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朱子文化简明读本》。《朱子文化简明读本》是一本介绍朱子文化的普及性读物,力求以通俗的语言,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到朱子在中国思想史的重要地位。

?

一、书院遗存

(一)南溪书院

南溪书院是朱子出生地和开始读书的地方,位于福建省尤溪县城南,原为邑人郑安道故宅。

宋建炎二年(1128) 三月,朱松任尤溪县尉。建炎四年(1130) 九月十五日,朱子出生于此。嘉熙元年(1237), 为纪念朱松、朱子父子,李修在此创建书院。宝祐元年(1253), 宋理宗赐额“南溪书院"。此后历代重修。现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


(二)云根书院

云根书院是朱子早年读书的书院之一,位于福建省政和县城西,宋宣和间(1119-1125)朱松建。朱子童年随父亲往来尤溪、政和之间,常在此读书;长大后到政和扫墓、讲学时也寄宿于此。

云根书院自宋至清六次重建、扩建,后毁于清朝末年。为感念朱松三代过化政和的功绩,2004 年,政和县政府于城南青龙山上重建云根书院。书院仿宋建筑风格,内有韦斋祠、先贤祠、朱子阁及朱子雕像等。

?


(三)兴贤书院

宋淳熙年间(1174- 1189),后人为纪念胡宪,在福建武夷山五夫创建兴整书院,取“兴贤育秀、继往开来”之意。后来朱子又将书院扩建,并收徒讲学,书院一时鼎盛。现存兴贤书院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重建。

?

(四)鹅湖书院

鹅湖书院本称鹅湖寺,位于江西省铅山县鹅湖镇鹅湖山麓。宋淳熙二年(1175)五月,朱子与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在鹅湖寺开展学术论辩,史称“鹅湖之会”。为了纪念“鹅湖之会”,后人在寺院后建“四贤祠”。淳熙十年(1183),宋孝宗赐名“文宗书院”。明景泰年间(1450 -1456), 重修扩建,正式定名“鹅湖书院”,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 重建。2000年10月,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五)岳麓书院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 ,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东侧。

书院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976), 时任潭州知州的朱洞在原僧人办学的遗址上创立岳麓书院。咸平二年(999), 李允任潭州知州,扩建书院,形成讲学、藏书和祭祀三大功能。大中祥符八年(1015), 宋真宗亲书“岳麓书院"额,书院由是闻名。

南宋时,岳麓书院因朱子讲学进一步扬名。北宋末,书院遭战火洗劫荒废。乾道元年(1165), 潭州知州刘珙主持重建书院,延聘著名理学家张栻为主讲。乾道三年(1167)八月,应刘珙之邀,朱子到潭州与张栻进行学术讨论,史称“朱张会讲”。绍熙五年(1194) 五月,朱子任职潭州,重修了岳麓书院,扩大了书院规模,并亲自到书院讲学。岳麓书院沿用《白鹿洞书院揭示》,培养了一大批理学人才。此后,历代屡有重修。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 年定名为湖南大学,因而有“千年学府”之称。岳麓书院现为湖南大学二级学院,书院内的崇道祠,又称朱张祠,相传即为朱子与张栻论学的地方。1988 年,岳麗书院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六)白鹿洞书院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

创始可追溯到唐代。相传,唐贞元年间(785- 805) 诗人李渤养了只白鹿自娱,自号“白鹿先生”。后来李渤任江州(治今江西省九江市)刺史,故地重游,在此修建亭台楼阁,取名为白鹿洞。南唐(937-975) 时在此办“白鹿国学”,称庐山国子监,学者争相往学。北宋太宗重视书院教育,御赐“九经”等书于书院,书院得到进一步发展。 北宋末,书院毁于兵火。淳熙六年(1179) 四月,朱子知南康军时重新修复了书院,并亲自制定《鹿洞书院揭示》。《揭示》后成为海内外书院的圭臬。淳熙八年(1181) 三月,宋孝宗御赐“白鹿洞书院"门额。

书院重建后,朱子自任洞主,政事之余到书院为诸生讲授《大学》《论语》《中庸》,传播理学。同时,延请陆九渊到书院讲学,留下了《白鹿洞书院讲义》,书院教育兴盛一时。嘉定十年(1217), 朱子第三子朱在任南康知军,再次重修白鹿洞书院,于是留下了朱子父子同修一所书院的佳话。

