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立什么样的志,成什么样的人


 11岁的王阳明在私塾读书。

 

 有一天,他一本正经地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相当于是在问:人生的终极价值是什么?他的老师吃了一惊,因为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但老师还是很快作出了坚定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王阳明严肃地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中国有句老话,叫三岁看老。中国的古人,也一向高度强调立志的重要性。王阳明从小立志做圣贤,后来果然成为圣贤,则为此作出了最好的诠释和证明。

 

 立志为什么重要?

 

 因为志向就是意志,就是方向。只有如此,人在有限的时间精力和复杂的现实之下,才可能意志坚定、少走弯路,而大大提高完成目标的可能性。




2、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


 王阳明24岁时,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太过伤心,于是都来安慰他。王阳明却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人生中会遇到很多的艰难困苦,越是在这种时候越能体现人的心性修养。寻常人往往慌乱悲戚,唯有修养深厚者能做到泰然处之。

 

 如何才能拥有这种自觉和修养呢?

 

 王阳明有句话说道:“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艰难困苦,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3、强大的内心,无往而不胜


 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为什么此心不动是唯一的技巧呢?

 

 因为心不动才能冷静,冷静才能沉着,沉着才能在危机面前正常甚至超常发挥,所谓急中生智。事事讲技巧,似乎看着聪明,其实都是投机者的小聪明。只有真正的智者,才会从大本大源上找依靠,老老实实做功夫。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大巧若拙。

 

 如何做功夫呢?

 

 王阳明指出——努力做学问。对于才能和修养,读书学习虽不算是唯一的路,但一定是必不可少的一条路。



4、顺应本性,保持良知



 王阳明曾在寺庙中遇到一个枯坐的和尚,据说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王阳明问他:“家里还有何人?”和尚答:“还有老母。”王阳明再问:“想念她吗?”和尚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陷入沉思之中,良久,才答道:“怎能不想念啊!”王阳明向和尚轻轻地摆手说:“去吧,回家去照顾你的母亲吧。”

 

 第二天,和尚离开寺庙,还俗回家照顾老母亲去了。这个打坐的和尚明明不言不视已经三年,王阳明看到了和尚表面不说、不看,心里却终日在说、在看。

 

 说和看的,正是绝思绝欲与人的天然良知之间的冲突。顺应自己的本性,顺从自己的良知,才是人,才合道。绝不是要别处再求一个凌驾于人心万物的道。那也不是道,是妄。

 

 好好生活,好好做人,听到自己内心善的声音,听从自己内心的良知召唤,也就够了。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王阳明:人生就是一场向内走的修行发布于2023-10-26 19: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