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人生中,我绝不会左顾右盼,而是遵循“利他”之心,一心一意沿着自己相信的道路笔直前行,稻盛和夫如是说。

 

这里的“利他”是心法还是方法?自然是心法。在这个人人追求成功的时代,有太多人追求成功的方法了。奈何,有方法却没心法的人只能站在成功的彼岸左顾右盼。

 

按表,此处心法特指王阳明的心性之法。





01.
欲修身,先养心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心即理。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

人生启迪: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他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

02.
不忙不乱,不焦不躁

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天地间的大气,本来没有瞬息中断过。但有了一个主宰,就能不先不后,不急不缓,即使千变万化,主宰是一成不变的,人有了这个主宰才产生。如果主宰安定,如同天地运行一样永无停息,即使日理万机,也经常从容自在,也就是所谓的“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有气在四处奔流,怎么会不忙呢?

人生启迪:忙碌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不幸的是,与身体的操劳相伴随而来的,还有内心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堪。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给内心留一份悠闲,而使其深受烦恼与担忧所累,便更难在为人处世之时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

03.
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

人生启迪:心胸狭隘的人,只会将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郁郁寡欢;而心胸宽广的人,他的世界会比别人更加开阔。

04.
回归简单

“道之大端易于明白”,此语诚然。顾后之学者忽其易于明白者而弗由,而求其难于明白者以为学,此其所以“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也。

“道的大的方面容易理解”,这种看法是正确的。只是后世的学者疏忽了那容易理解的道而不去遵循,却把难以明白的作为学问,这正是“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人生启迪:圣人做学问追求一种“大道至简”的境界,值得我们学习。人活一生也应如此。为什么人们会不厌其烦、孜孜不倦地去追求那些看似风光,实际上令人身心疲惫的“负担”呢?皆因内心少了一份简单,少了一种简单的人生态度。与其困在财富、地位与成就的壁垒中迷惘,不如尝试以一颗简单的心,追求一种简单的生活。

05.
人要“诚”

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诚”有从工夫上说的。诚为心之本体,要恢复心的本体,就是思诚的工夫。

人生启迪:在王阳明看来,人的本心就是真、真诚、真挚、真君子。世上只有两样事,一件为真,一件为假。求真必然务实,求假自然务虚,虚实之间,体现的不仅是对人的态度,更是对自己的认识。糊弄别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难。

06.
私心就是道

心即理也。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

心即天理。没有私心,就是合于天理。不合于天理,就是存有私心

人生启迪:心的本体就是最本真,不矫揉造作,不过分修饰,不画地为牢,不损人利己。人应永远保持“初心”,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光明磊落,坦诚纯粹,永远常新。什么是“初心”?不自私,存大爱。

07.
至诚胜于至巧

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唯有天下的至诚,方能确立天下的大本。

人生启迪:著名翻译家傅雷曾说:“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便会了解的。我一生做事,总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绕圈子,躲躲闪闪,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实话实说,只要态度诚恳、谦卑恭敬,无论如何人家都不会对你怎么样的。”此外,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假如我们没有诚意,就会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做不成。

08.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志不树立,天下就没有可成功的事,即使是各种工匠技艺,也没有哪个不是靠志气才能学成的。

人生启迪:自古以来,凡欲做大事者必先立志,志不坚则事必难成。这是因为,一个人的理想,体现着这个人的眼界和胸襟,自然也决定了他日后的高度。所以,人不应隅居于自己的狭小天地之中,而应眼睛望向大千世界、心中装上天下苍生,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去看待世间。

09.
一念抱持,成圣之要

只念念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只要念念不忘存养天理,就是立志。能不忘记这一点,久而久之心自然会凝聚在天理上,就像道家所说的“把凡胎修炼成了圣胎”。时刻把天理记在心里,逐渐达到精美、弘大、神圣的境界,也只是从这一意念不断保存发扬开来的。