之后,白鹿洞书院历代均有重修。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七)武夷精舍

武夷精舍历史上有紫阳书院、武夷书院、朱文公祠等名,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山九曲溪之五曲溪东隐屏峰南麓。

宋淳熙九年(1182) 七月,朱子辞官返乡回到武夷山。次年正月,在弟子的帮助下,于武夷山九曲溪畔的隐屏峰下创建武夷精舍。精舍有仁智堂、隐求室、止宿寮、石门坞、观善斋、寒栖馆、晚对亭、铁笛亭等建筑,时人称之为“武夷之巨观”。

朱子在武夷精舍期间,常与各地学者讲学、论道,传播理学,现有姓名可考的有蔡元定、刘爚、黄榦、詹体仁、李闳祖、叶味道等81人。之后,历经南宋、元、明、清数代,形成了“当今道在武夷"的盛况。

朱子逝世后,武夷精舍历代多有重修。南宋末扩建,改称紫阳书院。明正统十三年(1448),改为朱文公祠,主祀朱子,以黄榦、蔡元定、刘爚、真德秀配祀。正德十三年(1518),重修后称“武夷书院"。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康熙皇帝御书“学达性天”匾额。今存书院两堵残墙,为康熙五十六年(1717)重修时的遗存。

?

?

(八)考亭书院

考亭书院是朱子晚年定居及终老之地,亦是考亭学派的诞生地,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城西考亭村。


朱子父亲朱松任政和县尉时,有意退隐后迁居于此。宋绍熙二年(1191)五月,朱子遵照先父的遗愿,在考亭营建新居。次年六月,新居落成,并在住宅东面建“竹林精舍”。绍熙五年(1194) 十二月,改称沧洲精舍,有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书院以《白鹿洞书院揭示》为学规,吸引众多单子前来求学。朱子在此著述、讲学,形成了理学史上著名的“考亭学派”。庆元六年(1200) 三月初九,朱子溘逝于沧洲精舍,享年七十一岁。宝庆年间(1225 一1227),建阳知县刘克庄在沧洲精舍辟祠祀朱子,以蔡元定、黄榦、刘爚、真德秀为配祀。淳祐四年(1244), 宋理宗御书“考亭书院”原额,沧洲精舍遂改称“考亭书院”。明嘉靖十年(1531), 立考亭书院牌坊。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 康熙御书“大儒世泽”匾额,配以“诚意正心阐邹鲁之实学,主敬穷理绍濂洛之心传”对联。

1949年后,考亭书院用作乡村学校,后拆毁。又因下游建水电站,基址被淹,书院牌坊被从水库移到岸上,今存。

?

二、建筑遗存

(一)紫阳楼

紫阳楼,又名紫阳书堂、紫阳书室,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镇府前村。建于宋绍兴十四年(1144), 是刘子羽为朱子母子建造的居室,朱子从十五岁起陆续在此居住长达40多年。

民国初, 紫阳楼毁于兵燹。1926 年重修后又毁。1992 年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将遗址列为武夷山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1999 年在原址复建,有朱子书斋、寝室,中堂悬挂“紫阳书室”匾额。
 
?

(二)朱子巷

朱子巷因朱子在五夫生活而得名,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镇,是五夫兴贤街的一条小巷, 始建于南唐(937-975) 时,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宋绍兴十四年(1144), 朱子遵父遗命,随母迁居五夫,从学“武夷三先生”。因求学往来经过此小巷,后人遂称“朱子巷”。


“朱子巷”原长300余米,现仅存138米,地面铺以熟卵石,一巷三曲,成为五夫的一道景观。

?

