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传习录|中,有一段王阳明和弟子刘德章的对话,很有深意,值得揣摩。刘德章在听了王阳明用纯金比喻圣人,用金子的分量比喻圣人才智和能力的大小后,认为把尧舜比作万镒(古代计量单位)的金子,把孔子比作九千镒的金子,这样的比喻是不妥当的。


 王阳明答疑说,这只是从表面上考虑问题,替圣人争起“分两”来。“所谓之圣,只论精一,不论多寡”。意思非常明确,所谓圣人,只论其“成色”,不论其“斤两”。就好像一两金子跟一千两金子相比,虽然分量不一样,但是金子的纯度是一样的。


 圣人之所以被称为圣人,就是他的心纯乎天理,没有不合理,不正当的欲望。做人是论层次,内在的一个人格,不要论外在的功绩。


 做人要写论成色,就是说一个人内在的品格,不要论斤两。斤两,就代表外在事业的成功,当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时候,不要评价他做了多少伟大的事情,又或者做了多少件事情。哪怕他做一些小事,只要他做的事情纯乎天理,就好像是一两金子,跟一万两金子相比,虽然说分量不一样,但是成色都是纯金的,这也只是代表一种成功,也可以问心无愧。



02


 如同孔子所说的一句话:“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道就是一个做人的品格,术是做人的技巧,在现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大多数人都注重做人的技巧,能够通过技巧而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但是大部分人都忽略了做人的一个品质,这就好像是孔子所说的君子是求道,不求生计。当然品格也是一个基本,先满足生计,在求道才是最好的一种状态。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考虑的是一个人的品格,并不是考虑一个人的生计问题。


 这个时候,王阳明的学生听了又有一些困惑了,问世上有很多人格和成功相分离的例子吗?比如说,立德的人没有功劳,有功的人未必有德?王阳明这个时候就说当然有了,这个是毋庸置疑的,人格的完善可以在自己内心控制。


 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但是成功却属于一个外部世界,它不仅仅需要物质的支持,更需要别人的一种评判和认可,而且最重要的是一个物质的成功。大多数人目前都普遍存在于物质的满足之中,所以人格和成功相分离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比如说在生活中很多人,只顾讲究技巧的生活,没有注重品格。


 活在这个世上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如果连吃饭都成问题,那更谈不上品格修养。但是当你拥有不低于社会正常水平的生活保障之后,就应该注重自我的人格和修养,而不只是一味的求更大的物质成功。



03


 “德要配位,厚德载物”,这些都是优良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识人辨人,选人用人,“德要配位”是一个关键的考量指标。


 在现实当中,德才兼备之人毕竟少数,那么“以德为先”就成为先决条件。王阳明认为,尧舜是万镒之金,文王、孔子是九千镒,汤武是七八千镒,伯夷、伊尹是四五千镒。


 这只是说圣人的才智和能力之不同,但其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成色“纯乎天理”的足色精金。王阳明说:“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只是大圣人与小圣人的区别,本质上都是圣人。


 古人所崇尚的圣人,主要体现一种道德至上的最高原则,同时兼有“以德化人,以德治世”的博大胸怀。通俗地讲,就是人们对“好人”与“能人”的价值区分。“缺德之能人”与“中才之好人”,我们到底认同哪一种?现实当中,太多的口是心非、八面玲珑、心狠手辣、胆大妄为、胡作非为、损人利己,人面兽心、虚伪奸诈的“能人”。


 这些所谓的“能人”能量极大,头顶各类光环,“成就”令人炫目,其本心隐匿极深,可这绝不会长久。“以桀纣心地,做尧舜事业”,这是德不配位的现实写照,职位越高,危害越大。


 其实王阳明所说的这些,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做人之道,首先要注重良知,注重内在,注重成色和品格,其次,才去关心外界的一些成就。不要一味的去追求更高的事业,不要动不动就想一些远大的事业。


 当你品格没有达到的时候,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上,你即便是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那又能如何,那也是不长久的,毕竟“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为人之道,“成色”比“斤两”更重要。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古往今来,概莫能外!



版权说明:本公众号转载文章、文字及使用配图旨在学习交流,均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转发、文字、图片都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按版权法规定妥善处理与删除 。非常感谢! 觉得不错,请分享和转发哦↓↓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为人之道,“成色”比“斤两”更重要发布于2023-10-26 19:03: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