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讲,人要善良,一善解百灾。“但责己,不责人,此远怨之道也”,就是告诉我们要懂得,你如果只责备自己,不责备他人,是你远离怨恨的最好方法。
1、不轻易责备他人
有一位朋友常常因为生气而责备人,王阳明告诫他说:“学习应反身自问。如果光是责备别人,就会只看到别人的不对,而看不到自己的错。如果能反身自问,才能看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哪还有时间去责备别人呢?”于是,这位朋友感到后悔。
王阳明说:“你今后只是不要去评论别人的是非,每当要责备别人的时候,就把它当作一个大私欲除去才行。”
一些人在面对朋友的缺点或做错的事时,往往会当面指出:“你错了,让我来告诉你正确的做法吧。”
“你怎么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以此来显示自己高人一等的见解。而且,他们还把自己这样做的原因,说成是自己“性格率直”“直言不讳”“实话实说”等,好象还算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性格一样。
别人的生活发生了什么,他们正在经历着怎样的波折和磨难,站在自我立场的你可能并不知晓,你所看见的只是表象而已。
2、成就他人也是成就自己
换一个角度,你会发现,并不是只有你是这个世界的主角。千人千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是自己故事里的主角。不管故事是平淡无奇,还是曲折坎坷,每个人都已经历不同的故事,或悲伤或幸福。人生无常,谁都会有眼泪有悲伤,我们要学会欣赏和悲悯,学会善待他人。
不要轻易指责别人,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智慧,去知道别人生活里的喜怒哀乐、去真正体谅别人的酸甜苦辣。每个人因立场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很难了解对方的感受。
一个真正的有文化修养的人,能够用“慈悲心和包容心”去成就别人,其实也是在成就自己。一个从“现象”中,就能得知自己怎么解脱的人,才是真正的懂得自我修养的人。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想想我们,就知道他人的生活里其实也有一样的内容,也一样在人生的路上经历风风雨雨。想想我们,是怎样从坎坷中走过的,就知道别人是怎样从坎坷和磨难中走过的。
我们知道,根据心理学家研究,无论哪一个人,都有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的心理需要,这就是所谓的“自尊心”。
如果是我们自己发现了错误,我们也许会自觉地改正它。但是由别人“直言不讳”地当面指责自己做错了时,自尊心这种本能反应就起作用了,它动员全身的神经、肌肉来抗拒、反击这种指责。所以,一个人面对指责的反应,通常是面红耳赤脖子粗、气急败坏地和别人争辩,竭力捍卫自己的观点。
因此,我们永远不要希望别人是从善如流的圣人,孔老夫子说得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想一想自己如果受到别人的指责,自己会怎么样,你就会预见到别人面对指责的反应了。
作为下过“致良知”苦功的大儒,王阳明虽然没学过现代的心理学,但也洞悉了人性的弱点。他深深知道草率地责备他人会引起什么后果。
把自己当别人的人,你会减少痛苦,做事圆满;把别人当成自己,你会同情不幸,相互理解;把别人当别人,尊重别人,你不会侵犯别人的利益;把自己当自己,你会珍惜自己,想通、放下,快乐无比。
能够认识别人,那是一种智慧;能够被别人认识,那是一种幸福;能够自己认识自己的人,那是圣贤之人。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王阳明:有一种高情商,叫 “ 遇事不随意责人”。发布于2023-10-26 19:2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