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愚人求知识,高人悟学问
《传习录|上记载,一朋友问王阳明:“读书不记得,如何?”王阳明回答说:“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王阳明认为,一般人读书只是记得书中的话,这是在学知识。因为记得只是你记住了书中的话,但这“知识”对你有没有影响和触动,却很难说。晓得则是你从自心中发现了书中的那些道理,在自己心中印证了书中的道理。这就是读书以发明本心,这样得来的才是真正的学问。
可以说,在王阳明眼中,知识只是死的,没有态度的东西。而学问,则是在我们心中得到印证,得到体悟的知识。这里最大的差别就是有没有在自己的内心,印证过、体悟过。
所以,有些人明白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读过很多书,但做起事情来却不靠谱。因为这些道理在他心中只是知识。不管是读书还是修行,我们都应该搞清楚我们是在学知识,还是在体悟道理、做学问。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学就是学知识,当然是越学越多;而为道,就是体悟学问,自然越来越少。王阳明告诉我们,学问的最后就只有体悟良知。
2、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生活中经常碰到这种人,他们有很多知识,知道很多道理,但却从未按照那些道德箴言,那些知识去做事。
王阳明认为,他们其实是不知。比如一个儿子自以为知道什么是孝道,但是现实中经常虐待自己的父母。这个儿子其实并不知道“孝道”。
所以王阳明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真正学问到家的人,知道了一个善的道理,是马上就会身体力行的。如老子所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一个人如果真的体悟到了什么是好的、善的,那他一定会去做。如果他没有付诸行动,原因只有一个:他并未真正认识到善。
3、有诚才有智慧,无诚只是小聪明
王阳明认为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在他看来,“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字。做事情,必须要先有诚意,然后才能格物致知,否则就会无从发明本心。所以,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讲究一个“诚”字。而这个“诚”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坦白。
我们经常谈到智慧和聪明的区别,在王阳明看来,真正有大智慧的人都是以诚为本的,诚就是不自欺、不欺人、不欺世。
而那些所谓的“聪明人”,与诚相反,以巧诈为本,最后聪明都成了他们获取利益的手段。
所以,王阳明在家训中告诫后辈说:毋说谎,毋贪利。人如果做不到“诚”这个字,那么他的智慧很容易就堕落为一般的小聪明。
《韩非子|中说,巧诈不如拙诚。在这一点上,王阳明、曾国藩与古人不谋而合。曾国藩以“钝拙”自居,以“拙诚”破“机巧”,这使他练就了深谙世事却又不为世俗所扰的超然本领。
“心诚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拙诚不仅是修身之要、相处之道,更是立业之本、成事之基。
虽然拙诚,有时候看起来会吃眼前亏,但是终究是为未来打下了基础,最终会有更大的收获。这是“聪明人”所不屑的,却又是任何成大事者所必备的素质。
来源:文章与图源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觉得不错,请分享和转发哦↓↓↓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王阳明:知识不是学问,聪明不是智慧发布于2023-10-26 19:2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