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一位传统太极拳练家的功夫,关键在于他是否具有太极拳的“内功”。而很多太极拳爱好者误认为架子蹲得低是太极拳的高层功夫,其实不然。蹲得太低就很难保证膝盖不过脚尖,这不利于对膝关节的保护。一些拳友因为练所谓“低架”而对膝盖造成了严重的损伤,有些人甚至上楼梯都很困难。由于练法错误而造成的膝关节损伤,这是太极拳界的悲哀。“低架子”之说,是当今太极拳界最为严重的误区。
习练太极拳首先要求“中正安舒”,内在心、神、意、气的安舒,外形躯干肢体上的中正。但有不少习练者不懂此理。为了显示自己腰胯灵活而做一些大幅度的、过于夸张的摇晃摇摆动作,太极术语称之为“妄动”,过量的扭摆自己的躯干与肢体,非但练不出太极功夫,而且有悖人体正常的生理规律,练不出太极功夫事小,练坏了腰腿事大。练习理法(即拳理及练法)的正确与否,学者不可不察。
太极拳要求“全身放松”、不使坚硬劲,这是太极拳广为人知的基本法则。“全身放松”的重要环节就是腰腿部的放松。“脚趾抓地”的说法有悖于“全身放松”这一“太极宪法”,迷信者错误的认为十个脚趾紧紧的抓住地面就以为自己站的很稳牢,此大错也。脚趾越是紧紧的抓住地,腿部越是坚硬有力,越违法了放松法则,用指头轻轻一拨便会站立不稳。原因很简单,脚趾一抓地,腿部便有硬力,从脚硬到大腿根,腰腿硬邦邦,怎能不败下阵来。
值得强调的是:太极拳的下盘功夫不是死死的扎在地上不动,不然太极拳为什么还有步法练习呢,进步、倒步等等。太极拳的步法是非常灵活善变的,正所谓“步随身换,身随步走”是也。而不是简单的两腿死死的站扎地上不动,误认为步子开的大是高功夫,误认为架势蹲的低是高功夫,这些都是误区。腿脚不使力,对方使不上力才是太极拳的高妙境界。这需要太极拳的“内功”。
很多不练拳的朋友都知道太极拳是以柔克刚、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的拳术。而为什么许多拳友们历经三年五载、十年八年做不到这些呢,原因很简单,方法不对。太极拳是被动、放松的拳种。不是主动出力打人,不是主动擒拿、摔打对方。不是我要出力把对方打伤、打残。
太极古拳论中说“彼不动,己不动;我守我疆,不卑不亢;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看的出来,太极拳是被动,借力的拳术,即根据对方的客观实际做出一定的还击。旨在保护自己的同时破坏对方的平衡。所以太极拳是“四两拨千斤”,而不是“先下手为强;大力打小力”,不是自己主动发个什么力去打人,是借力,借对方的力。
常见社会上的一些太极拳爱好者反映膝盖疼痛,问是怎么回事,原因很简单,练法不对。全球一亿五千万人习练太极拳,太极拳伤膝盖是最为普遍存在的现象,甚至不练拳的人都知道,因此而惧怕参与太极拳运动,因锻炼而伤了双腿,伤了双膝,有失养生保健这一基本初衷。
剖析伤膝的主要因素有两个:由于过于追求所谓“低架子”,致使形成“跪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膝盖超过了脚尖”,因而错误的膝盖承重,造成损伤。正确的力量不应该放在膝盖上,应该在大腿上。膝盖非正常承重,是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过于追求所谓的“腿部缠丝”而乱拧膝盖,致使膝盖与足见朝向偏移、错位,造成运动型损伤。
人体力学告诉我们,正常的情况下,膝盖应与脚尖朝向一致,这是顺应人体之自然本能。太极拳是自然拳,最顺应人体的自然运动规律和运行轨迹。刻意的造作、做作不仅失掉太极的朴素、自然的初衷本意,而且还违反了正常的人体运动规律,违背了人体力学。膝盖与足尖朝向不能保持一致,致使膝盖内部的骨骼间非正常磨损,降低了膝盖的生命质量,是形成损伤性疼痛的第二大因素。
综上所述,拳友们认识到保护膝盖的同时,必须注意方法。一要保证膝不过足尖,不过分追求“低架”;二要保证膝盖与足尖朝向一致,不可乱拧膝盖。此误区初学者尤其注意。
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的重要劲法,一般伴随套路中的“下塌外碾’线路才得以实现。我们对缠丝劲的定义是:使对方被缠,且被缠之处,因我之缠绕使对方成“拧麻花”状而失败。很多拳友误认为缠丝就是自己拧,腿也拧,手臂也拧,手腕也耍,这些都是“零碎儿”,水蛇腰也出来了,哪哪都不闲着。
殊不知这是“太极病”是“妄动”。讲义中《练拳诸病》中有详细的名目,幌肩、水蛇腰、乱挪腰胯等等,告诫拳友们重视太极病,重视中正安舒。太极拳是深邃的、内敛的、稳重的、安静的,不是浮夸,不是做作,不是轻浮;不是表面上要故意做出个什么给别人看,故意划俩圈来显示自己缠丝了、螺旋了。那是太极“舞”,有失传统太极之本意。