(三)五夫社仓

五夫社仓为朱子首创的民办社仓,坐落于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镇籍溪坊。宋乾道四年(1116)春夏之交,建阳、崇安、浦城带发生饥荒。时逢朱子在五夫奉祠养亲,应崇安知县之邀参与救灾。次年,上书建宁知府, 请建社仓。乾道七年(1117)八月建成社仓,朱子请乡里富户出粮,仓廒贮存满盈,灾情缓解。为使社仓常年发挥作用,朱子又举荐里中德望者共同管理,制订了《仓规》。

朱子建社仓赈灾取得实效,建宁府属县竞相效仿。淳熙八年(1181), 朱子任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时,亦行社仓法。次年,朝廷将《社仓法》颁诏各地州府实施,朱子《社仓法》遂成为南宋重要的赈灾制度。

五夫社仓开救荒之先河,被誉为“先儒经济盛迹”,历代重修不辍。清光绪十五年(1889),由朱子裔孙、乡绅朱敬熙主持重修五夫社仓。2014 年底,五夫社仓作为朱子文化遗存再次被重修。

?

?

(四)冲佑观

冲佑观是武夷山最古老的宫观,位于武夷山九曲溪一曲溪北大王峰左。相传,汉武帝在此设坛以乾鱼祀武夷君。唐天宝年间(742-756),始创屋于洲渚,称天宝殿。闽王王审知时重修,称武夷观。南唐李良佐在此入道持修,名会仙观。宋真宗咸平二二年(999) 赐额“冲佑”,改称“冲佑观”,有“名山巨构”之称。朱子、吕祖谦曾先后主管冲佑观。

?

(五)艮泉井

艮泉井是闽北保存唯一一口由朱子主持修建的古井,位于福建省建瓯市磨房前博土府对面。

据说,朱子在建瓯讲学时,建宁知府韩元吉引水人城,灌溉果蔬,并建玉仙池供人游玩。朱子遂在紫霞洲凿一井,取名“艮泉”。韩元吉作《艮泉铭》以咏:“凤之阳,鹤之麓,有虹而状。堂之坳,圃之腹,斯瀵而沃。束于亭,润于谷,取用而足。清如官,美如俗,是为建民之福。”

相传朱子在艮泉井底石板刻有八卦,遂此井又称“八卦井”“朱子井”。目前,此处建起了保护亭,方便人们缅怀朱子的治道之功。


?

?

(六)博士府


博士府全称“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府”,坐落于福建省建瓯市磨房前朱子祠东侧。


明景泰六年(1455),因朱子有功于治道诏,朱子嫡长第九世孙朱挺入京,钦授其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主持管理博土府朱子祭祀。官府建造博士府,此为博土府之由来。博士府为二进木构建筑,门前有木牌坊,三开间,高约6米,中间有“敕建翰林院五经博士府”木匾和“景星庆云”“泰山乔岳”题刻及“徽国衣冠世胄,考亭理学名家” 对联。二进分前厅和中堂,前厅五开间,中堂有朱子手书四季诗。二进有花圃园,东西有厢房、厅房、鸳鸯房等。清康熙四年(1665) 重建。清朝灭亡后,因疏于管理,博士府多被单位和居民改建利用,目前只剩二进厅约百平方米。


?

?

三、碑崖遗存

(一)刘公神道碑

刘公神道碑为朱子、张栻二人所作。全称“宋故右朝议大夫充徽猷阁待制赠少傅刘公神道碑”,立于宋淳熙六年(1179)十月。

碑主为南宋名臣、抗金名将刘子羽。刘子羽去世三十三年尚无碑,受刘子羽长子刘珙之托,朱子为刘子羽撰碑,张篆额。碑高连基座3.7米,宽1.45米。全文3725字,尚存3200字,是现存朱子撰书并内容最完整、字数最多的碑刻。现收藏于武夷宫。1985年被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


(二)朱子自画像碑刻

朱子自画像为朱子第十六世孙明代朱玉镌刻。原存福建建瓯城关豪栋街158号朱家内,1976 年为建瓯县文化馆收存。1984年9月毁于火。碎石片现存市博物馆,并存有复制件。

该碑高0.93米,宽0.5米,厚0.03米,为紫色页岩,俗称紫端石刻。碑中心刻朱子对镜写真自画像,半身拱手于直径35厘米的圆框中。顶部有行书文字“朱子自警”及“紫阳书堂”“熹印”“晦翁”等三方篆刻印章。右侧刻小楷字,记述朱子生平。左下侧阴刻隶书,记述朱玉碑雕缘由。还刻有二方文印章“石中”“南闽碎禹”。自画像的正文内容为:“从容乎礼法之场,沉越本仁义之府,是予盖将有意焉,而力莫能与也。佩先师之格言,奉前烈之遗矩,惟暗然而日修,或庶几乎斯语。”题后注:“绍熙元年孟春良日, 熹对镜写真,题以自警。”

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博物馆同样收藏有此画像,但无法辨识镌刻者。

?

