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是中国五百年来第一等的人物,他不仅是哲学家,同时还是教育家、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而且还精通诗词歌赋。很难想象,一个人在钻研哲学、精研书画、教育子弟的同时,还能有条不紊地带兵打仗,治国理政。可以说,他只要想做什么,几乎没有什么是做不成的。

王阳明历经三十年厚积薄发终究成圣,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王阳明一生的自律!正是王阳明良知自律思想,实现了对程朱理学的革命性变革,也为当下提供了启示。

尤其,是下面这17种直接关系现实生活的真切智慧。




1、人心不正,则事事不正,处处都会耽误自己。



王阳明说,人为了生存,难免要追求一些能使自己感到安全的东西,诸如金钱、名利、地位。

大意不过,有的人是在“良知”的指导下追寻这些,有的人却只是一门心思地追求外物。

如果我们的内心永远盯着那些外物,必然会累得死去活来。

感悟而心学的最大妙处在于:我们可以在身心幸福的情况下追逐外物,只要能以良知为指引,追求什么都是可以的。

因此,王阳明心学不仅是我们身心修行的法宝,还是我们人生问题的灵丹妙药。

当你一心守得“清明”时,方能成就大事业!人人都幻想到一个世外桃源,享受新的生活,本以为能脱胎换骨,殊不知这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逃避,长此以往,势必不利于今后的发展。

关于如何坚守“清明之心”一事,圣人王阳明早已在百余年前道破了一切!


2、与朋友相处,懂得谦让很重要。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大意与朋友相处,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彼此攀比,只能受损。

感悟是人都有私心,都会注重自己的利益,每个人的付出都是需要得到回报的,这是人之常情。

所以朋友之间以彼此谦让为基础,不仅每个人的利益不会受损,双方在互帮互助、互利共赢中还能使彼此获得更大的利益。

两人之间的交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深。


3、越不想看书,越要硬着头皮看。


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大意如果白天做功夫觉得烦躁不安,那么就静坐。就算不想看书,也必须去看。这是对症下药,也是一种方法。

感悟肤浅浮躁的心,总是会本能地往舒服上跑。越是贪恋舒服,就越不会成长、成熟,甚至还会更加肤浅浮躁。所以要扭转这种状况,就要逆着自己的性子来,越不想做什么,就越要耐着性子去做。这正是对自己心性的磨砺。


4、一点私心都不能留。


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大意克制自己务必要将私心彻底扫除干净,一点私欲没有才算可以。有一点私欲存在,众多的恶念就会接踵而至。

感悟克制自己,是为自己泛滥如河的私欲筑起一道堤坝,势必要固若金汤、滴水不漏。如果留存一点私欲,就如同在堤坝上豁开了一道口子,很容易就造成大坝的决堤。因为这时你整颗心都还是欲望主导的,只是潜伏了下来。所以克己修身,是来不得半点妥协的。


5、悔悟是人生最好的药。


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大意悔悟是去病的良药,贵在改正。如果把悔恨留在心里,那又是因药而生病了。

感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就是人生的常态,稀松平常得很。所以第一要懂得悔悟,第二要懂得改正,第三要不把悔恨留在心里。这就是完整的成长过程。


6、工作生活忙乱,皆因得失之心。


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

大意处理事情出现有时好有时不好的情况,并伴有困顿失序的弊端,这都是由于被毁誉得失的心所连累,不能实际地获得他的良知。

感悟当今社会,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是手忙脚乱、越忙越乱,把事情弄得一团糟,自己也困顿不已、狼狈不堪。为什么会这样?

王阳明一语道破天机——那只是因为你的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结果,恐惧得到坏的结果,于是就蒙蔽了自己那颗本来能泰然处之、平和应对的心。

起伏得失本是常态,尽力而为、顺其自然才是合理的态度。


7、只知逃避永远没出息。


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大意人必须在事上磨练,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感悟王阳明所说的情况,放在现在,叫“逃避”,根本就不是清静,所以王阳明才说那是“放纵沉沦”。事情是要面对的,人是要在事上磨的,逃避是永远没有出息的。


8、蒙蔽心灵的,永远是物欲。


若无有物欲牵弊,但循著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但在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

大意如果没有物欲牵累蒙蔽,只靠良知去发挥作用,那么就无时无处不是道。然而,平常人大多被物欲牵累蒙蔽,不能遵从良知。

感悟王阳明口中的“良知”,等同于“本心”。本心人人都有,王阳明则告诉了我们为什么多数人不能保持和守住本心,那便是因为物欲的蒙蔽。

当今时代,这点尤其值得人们重视。被蒙蔽的心,如蒙蔽二字的含义,是阴暗而糊涂的,就算得到再多,又有什么用?

唯有本心呈现,才能清明、放松和自在。


9、好学+坚持=涵养。


人须是知学。讲求只是涵养,不讲求只是涵养之志不切。

大意人应当知学。求学讲论无非是涵养德行。不求学讲论,只是因为涵养的志向不够真切。

感悟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王阳明这句话的意思基本也是一样,但要更深一些——学不仅关系到才,更关系到涵养。

所以人是不能不学的,如果学不下去,原因诸葛亮和王阳明也说得明白——那是你的意志不坚定,志向不牢固。


10、心正就是少发怒。


凡人忿懥,着了一分意思,便怒得过当,非廓然大公之体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

大意一个人在忿怒时,较容易感情用事,有时会怒得过分,就失去廓然大公的本体了。因此,有所忿怒,心就不能中正。

感悟王阳明这句话其实是在告诉我们:易怒、爱怒、暴怒,那都是修养不足的表现。修养不足则意不定、心不正,既失去了廓然大公的本心,也违背了中正之道。这样的心,有两个词可以形容:偏激,邪气。注意和克制自己的怒气,则正是矫正涵养之路。