传统太极拳的练功法则是:练理不练力;练本不练标;练身不练招。练理不练力。“理”就是太极拳的道理、原理。“力”指的是练习肌肉坚硬力,此种练法虽然将局部力量练得很大,但这种力量是拙力、僵力,缺少灵性,所以为太极拳家所不取。
练本不练标。“本”是指本源、根源,即心、神、意、气,也就是常说的“内功”。“标”是指以练习身体各个部位的力量和硬度为主要目的的局部练习方法。太极拳是内功拳,内外兼修,以练内培元为主。切忌刻意、怒气、劳心、伤神。
练身不练招。练“身”就是整体的内功,“招”则是招法,例如擒拿与摔法。学“死招”是太极拳的忌讳。“死招”不能活变,所以为太极拳所不取。太极拳更为强调的是“渐悟懂劲”。
“懂劲”后可运用自如,一招变万招。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太极拳主要是训练自身的整体内功,在应用时则根据客观形势,舍己从人,随机应变,并不拘泥于具体的一招一式。内气充实了,全身犹如充满气的球体,有感皆应,挨着何处何处击发。而不是主动用个什么擒拿、或者给人使个绊子,这有悖太极拳“以柔克刚,借力打力,以静制动,引进落空,后发先至”的原则。
(1)“气沉丹田”是顺腹式呼吸还是逆腹式呼吸?气沉丹田与呼吸的方法没有直接关系,它是“导引”而非“吐纳”,“元气”和肺部的呼吸没有关系。我们不主张所谓的“顺式呼吸”与所谓的“逆式呼吸”,也不主张硬性规定在具体动作中哪里是“呼”哪里是“吸”,那样百害而无一利,只得会导致“胸闷,憋气,气闷,呼吸不顺畅,为了防止这些错误,所以我们主张自然呼吸,无须牵强。
老师常讲,脚底下的穴位很多,经常去伤害它,会大脑心脏和脑血管受到伤害。表演时候造声势可以震震,平时练功时只是要求把“意气劲”做到就行了。
传统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就是运用太极拳的“心、神、意、气”,不用肌肉紧张形成的“僵力、拙力、笨力”。归根到底是传统太极拳的特性与方法的问题。太极拳的特性是“轻松自然、举动轻灵、用意不用力”。太极拳是内家拳,需要“心脑练”。不是“肢体练”或称为“力练”。“肢体练”与“力练”不符合传统太极理法,怎么练内功也不会上身。这里我们强调:正确练拳的过程是退力的过程,退力的过程是内功上身的过程。这句话,学者不可不详辩。
松,关节是开启的,肌肉软组织是舒展的,精神是安逸的,动作是含有内劲的。懈,关节是闭合的,肌肉软组织是萎缩的,精神是萎靡不振的,动作是软弱无力的。僵,关节是焊死的,肌肉软组织是紧绷的,精神是紧张的,动作是硬邦邦的。掤,关节是打开的,肌肉软组织是舒展的,精神是安逸不紧张的,动作是有内劲且能自然轻灵变化的。两臂如棉里裹铁,柔软沉重,发劲干脆,这些均来自松而不懈。松而不懈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放松是打好太极拳的必由之路。这点学者需在“功夫上身”的拳师身上多加体会。体会、感觉,身知体悟是学好太极拳的关键。辨别“真松”与“假松”是关键。松,不是简简单单的表面上装着不用劲,实际一搭手,立马出现“拙力区”与“僵滞点”。
如果太极拳不符合“人体力学”与“传统理法”,轻者太极功夫十年八年不会上身,重者因练法错误而造成不必要的运动伤害,舍本求末。如:过于追求所谓“低架”而膝盖疼痛,腰腿疼痛等;误解“气沉丹田”而造成胸闷、憋气、呼吸不畅等;过于追求“震脚”而造成的脚跟疼痛等;过于追求“自发力”而造成的肌肉拉伤,肌腱拉伤,关节脱臼等;乱拧乱晃乱摇等造成的膝关节损伤,髋关节损伤,踝关节损伤等。
求懂劲是否一定要经过推手训练才行?“由招熟而渐悟懂劲”,就是练拳一个必经的过程。这里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要招熟,二是要开悟。招熟的标志是,拳架和推手都要符合拳理拳法,熟能生巧,生巧就是开悟。推手是太极拳不可或缺的内容,不推手就是纸上谈兵。但正规的推手训练必须经过明白老师的指导,切忌从拳论中找出几句与自己想法相近的话,一意孤行的傻练,浪费时间的同时有可能还会损伤身体。
这是太极拳功夫还没上身的缘故。所谓“功夫上身”,即“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级神明”。招熟是“功夫上身”的基础;懂劲是“功夫上身”的标志;神明是“功夫上身”的境界。若练拳多年,仍不堪一击,那就要反思一下老师所教是否“得法”?拳论讲:“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习拳者深思之。
24式太极拳,太极拳,陈氏太极拳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原文地址:练拳多年也没跳出这些误区,看看你有吗?发布于2023-10-28 15:2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