(三)泰宁四季诗碑刻

泰宁四季诗碑刻收藏于福建省泰宁县博物馆,为朱子的四块手迹四季诗碑刻。碑板为黑色砚石,每块长1.42米,宽0.39米, 厚0.06米。阴刻行书五言古诗,咏春、夏、秋、冬四景。

晓起坐书斋,落花堆满径。只此是文章,挥毫有余兴。(春)
古木被高阴,昼坐不知暑。会得古人心,开襟静无语。(夏)
蟋蟀鸣床头,夜眠不成寐。起阅案前书,西风吹庭桂。(秋)
瑞雪飞琼瑶,梅花静相倚。独占三春魁,深涵太极理。(冬)

庆元年间(1195- 1200), 朱子从崇安到泰宁隐居,于城南小均垇建筑书舍写下春、夏、秋、冬四幅壁诗,诗碑无落款。朱子离开泰宁后,书舍荒废,“四季壁诗”落于农家收藏。清乾隆年间(1736- 1795), 泰宁教谕李开将“四季壁诗”镌紫石板五块(诗四块、后记一块)藏于文庙,后因年久墙废,碑文断裂。20世纪80年代被福建省泰宁县博物馆收藏。

?

(四)“逝者如斯”崖刻

“逝者如斯”崖刻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山景区九曲溪第六曲响声岩。“逝者如斯”出自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在勉人进学,要珍简时间,不要空度年华。朱子在武夷山“琴书四十年”,是一个勤奋读书的学者。相传此崖刻为朱子所题。

?

(五)长乐晦翁岩崖刻

晦翁岩又叫龙峰岩、朱子岩等。晦翁岩皆因朱子在此讲学得名。位于福建省长乐市潭头镇二刘村龙峰山。宋庆元元年(1195), 朱子为避伪学之禁寓话于此,并与里人刘砥、刘砺兄弟筑室讲学。

?

四、匾联遗存

(一)“学达性天”匾额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 朝廷重修武夷精舍,康熙皇帝御赐“学达性天”匾额。“性天”犹为天性,谓人得之于自然的本性。朱子一生传播理学就是强调人要回归性善的自然本性。

此题额是清廷对朱子及其学说的最高褒扬。如今,除武夷精舍内悬挂此匾外,其他地方也仿有此匾。

?

(二)“溪山第一”匾额

朱子所到之处,或赋诗,或题额,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溪山第一”匾额是其中之一。

此匾额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王台镇高埠村廊桥。竖额,高约1米,宽约六七十厘米,竖于廊桥桥头。推测来源于朱子所题闽清广济岩。宋庆元三年(1197) 闰三月,朱子从古田、长溪返回途中游闽清,游广济岩题写“溪山第一”。高埠廊桥的“溪山第一”匾额当为后人仿刻。

?
(三)朱子“治家四本”板联

宋乾道八年(1172) 朱子因舅父去世,前往尤溪吊唁,期间题此板联。板联每块长1.9米,宽0.32米, 内容为“读书起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成为干百年来传颂的至理名言。郑安道后人将此“四本”刻成板联悬挂于室。1982 年,郑氏后人郑大育将其捐给福建省尤溪县博物馆收藏。

?

