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图 | 视觉中国


“1

 警惕“傲”


 王阳明的弟子多是青年才俊,难免自视甚高。他常劝诫诸弟子:“人生第一大病,只一傲字。为子而傲必不孝,为父而傲必不慈,为友而傲必不信。古先圣人许多好处,也只是无我而已,无我自能谦。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凡人处世,最爱站在“我”的角度看问题:我的做法一定是好的,我的意见一定是对的;我喜欢的一定值得赞扬,我讨厌的必须提出批评。对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事,都欠缺一份尊重。更谈不上什么孝、慈、信,这便是最大的傲慢。


 应当谨记老子所言:“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己能,功成名就而不自我夸耀。放下心中这个“我”,正是由于不骄傲,自然也就无所谓失去。


配图 | 视觉中国


“2

警惕“躁”


 古人云:“性躁气粗,一生不济。”因为心躁容不下清净,也生不出智慧。无论做学问,还是做事业,都要戒掉一颗躁动的心。


 王阳明被贬龙场时,躲进人迹罕至的山洞里,潜心研习《易经|。在一片寂静之中,他的心境也由烦躁转为安然。


 惟有克服了浮躁的情绪,戒绝了鲁莽的言行,才能真正有所提升。春秋时期,楚庄王年少即位。令人疑惑的是,他上位后并不急于治国,而是先学习听政。有朝臣问他原因,他说:“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三年后,楚庄王果然励精图治、重整朝纲。在他的治理下,楚国国力日渐强盛,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等待的目的是韬光养晦,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一飞冲天。生而为人,操劳一世。能做到身安、心安,着实是一种难得的境界。正需要我们克服浮躁,才能够安稳如山、自在如风。


配图 | 视觉中国


“3

警惕“惰”


《菜根谭|有言:“少年的人,不息其不奋迅,常患奋迅而成鲁莽,故当抑其躁心;老成的人,不患其不持重,常患以持重而成退缩,故当振其惰气。”


 王阳明虽为心学宗主,却最讲究“知行合一”的道理。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在他看来,一个人只要有了志向、有了决断,就要笃实地去行动。


 成功不在事之难易,而在于克服怠惰的心理,身体力行地做好每一件事。王阳明曾以练字为例,他说:“吾始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一开始学习写字,模仿古人字帖,只学到些字的形体皮毛。后来每每落笔之前,王阳明都要凝神思考。夜以继日地在心中反复揣摩,时间久了终于打通关键。


 勤奋与坚持,是成功路上的一对好伙伴;懈怠与懒惰,则是最大的敌人。陶渊明说过:“勤学似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世间事从来没有一蹴而就的,唯有持之以恒的努力。需时刻警惕怠惰,才能达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境界


配图 | 网络


“4

坚守“柔”


 老子有言:“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刚者易折,柔者长存。


 行事柔者,往往表现得不慌不忙,沉稳大气。王阳明在平定了“宁王之乱”后,反被诬陷与宁王勾结。武宗半信半疑,就派人围住了王阳明在江西的官署。不明就里的士兵们在官署门前辱骂他与宁王勾结,还贪污了宁王府的大部分家产。


 面对寻衅,王阳明不急不恼。反之,他始终态度温和,对将士嘘寒问暖。当时已入冬,他就动员城里的居民回乡,将房屋腾出来给士兵住,以免其受冻;同时遍贴告示,希望当地居民多加照顾背井离乡的士兵。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将士们又羞愧又感动,开始认可王阳明,进而停止了滋事扰乱行为。


《黄石公记|中说:“柔能克刚,弱能制胜。”世事繁杂,若遭遇恶意或无礼,硬碰硬的方式,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使矛盾愈演愈烈,甚至酿成悲剧。


 面对冲突,一味地拍案而起发脾气,绝非智者所为。以柔克刚,不是软弱,不是退却,恰恰是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人生于世,柔以待人,柔以行事,自能修得内心强大,坦然地与生活和解。


配图 | 网络


“5

坚守“磨”


 孟子有言:“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增益其所不能。”欲戴皇冠,必承其重。生而为人,必将经过心志、性格的磨炼,才能获得原本不具备的才能。


 刘谨当权时,王阳明被贬龙场。那里几乎都是未开化的少数民族,而且瘴气严重,几乎没有汉人能生存下去。起初,王阳明除了读书写字,大多在痛苦迷茫中度过。


 后来,他发现当地山民并非难以相处,只是不识字,语言不通。于是,他开始普及教育,识字、说话、沟通,和当地人相处越来越融洽。而在教化的同时,王阳明悟出了心道:所有眼睛看到的困难,其实都是不存在的。换言之如果能磨炼好一颗心,在内心战胜困难,你就已经赢了。


 那么,如何磨炼呢?人们常说,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或者是无事时自觉英明无比,遇事时却惊慌失措。凡此种种,皆因忽略了:磨砺心性,需落实到行动上。


 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作为哲学家、思想家,他勤学苦读;作为军事家,他躬身实战:平南赣、擒宁王、破八寨,战无不胜,功勋累累。而对普通人而言,其实每个人都有“事上磨”的机会。


 当面对不义之财时,磨炼不被诱惑的心;当需要承担责任时,磨炼有担当的心;当承受压力时,磨炼勇敢的心。归根结底,事上炼,事上磨,就是磨心、炼心。


 人这辈子,阴晴圆缺、悲欢离合,若始终以正念面对,不断磨砺心性,终可做到遇急不乱,遇事不慌,大器可成。


配图 | 网络


“6

坚守“稳”


 王阳明曾说:“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贪恋过去,忧心未来,只会让自己失去本心,徒增烦恼,甚至造成悲剧。


 在龙场时,王阳明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小官,从京师被贬,经过龙场时天色已晚,就投宿于苗民家。谁料,第二天,小官一行人陆续而亡。听闻此讯,王阳明很是悲伤。他感慨道:“前日看见这小官忧心忡忡,我就知道他命不久矣。”是何缘故呢?


 他写道:餐风露宿,远道而至瘴气严重的龙场,必定是疲惫不堪;而小官被贬的哀怨之情,前途堪忧之心,全部淤积于心,已然显现于面容。如此内外夹攻,岂有不死之理?


《黄帝内经|有言:“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人的各种情绪,直接对应着身体的五脏六腑,需心神安稳,方能修得身心健康。而王阳明认为,心神安稳不是天赋,是可以习得的智慧和能力。


 有人向禅师请教如何修行。禅师答:“饥来吃饭,困来眠。”此人不解:“人人都这样啊。”禅师答:“不是的。世人多是吃饭时想着睡觉,睡觉时想着吃饭。”


 诚然如此。现代人的问题,往往都是“想”出来的。想那些没得到的,没做好的,不断地懊恼、后悔;想那些不可测的,不知道的,无来由地忧虑,担心。当一个人想得多,做得少,自是心神不宁。而当一个人活在当下,专注眼下,自能习得一颗安稳的心,自在做事,乐在其中。



版权说明:本公众号转载文章、文字及使用配图旨在学习交流,均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转发、文字、图片都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按版权法规定妥善处理与删除 。非常感谢! 觉得不错,请分享和转发哦↓↓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王阳明:警惕三件事,做好三件事发布于2023-10-26 18:5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