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不要沉浸在懊悔之中,放下过去,才能拥抱未来。
王阳明曾说 :“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 功夫在减不在增,所谓减即去物欲之昏蔽;减尽人欲,便回复良知之本体了。在这个世界上,功名利禄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祸福难料,这些身外之物,得到容易,失去也容易,在意又有什么用。人们为了外在的东西,终日奔波,患得患失,最终失去内心的安宁,成为欲望的囚徒,实在是舍本逐末。陪伴妻子孩子,孝顺父母,亲近自然,这些不需要太多物质的平常生活,才是人生幸福的真谛。不要把得失看得太重,顺其自然,保持内心的安宁就好。
王阳明曾说:“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毁谤,不管人荣辱,任他功夫有进有退。”别管那些闲话,踏踏实实做自己的事,早晚都会有收获。这个世界上,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少不了流言蜚语,别让他人的目光或言语阻断你前进的脚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王阳明创立“心学”之后,因为和程朱理学相冲突,引起很多人的不满,于是很多人开始攻击王阳明,维护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他们把“心学”斥之为“伪学”“异端”,纷纷上书弹劾王阳明。面对那些流言蜚语,不需要辩解什么,只要踏踏实实地去做,做成了,那些闲话自然就没了。太过在意别人,反而会在他人的目光中迷失自我。只要认准前进的方向,今日的诽谤与嘲笑必将成为来日的掌声。
人们常说一个词,出离愤怒。这时候,热血上涌,人是一只不受控制野兽。做出的决定要么伤人,要么伤己。很容易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所以,控制自己的情绪,纾解自己的怒气,是一种修养和智慧。正德十四年,王阳明擒获宁王后,招致群奸嫉恨。张忠、许泰率领的京边官军进驻南昌后,对王阳明进行百般漫骂,或故意寻衅闹事,但王阳明毫不为所动。他说“忿怒之类的偏颇情绪,人心之中怎么会没有呢?只是不应当有而已。平常人在动怒时,控制不住感情,便会怒得过了度,就不是廓然大公的本体了。”要控制情绪,一方面,要注意平时在小事上的磨练,让自己看问题不再偏颇,保持中正平和的立场,不偏激,不易怒。时间一长,人本身就会带有一种平和安静的气质。平时注意不要积累情绪,怒火都是在一点一滴中积累起来的,要时时沟通,不要把事情闷在心里。也可以在发怒时停止交流沟通,迅速离场。等情绪平复下来,再作打算。
王阳明说,天下无心外之物。万事万物都是人内心的投射。《传习录|中载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是阳明游南镇时,他的学生指着岩中花树问他:“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苏轼和佛印在一起修禅时,他就对佛印说,你看我像什么?佛印说:我看见你像一尊佛。苏东坡说:我看你像大便。苏东坡很开心地离开, 回到就他把事情告诉了他的妹妹。苏小妹哈哈大笑,哥哥啊,你又输了......佛印心中有佛,眼里万物皆为佛,苏东坡心里不静,则眼中不净。相由心生,心中有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表现出的自己也就是什么。后来苏轼历经贬谪,飘零半生,他说:“吾上可配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眼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一个人内心恬静,并摒弃了世俗繁琐丑恶,相信了美好的存在,那他看到的一切自然是美好的。
泰戈尔有句话说:“如果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也将会失去星星和月亮。”我们经常后悔,事后常想“要是当初怎样怎样就好了”,但这个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可以卖,沉浸在后悔之中,既丢失了现在,也失去了未来。王阳明因为出色的军事才能,屡次被朝堂征召讨贼,成了朝堂的兵器,四处平叛杀人。每次平叛之后,看到战场上的死伤,王阳明心里都不是滋味,懊悔之情也经常出现。但是他知道,为了避免更多人受到伤害,自己必须硬下心肠,迅速平定战乱,与其纠结后悔,不如恢复战后秩序。王阳明回答说:“草有妨碍,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若着了一分意思,即心体便有贻累,便有许多动气处。”杂草有害,当然要清理掉,但是如果偶尔没有清除干净,也不要放在心上,你越在意心里就会越乱,心中盯着那一块未除的杂草,那心中就杂念丛生了。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谁有痛苦纠结,但是面对这些“懊悔”,一定要懂得放下,你越在意,心里就越乱,整个人反而被情绪控制。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不要沉浸在懊悔之中,放下过去,才能拥抱未来。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王阳明:活得不顺心,源于这5种不明智发布于2023-10-26 19: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