(四)清代临摹朱子手迹刻板

此刻板收藏于福建省建瓯市博物馆,木质,高2.06米,0.88米,厚0.03米,双面阴刻。一面横刻 “溪山第一”“读书循理”,阴刻墨书款“晦翁”;一面竖刻“读贤圣书  行仁义事  存忠孝心  立修齐志”, 皂压篆书款“新安朱子”,左下阴刻隶书小字“十六代裔朱玉百拜敬□(“□”为缺字)镌石”,两面均留有经年拓片所遗墨痕,十六行书字约33X24厘米。

(五)古田蓝田书院楹联

宋庆元三年(1197), 朱子避伪学之谤,于古田县蓝田书院讲学,题了一副楹联,并题“蓝田书院”四个大字勒于石。清乾隆四十年(1775) 重修。后毁于火,唯石刻犹存。朱子所刻的书院楹联为:碧海开龙藏,青云起雁堂。此楹联为朱子引沈佺期《乐城白鹤寺》诗句,“龙藏” 指佛经。传大藏经曲藏于龙宫,故称,暗指书院为藏龙卧虎之地,日后定有青云得志、大展宏图之土。“雁堂”即佛堂。《善见律》卷十:“高阁讲堂者,于大林作堂,堂形加雁子,一切具足,为佛作此堂也。”朱子将“雁堂”喻为学堂,以雁行有序寓学习当循序渐进。

?

(六)白云岩书院楹联

宋绍熙元年(1190), 朱子任漳州知州时,为今福建省龙海市白云岩书院题写楹联。联为:“地位清高, 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此联从白云岩书院所处的地理位置立意着笔,写意抒怀。上联写仰视所见,山岩高峻挺拔,比喻书院所处地位清高超俗。下联写俯视所见。“门庭开豁”,喻视野广阔,此地人文之盛。联语以夸张想像之笔,写出书院气魄之宏大,极富神韵。

五、其他遗存

(一)灵泉

灵泉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紫阳楼旁百米的处山崖,原为府前村村民生活用水,“武夷三先生”之一的刘子翚 曾赋诗《醒来灵》为赞。

朱子在五夫饮此水而成长,在崖壁题刻“灵泉”二字,至今清晰可见。朱子晚年定居考亭,不忘此泉,作《忆潭溪旧居》有“绕舍扶疏千个竹,傍崖寒例一泓泉”句。

(二)朱子手植古樟

相传朱子所植樟树有两处: . 处在福建省尤溪县。传说为朱子儿时所植,邑人称为“沈郎樟”,今尤溪县将朱子植樟之地辟为沈郎樟公园。另一处在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朱子十五岁迁居五夫,第二年在紫阳楼门前种樟树,不今已870多年。树围4.76米, 相传树腹中有灵芝。有诗曰:“春至春归日如梭,八百庚子岁磋跎。扶樟犹记朱夫子,玉枝怀干叶婆娑。”

(三)朱松墓

朱子父亲的坟墓,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乡下梅村寂历山。

朱松临终前,把后事托付给五夫好友刘子羽。朱子随母来到五夫投靠刘子羽,一年后,在刘子羽等的帮助下,将父亲灵柩迁葬于下梅村寂历山。

(四)祝氏夫人墓

朱子母亲的坟墓,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莒口镇马伏太平山。祝氏卒于宋乾道六年(1170) 正月,朱子在其墓旁筑寒泉精舍守孝治学。

重修后的墓园依傍天湖。墓葬用鹅卵石砌成凤字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墓前立墓碑一方和石香炉 一只, 碑文“朱文公母祝氏夫人之墓”,碑为后人补立。现为建阳区文物保护单位。

(五)朱子墓

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黄坑镇大林谷。宋庆元六年(1200) 三月初九,朱子病逝于考亭,与夫人刘氏合葬于此。

墓址为朱子生前所择,背倚九龙岩;封土堆卵石垒砌圆形,面积约200平方米。基坐西北朝东南,为凤字形,周壁以鹅卵石垒,中央封土:基后有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立“宋先贤朱子夫人刘氏墓”碑一方,高约2米。墓道碑亭内立清代墓道碑一方, 碑高3.3米,上刻:“宋徽国公文公朱子墓道”,上款为:“道光成申盂冬”,下款为:“资政大夫升学使者彭蕴章敬题"。元、明、清均有重修,山下建享堂五楹。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往期回顾
朱子文化|大儒朱子的一生
朱子文化|禅风道雨下的儒学复兴
朱子文化|朱子学在国内外的传播和影响
朱子文化|朱子的政治思想与实践
朱子文化|朱子理学基础
朱子文化|朱子的教育思想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學宗朱子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朱子文化|文化遗存:书院、建筑、碑崖、匾联等发布于2023-10-30 17:42: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