为母守丧,一边著书立说,主要编纂《论孟精义》《诗经集注》《资治通鉴纲目》《西铭解义》《太极图说解》等书。其中与吕祖谦合编的《近思录》,是初学理学者的人门之书。
(二)鹅湖之会
“鹅湖之会”是“朱张会讲”八年后理学门派内的另一场盛会,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鹅湖之会”的双方是福建的朱子和江西的陆九渊。在学术上,朱子是理学的代表,陆九渊是心学的代表。朱子以理为本原,认为宇宙万物由理派生,强调向外寻理,即“读书求理”;陆九渊以心为本原,认为心就是理,宇宙万物由心派生,强调内求寻理。由此引发二者治学方法的分歧。淳熙二年(1175),在吕祖谦的撮合下,朱、陆在信州(治今江西省上饶市)鹅湖寺论学。双方围绕“教人之法”展开论辩,陆氏认为朱子教人之法支离,即缺乏系统性,朱子则认为陆氏教人之法太简,即把问题简单化。经过十多天的论辩,双方仍无法达到“会归于一”的结果。史称“鹅湖之会”或“鹅湖之辩”。
“鹅湖之会”虽没有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但朱子和陆九渊还是深受启发,事后都反思自己原有的观点。如朱子在返回崇安途中,经过闽赣交界的分水岭时,写下了“水流无彼此,地势有西东。欲识分时异,方知合处同”的诗句,表达儒家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思想。
“鹅湖之会”当年的七月,朱子在建阳云谷筑草堂,与门人论学或著书立说;八月,主管冲佑观。淳熙四年(1177), 著《论语集注》《论语或问》《孟子集注》《孟子或问》等书。
朱子曾在多年前投书拜邵武黄中(南宋主战派大臣)为师,淳熙五年(1178)正月,又专程前往邵武问候黄中,并受托为其父撰墓志铭。同年七月,朱子与弟子蔡元定在云谷讲学。同时,朱子还分别为义父刘子羽及其于刘珙撰《少傅刘公神道碑》《祭刘共父枢密文》。
“鹅湖之会”多年之后,朱子又与浙江事功学派的陈亮互相以书信形式展开了长达三年的关于“义利王霸”的论辩。朱子“重理轻欲,重义轻利”,用道德标准判断是非;陈亮则以现实事功为标准判断功过。朱子认为,如果帝王都以现实的功利为标准,那就意味着专制权力可以为所欲为,这真是太可怕了,必须加以论辩。这次论辩亦成为朱子生涯中一次重要的学术活动。
(三)白鹿学规
淳熙五年(1178), 朝廷再次催朱子上任南康军知军,朱子只得遵命。
南康军当时是个十年九旱的贫困地方。到任后,朱子发动百姓抢修陂塘,请求朝廷拨钱粮,减免赋税;又颁布《劝农文》,力劝农耕,灾民因此得以渡过难关。
白鹿洞书院始建于南唐,曾享有庐山国学的盛誉,是名扬天下的儒生旧馆,但至朱子到任南康时已废弃百余年。为了让书院继续发挥教化功能,淳熙六年(1179) 朱子到任后一面向朝廷上《申修白鹿洞书院状》,一面撰《白鹿洞牒》在社会公示,以取得朝野人士的支持。同时,从南康军库中拨出钱粮修建书院。书院修成后,朱子自任洞主,筹措院田四百亩以赡诸生;向时任江西常平提举的陆游求藏书,又聘请了26位举人为学官。朱子还常到书院与诸生论学,来学者达300余人。
为了规范书院教育,朱子亲手制定了《白鹿洞书院揭示》(也称《白鹿洞书院学规》)。
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白鹿洞书院揭示》言简意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书院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教育章程,也是儒家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集中体现。此后,朝廷将此学规颁布天下,成为后世书院学规的圭臬。