人生启迪:很多人虽然都心有所想,却很少有人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而王阳明告诉我们,只要时刻保持这种“想要”的念头,久而久之就能凝聚积累成一股强大的力量,逐渐解决所有阻挠因素,使“我想”转变成“我能”,使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成为结果。

10.
应好是而恶非

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良知仅是判别是非的心,是非仅是个好恶。明白好恶就穷尽了是非,穷尽了是非就穷尽了万物的变化。

人生启迪:王阳明的心学尤其注重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认为“良知”作为人内心的是非准则,具有知善去恶的能力,人们能够凭借它去辨明是非善恶。也就是说,一个人发自内心的道德修养,会影响他的言语、行为以及为人处世的原则,小则影响他在利益与仁义之间的取舍,大则影响他的人生道路是荆棘坎坷还是一片坦途。


有人坚信“成功一定有方法”,阿信窃以为应该修正为“成功一定有心法”,求术不求心便落入了末端,为何?

 

术,没有源头,到头来不过是满足私欲的手段罢了。

 

稻盛和夫作为王阳明的铁粉,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他能明白并不代表你能明白,因此值得说道说道。

 

世人皆以为成功需“向外求理”,如朱熹提倡的“事事物物皆有定理”。

 

王阳明认为这是“义外”的行为,在外物求理是走反了。正如诸多道友向成功学大师求成功一样,钱花了不说,自己没成功,成功学大师却成功了。因此,向外求方法看似捷径,却成了最远的弯路。

 

所以应该怎么做呢?王阳明说“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心即理也,其实并不深奥,只是被人们想复杂了,王阳明说的不过是,理就在你我心中。自然,那成功的理其实也在心中。

 

相信有道友会反驳:既然如此,为何我还不成功呢?

 

因为有私心,私欲。人一旦有了私心就心不正,就意不诚。阿信创业至今,我发现我最大敌人从来都是我自己,确切的说,是阿信的私欲。

 

11.
人一自私,就犯糊涂。


王阳明的说法看起来很牵强,他的弟子徐爱也觉如此,所以反驳道:

 

对父亲的孝,对君上的忠,对朋友的信,对民众的仁,这里面这涉及到诸多道理,有伦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道理,恐怕不能在心里求得吧。

 

徐爱用了“不可不察”的肯定口吻来质问。这是可以理解的,诸如我说成功之学不在书本里,更不在成功学大师的嘴里,就在你我心里,必然也会被人决绝的质问。

 

王阳明是什么反应呢?“叹曰”,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口吻,自己即便说了实话也定会被人将信将疑,甚至全盘否定。

 

王阳明无奈的说: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注意,王阳明用了“悟”这个字,心法是悟出来的,是“为善去恶”的格物的结果,孝、忠、信、仁只在此心,不假外求,心无私欲,便是天理。

 

稻盛和夫以此悟出了“利他”的商道心法,作为生意人,你心中若有了客户,做对客户有利的行为,便符合天理,便是商人的根,商人的道。

 

伤人的商人,走不远。您若不信,且看如今那些不义的富豪们的唏嘘结局,岂不正是遭到了私欲的反噬?只利己,不利他的人不过是投机分子,称不上是商人。


12.
 有了心法,便有了方法。


所以一个人想成功该如何做呢?方法和心法,哪个更重要?诸如,一个商人必须是经济学专家吗?

 

王阳明认为二者并非充分必要条件,你不懂经济学、投资学也一样可以成为优秀的商人。事实上,学习的敌人从来不是方法、套路、招数。商人的道只在心中,守住良知,自然生发。

如果,你心里没有父母,没有朋友,没有领导,没有大众,又讲什么孝、忠、信、仁呢?作为商人,心里没有员工,没有客户,只有自己,恐怕读再多的书也是无济于事,心不正一切皆为虚妄。


因此,想要成功,我们需要改变的是自己的意识、理念和心性,欲修其身,先正其心。 有了心法,便有了方法。



来源:文章与图源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觉得不错,请分享和转发哦↓↓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王阳明:一个人自私,就容易犯糊涂。发布于2023-10-26 19:22:07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