11、要想快乐,须哭出来。


须是大哭一番了方乐,不哭便不乐矣。虽哭,此心安处即是乐也。

大意唯有痛哭之后才能乐,不哭就不会乐了。虽然痛哭,此心却得到了安慰,因而也就是乐。

感悟假如天天吃肉,也就不觉得肉香了;如果天天都像过年,真到过年时也就没有年味儿了。王阳明说的道理,完全合乎阴阳辩证之道。

所以不要害怕生活中的痛苦,那正是在为明天的快乐打基础。

王阳明同时还告诉我们,实在忍不住,就哭出来吧,发泄正是一种放松身心的最好方式。


12、这个世界没有对不起你。


汝若以厌外物之心去求之静,是反养成一个骄惰之气了。如若不厌外物,复于静处涵养,却好。

大意你如果是以厌弃外物的心去静中寻求,相反只会养成骄横怠惰的恶习。你若不厌弃外物,再到静处去涵养,这样就是可以了。

感悟为什么厌弃外物就是骄横怠惰?因为那背后是你对这个世界的鄙夷,以及不屑为伍。而世界只是自然,运作只依造化,又有什么可鄙夷和不屑的?

所以一切都是你心的问题,你以为你是被辜负,其实不过是你的私心私欲没被满足、顺从和将就罢了。

所以,摆正心态是第一步。


13、遇到恶人,最好的办法是别理他。


凡文过掩慝,此是恶人常态。若要指谪他是非,反去激他恶性。

大意文过饰非,这是恶人的常态。如果去责备他的过失,反倒会激起他的恶性。

感悟对于那些不地道的人,讲理是没有用的,因为他们满脑子的歪理邪说,永远能拿来跟你胡搅蛮缠,要说服他们等同于改造他们的整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怎么可能!

你跟他们探讨下去,不但说服不了对方,他们还会不断愤怒失态。

你如果跟着呛,他们就会变本加厉。

看来王阳明也是遇到过这样的人。所以碰着了,趁早闭嘴吧。


14、好好吃饭,就是修行。

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大意现在有些人在吃饭时,即使无事,他的心也经常忙乱而不安定,只因他这颗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感悟这种状况恐怕比较普遍——一个忙惯了的人,一旦闲下来就会百无聊赖、无所适从,无聊得要死。人这样,心也是这样,平常胡思乱想惯了,脑筋就闲不下来,吃饭时、睡觉前也会胡思乱想。

怎么办呢?

就从安安静静做好和享受当下开始,吃饭的时候就好好吃饭,走路的时候就好好走路,睡觉的时候就好好睡觉。

这些,正是收摄心思,正是修行炼心。


15、诋毁他人,耽误的是自己。


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大意用言语诋毁他人,这种诋毁是肤浅的。若自己不能身体力行,只是夸夸其谈,虚度光阴,浪费时日,这是在诽谤自己,这样就严重了。

感悟耽误人的其实不是诋毁,而是看不到自己的一颗心狭隘戾气,不够宽容和涵养,又把精力放了太多在诋毁上,那么就既在加剧心中恶疾,又没有时间精力去改善这种状况。

那么久而久之,自然就把自己耽误了。

人心不正,则事事不正,处处都会耽误自己。其中的值与不值,一目了然。


16、你只是不够全神贯注、全力以赴。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大意持守志向犹如心痛,如果心思全在痛上,哪里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呢?

感悟王阳明这一句话说到了点子上,你为什么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总是容易三心二意开小差?不是那些让你分心的人和事的问题,你的注意力不集中也不是主要,而只是你的心不够定、志不够坚,这才是根本。

学王阳明,要牢牢记住一点:一切的问题,都是心的问题,都要从心上找原因。而这原因,往往都是心不够定,心性不够沉。


17、心怀清明,万事皆成


一日便是一元。人平旦时起坐,未与物接,此心清明景象,便如在伏羲时游一般。
——王阳明
一天就是一个天地轮回的过程,清晨时光,黎明即起,人们刚刚苏醒,此时心中一片祥和,清纯明亮,仿佛此时游历于伏羲时代,很是自由。
为何人人都想要回到圣贤时代呢?实际上时代并无好坏之分,它是好是坏皆源于我们的内心。心是一切的根源,当我们心存美好时,那看到的万事万物也就美好了。
感悟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过:“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意思是当我们一味地听别人的意见时,就会忽略自己的本心,刻意追求美好,反而看不到真正的美好。
幻想是毫无价值的,与其如此倒不如脚踏实地,活在当下,认真过好自己的每一天。
所谓“清明”,就是要我们心无旁骛,不要被外界所打扰。当我们做到如此状态时,那所处的时代自然就是“伏羲时代”了。
但一个人的心若不能善良纯真,那么即使是黎明之极,被晨光普照,他也会烦躁不安的。
王阳明被贬龙场,身处瘴毒之地,这对普通人来说是极其崩溃的,但他却能潜心修道,仿佛早已与外界隔绝,脱离俗世一般。
正因为他怀有一颗“清明之心”,才能在环境如此恶劣的时候修道成圣,实现自己一生的抱负!
每个人的生活都充满着酸、甜、苦、辣,谁都不会过得潇洒自在、一帆风顺。
但只要我们的内心是至诚、至善、至净、至美,那么就能够“致良知”,从而达到一种“此心光明,万事皆可成”的境界



版权说明:本公众号转载文章、文字及使用配图旨在学习交流,均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转发、文字、图片都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按版权法规定妥善处理与删除 。非常感谢! 觉得不错,请分享和转发哦↓↓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王阳明:世界上的一切问题,都是人和心的问题发布于2023-10-26 19: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