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生给病人进行治疗和调理的时候,经常会出现疗效不佳甚至收效甚微的情况。这是为什么呢?能不能简单的就归结为医生的水平不行?答案是当然不能这么简单的归因。早在黄帝时期,他就向老师岐伯问了这个问题。岐伯的回答是:“神不使”!
何为“神不使”?这句话的原文出自于《黄帝内经·素问》第十四篇。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应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帝曰:何谓神不使?岐伯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
翻译过来就是,黄帝道:一个病情发展到了身形衰败、气血竭尽的地步,治疗就没有办法见效,这里有什麽道理?岐伯说:这是因为病人的精气神已经不能发挥它的应有作用了。黄帝道:什麽叫做精气神不能发挥作用?
岐伯说:针石治病,这不过是一种方法而已。现在病人的精气神已经耗散,主观意志也几乎全无,纵然有好的方法,而病人的内在不起作用,所以病不能好。
关于疾病通过长久的治疗却没有办法获得痊愈,从现在的实际情况看,分别是患者和医者这两方面的原因。

一、患者“神不使”的原因
1、病情深重而导致
这点就是上文岐伯说的,患者已经处于久病、重病等危重阶段了,此时再进行治疗,已是凶多吉少了。就连《黄帝内经·素问》中也曾言:“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病邪在表、在腠理时体内正气未衰,可助针药之力共同驱除邪气。而延误了良机,拖延到元气虚弱、气血枯竭之时,就算是神仙转世也是未知之数。
2、不能完全信任医者
宁信他人不信医。这种情况也是经常出现,病者宁可相信街坊邻居以及网络大神,也不愿意相信医生。对于逆耳忠言天然就抱着一种抵触的态度。宁愿相信虚假宣传,也不愿相信医者。
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求医,对于医者的施治方案信个七八分,又存有三两分的犹疑,对于医者交代的事情也是只做个七七八八。心不诚、意不到,又岂能奢求病情完全康复呢。
更有甚者是以小人之人来揣度医者,认为医者只是求名求利,只是为了赚我的钱。如齐桓公说:“医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为功。”曹操也认为医者是“居心不良”。对于真实的情况往往不会坦诚的告诉医者,或有遮掩和隐瞒。如此,自然病情不会痊愈。
二、医者“神不使”的原因
1、实践经验中,医者修为和技术能力不够,是其中一个常见原因。医者水平有高低,对不同种类的疾病涉猎程度不同,精深程度也不同。除了是刚入门的医者之外,还有可能就是碰到了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也会出现技术能力不够的问题,从而导致“神不使”。
2、误以为医者“神不使”。这往往是病者有着超高的期待,或者是对疾病痊愈的过程有着不切实际的估算。认为只要医者一出手,就立竿见影、药到病除。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样治病也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所以,其实已经在其作用了,只是病者自身看不到、感觉不到而已。
3、不排除小部分医者见利忘义。明明可以“一剂知二剂已三剂愈”,非要为了诊金和医药费,硬给病人安排三五个月的治病疗程。更有甚者,把利当头,至病者当成摇钱树,把行医当成发财的手段,如此自然“神不使”。
总之,无论病者“神不使”还是医生“神不使”,都会导致病程漫长、久治不愈。故而,病者和医者双方应该齐心协力,共求“精神进、志医治”。若能如此,则“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

那反过来说,如何才能让治病的过程中“有如神使”呢?
1、首先就需要病人对自己身体有着敏锐的觉察,当身体出现不适时,就要及时就医。而不是拖到病情深重,以致气血两亏了再来寻医问药。
2、其次病人对医生要报以正确的态度,既要十分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又不过分神化医生,更不能以小人之心揣测医生。
3、对于医者而言,不仅要尽心尽力为病人医治,还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内在修为,正心诚意以治病救人为己任,而不能以此为获取名利的手段。


健康养生,福泽一生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疾病久治不愈,关键在于“神不使”发布于2023-10-28 21:43:06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