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所说:“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生命,就是一场修心的旅途。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朵花,可以窥见全世界;一片树叶,可以观摩整棵大树。人心,亦是如此。一颗小小的心,就可以主宰世间万物。

 人生下半场,守好四个字,修好一颗心。

配图 |  视觉中国


01

///

 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作为哲学家、思想家,他勤学苦读;作为军事家,他躬身实战:平南赣,擒宁王,破八寨,战无不胜,功勋累累。

 而对普通人而言,其实每个人都有“事上磨”的机会。事上炼,事上磨,就是磨心、炼心。

 曾国藩曾说过一句话:“坚其志,苦其心,劳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刻苦和勤奋。再好的璞玉也需雕琢,再好的天赋也需打磨。

 众所周知,曾国藩年少时,极度愚笨。考个秀才也考了七次才勉强过,背一篇书到三更半夜,连小偷都会背了,他还不会。

 但曾国藩有个最大的优点,肯和自己较劲。在读书这件事上,他规定自己,读不懂的书,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

 在打仗这件事上,他带领湘军,每向前行进一小段,就挖沟、筑墙、结硬寨,从不嫌累,也从不嫌烦。

 在学习这件事上,他给自己制定了“日课十二条”的目标,每天不管多忙多累,都必须完成。

 人这辈子,阴晴圆缺、悲欢离合,若始终以正念面对,不断磨砺心性,终可做到遇急不乱,遇事不慌,大器可成。

配图 |  视觉中国


02

///

 王阳明说:“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贪恋过去,忧心未来,只会让自己失去本心,徒增烦恼,甚至造成悲剧。

 王阳明认为,心神安稳不是天赋,是可以习得的智慧和能力。

 有人向禅师请教如何修行。禅师答:“饥来吃饭,困来眠。”此人不解:“人人都这样啊。”禅师答:“不是的。世人多是吃饭时想着睡觉,睡觉时想着吃饭。”

 诚然如此,现代人的问题,往往都是“想”出来的。想那些没得到的,没做好的,不断地懊恼、后悔;想那些不可测的,不知道的,无来由地忧虑,担心。

 当一个人想得多,做得少,自是心神不宁。而当一个人活在当下,专注眼下,自能习得一颗安稳的心,自在做事,乐在其中。

配图 |  视觉中国


03

///

 王阳明在平定了“宁王之乱”后,反被诬陷与宁王勾结。武宗半信半疑,就派人围住了王阳明在江西的官署。不明就里的士兵们在官署门前辱骂他与宁王勾结,还他贪污了宁王府的大部分家产。

 面对寻衅,王阳明不急不恼。反之,他始终态度温和,对将士嘘寒问暖。当时已入冬,他就动员城里的居民回乡,将房屋腾出来给士兵住,以免其受冻;同时遍贴告示,希望当地居民多加照顾背井离乡的士兵。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将士们又羞愧又感动,开始认可王阳明,进而停止了滋事扰乱行为。

 老子有言:“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刚者易折,柔者长存。行事柔者,往往表现得不慌不忙,沉稳大气。

《黄石公记|中说:“柔能克刚,弱能制胜。”世事繁杂,若遭遇恶意或无礼,硬碰硬的方式,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使矛盾愈演愈烈,甚至酿成悲剧。

配图 |  视觉中国


04

///

《王阳明家训|中记载:“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能甘居人下、能容忍他人的过失,是处世的中庸之道,更是为人的生活智慧。

 王阳明平定“宁王之乱”后,武宗被奸臣鼓动南游检视。随行中,正好有两位宠臣公公。于是,王阳明在镇海楼设宴款待此二人。宴席过半,他令人撤去楼梯,并拿出一叠书信,正是两位公公勾结宁王的证据。王阳明交予他们,表示不再追究。

 后来,两位公公从中大力斡旋,终使王阳明免于被诬陷之祸。冯梦龙说:“能容小人,方成君子。”倘若王阳明直接告发或要挟两位公公,又会是何种结局呢?

 人这辈子,会遭遇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有合拍的,也有看不惯的。对待小人,固然不可沆瀣一气,亦不可绝人后路,反招祸患。

 人心难测,逢人多包容,少一点戾气,少一点计较。善待他人,也是善待自己。



版权说明:本公众号转载文章、文字及使用配图旨在学习交流,均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转发、文字、图片都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按版权法规定妥善处理与删除 。非常感谢! 觉得不错,请分享和转发哦↓↓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王阳明:守好四个字,修好一颗心发布于2023-10-26 18:55:10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