白鹿洞书院是士子研习学问之地,也是理学家论学之地。淳熙八年(1181),朱子邀请陆九渊到书院讲学。陆九渊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深受朱子的赞赏,意味着此时陆九渊的学说已受到了朱子的影响。
为了确立理学正统,朱子在南康军所属县学内建周敦颐祠,配祀程颢、程颐;又建五贤堂,祀陶渊明等当地的五位历史名人。
南康军任满之后的淳熙八年(1181),浙东七州四十余县先后发生洪灾、旱灾、虫灾,朱子受命前往救灾。朱子用奖励的办法鼓励灾民捕蝗虫,朝廷推广朱子的社仓法也在此时起了作用。在救灾中,朱子弹劾了在荒政上不作为的知州唐仲友。在永嘉,朱子发现百姓多祭祀秦桧,遂撰《除秦桧祠移文》,令永嘉知县拆除秦桧祠。
(四)武夷讲学
淳熙十年(1183) 正月,朱子受命主管台州道观,居住在武夷山。为了进一步传播理学,朱子亲自擘划,在武夷山九曲溪畔隐屏峰下创建精舍。四月建成,建宁(治今福建省建瓯市)知府韩元吉作《武夷精舍记》,称赞此地山势幽清,奇石佳木,拱揖映带。朱子好友陆游作《寄题朱元晦武夷精舍四首》,以“我老正须闲处着,白云一半肯分无”表达对朱子山中之乐的向往。朱子门人蔡沈作《寄朱晦翁》,赞美武夷精舍和朱子的生活情趣。朱子则作《武夷精舍杂咏》应和,其中《精舍》日:“琴书四十年,几作山中客。一日茅栋成,居然我泉石。”表明朱子此时已在山野中生活、讲学、著述40多年,但居无定所。朱子的《武夷精舍杂咏》也成为许多文人墨客唱和之韵,如宋代袁枢《隐屏精舍》、清代董天工《步〈精舍杂咏〉韵十二首》。
武夷精舍是朱子门人用畚锸建起来的,建材也只是瓦木,但布局整齐,功能齐全,食宿、讲学、娱乐、景观皆有,时人称之为“武夷巨构”,书院建成后,各地学生不远千里接踵而来。朱子在此近八年,汇集群言,讲学著述,修订了《小学书》《童蒙须知》, 审定了《易学启蒙》,完成了《孝经刊误》《周子通书》,刻印了《太极图说解》《西铭解》等书。
在武夷山,朱子也将读书、讲学融入品茗、琴歌、酒赋、悠游山水之中。精舍不远处五曲溪中,兀立天然奇石,可容八九人,当中科臼自然如灶,可瀹茶品茗,朱子赋诗曰:“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将自然山水与品茗情趣描绘得淋漓尽致。淳熙十四年(1187), 朱子带领门人弟子畅游九曲,写下脍炙人口的《武夷棹歌》组诗,画屏般地展示九曲溪的旖旎风光,成为传响武夷山风光的千古佳作。武夷六曲响声岩“逝看如斯”崖刻即朱子所题,意在教育门人要珍惜时光。
朱子研究理学,总是与国家命运和社会风气紧密联系在一起。淳熙十五年(1188)十一月,朱子上万余言《戊申封事》,直接指出朝廷所颁各种措施失误,是因为孝宗君心不正。章奏送到宫中,已就寝的孝宗连夜秉烛披阅。第二天,授朱子主管西太乙宫兼崇政殿说书,但两个月后,朝廷下旨又改任朱子为秘阁修撰,依旧主管西京嵩山崇福宫。朱子上书辞免,返回武夷山。
朱子在武夷精舍生活、讲学七八年, 辐射四方,张栻曾称道:“当今道在武夷。”
五、晚年时期
(一)任职漳州
淳熙十六年(189) 年二月,孝宗皇帝内禅给太子赵惇,是为光宗。为了推行光宗新政,新任丞相留正起用了批有才能的儒学名士。 朱子先是被任命为江东路转运副使,旋改朝散郎,最后改任漳州知州。
这年九月十五日,是朱子六十大寿,各地学者友人为朱子祝寿的诗词多达百首。辛弃疾在《寿朱晦翁》诗中,称赞朱子“历数唐尧千载下,如公仅有两三人”;有些人甚至把朱子比作是“人中之龙”。
第二年正月,朱子自感苍老憔悴,赴任前他对镜写真,题词自警:“从容乎礼法之场,沉潜乎仁义之府。”四月,朱子抵达漳州,在察访民情、查看簿籍的基础上,发布了一系列政令:发布《劝农文》,要求百姓务农重谷;作《漳州谒先圣文》,强调要整顿和扩大州学、县学;发布《漳州晓谕词讼榜》,劝民息讼;发布《劝谕榜》,整齐风俗;发布《州县官牒》,强调要惩治官吏腐败。朱子还上书朝廷,请求减免茶、龙眼、荔枝等税,又极力推行重新丈量田亩、合理贫富负担的“正经界”。
朱子一贯重视教育,每到一地都以教育为务,以教化为先。朱子认为,要革除积弊,须从教育做起,从转变民风做起,所以他经常向诸生讲授义理之学。漳州任上,朱子刻印了自己校订的《易》《书》《诗》《春秋》“四经”,以及《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四子书”。这些书籍的刻印,解决了历史上经、传混淆不清的问题,使学者可直求儒道经书的本义,也使中华儒家文化由“五经”时代过渡到“四书”时代。
绍熙二年(1191) 正月,朱子三十八岁的长子朱塾在婺州病逝。只任一年漳州知州的朱子悲痛欲绝,上书请改祠官。于是朝廷改朱子为秘阁修撰,主管南京鸿庆宫。
朱子卸任返乡,寓居建阳童游桥亭。之后,朱子在建阳考亭买下他人的旧宅,作了简单修整,在居室前筑方塘半亩,建天光云影亭,立半亩方塘碑于亭中。绍熙三年(1192) 六月,朱子迁居考亭,后世子孙也因此尊朱子为考亭始祖。
(二)御前侍讲
朱子卸任漳州后,多次接到朝廷改授官职的诏书,并催促上任,朱子均以病请辞。绍熙五年(1194), 因两湖瑶民起义,朱子以国家安危为已任,拖着病体上任潭州知州兼荆湖南路安抚使。
潭州任上,朱子采取安抚的办法平息瑶民起义。同时,清吏治,治狱讼,禁赌博。又重修岳麓书院,以《四书章句集注》教育诸生,岳麓书院名声大振,学子云集千余人。
同年七月,光宗皇帝内禅给太子赵扩,为宁宗,改元庆元。赵汝愚为相,推荐朱子人朝奏事。
朱子接到诏命后,重新燃起匡正君心以挽救衰世的希望。进京之前,朱子果断地在潭州办了几件大事:乘大赦令未到之前,处决了十八个无恶不作的恶霸;为抗金死难之士建造“五忠祠”,修三闾大夫屈原祠,以弘扬正气;下令富豪开放陂塘灌溉农田,以抗秋旱;发布《约束榜》,严禁滥伐山林,以保水土。
按照惯例,新君即位时,朱子这样官职的人,可推荐一子人朝为官。朱子考虑女婿黄榦已过而立之年,遂荐其补为将仕郎。
同年八月,朱子接到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的任命。十月四日,朱子奉旨上殿奏事,连上五札:首言正心诚意,则大伦正,大本立矣;次言,为学莫先于穷理,穷理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又三言,论荆湖南路善后之事,即财钱人少出多,边防不固,请修潭州城壁。
十月十四日,朱子首次受诏赴经筵讲义,进讲《大学》之旨,要宁宗持守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数日后,又连讲六次,宁宗虚心嘉纳,褒奖朱子,授其为朝请郎,赐紫金鱼袋,并恩补朱子第三子朱在为承务郎。不久,朱子又被加封为婺源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期间,朱子还撰褒扬抗金名将岳飞伟绩的《史馆拟上政府札子》,奏请褒录。
抗金名将岳飞
朱子在御前侍讲,引起了以韩侂胄为首的反理学权贵的妒恨,他们不时向宁宗进谗言,处心积虑丑化朱子。加之朱子在侍讲时,直指宁宗纵容亲近、大兴土木、不务实行等问题,得罪了宁宗。绍熙五年(1194), 宁宗以“朱子迂阔”为由,将在朝仅四十六天的“帝王之师”朱子逐出御前经筵。
朱子被贬,举朝震动,许多正直之臣纷纷上疏劝谏。宁宗迫于众怒,于闰十月二十五日改任朱子为宝文阁待制。两天后,又改任知江陵府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朱子感到无力正君心、清君侧,且年近古稀,连上两札请祠。
(三)庆元党禁
绍熙五年(1194), 朱子回到考亭,将读书、藏书的小楼命名为沧洲精舍(宋理宗时赐“考亭书院”题额)。
然而,作为经世济民的一代大儒,朱子不可能两耳不闻窗外事。当他得知朝中奸佞专权,贤臣被贬、被逐时,积郁成疾,要再上封事。但诸弟子极力规劝,认为此时再奏不但无济于事,反而可能引火烧身。思虑再三后,朱子自焚奏稿,改号为“遁(晦)翁”,自称“沧州病叟”。
庆元元年(1195), 宁宗听信朝臣谗言,将理学定为“伪学”,视赵汝愚等四十多位贤臣为“伪党”,对他们进行贬逐。第二年夏天,国子监上奏请求销毁理学之书。
时任太常少卿的胡紘,十几年前曾从浙东到武夷山拜朱子为师,此时却以捕风捉影、移花接木、颠倒黑白的手法,全盘否定理学。兵部侍郎陈贾和监察御史沈继祖则联合上疏,列理学人物十大罪状。宁宗于庆元二年(1196)十二月二十六日,下旨罢免朱子祠职。
“伪学”打击一波波袭来。庆元三年(1197) 正月,朱子弟子蔡元定遭受伪学之殃,被贬道州(治今湖南省道县)。是年夏,宁宗又听信谗言,将伪学之党上升为逆党,将朱子列为党魁。宁宗还下诏,凡举荐改任的官员、科试
士子,都须声明非伪学之人才能任用、参加科举。同时,设伪学逆党之籍,规定入籍之人永不叙用。
在这期间,朱子应门人之邀,前往顺昌、泰宁、古田、福州等地,继续传播理学,并留下许多诗篇。古田讲学船行闽江途中,朱子作《水口行舟二首》,其一日:“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朱子将两岸青山绿水比作儒道理学,相信理学正气一定会战胜反道学的黑暗势力,就像所乘舟船一样破浪前进。
朱子回到考亭之后,身患重病,但仍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周易参同契考异》、《楚辞后语》六卷、《楚辞辩证》二卷及《楚辞集注》,修订了《韩文考异》十卷,编订了《礼书》,考订了《尧典》《舜典》《大禹谟》等。
(四) 终老考亭
庆元四年(1198) 正月,党禁之风炽盛,朱子知道自己所剩时间不多,为已经去世四十九年的岳父刘勉之撰写了《聘士刘公先生墓表》,追记其家世学行。这年秋天,蔡元定的灵柩运回建阳,朱子前往吊唁,作《祭蔡季通文》。第二年,朝廷准朱子以朝奉大夫致仕,朱子政坛上的坎坷人生由此落下了帷幕。庆元六年(1200) 二月,朱子自题“苍颜已是十年前,把镜回看一怅然。履薄临深谅无几,且将余日付残编”。朱子的生命虽进人了倒计时,但生命不息、“残编”不止。三月,朱子病情加重,从初二日至初九日,朱子为弟子讲太极图义、《西铭》,修改《书经集传稿》。朱子注释“四书”数十年,至此生命最后三天仍在修改《大学诚意章》。三月初八日,朱子交代了家事,写了数封遗书,留下遗训:“道理只是恁地,但大家倡率做些艰苦工夫,须牢固着脚力,方有进步处。”三月初九日午时初刻,朱子阖逝,享年七十一岁。
听说朱子逝世,许多人在家中设位哭祭。十一月初,各地学者、门人不顾朝廷禁令,在江西信州汇集,前往送殡。十一月二十日,朱子的灵柩在近千名士人的护送下,安葬在建阳唐石里(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黄坑镇)九峰山下大林谷。
辛弃疾祭文曰:“ 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學宗朱子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朱子文化|大儒朱子的一生发布于2023-10-30 17:4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