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问人世间,谁能没有七情六欲?

当坏情绪涌上心头时,人就会不受控制,变成一个冲动的“魔鬼”,伤人伤己,特别危险。

坏情绪就如同一颗定时炸弹,令人猝不及防,提心吊胆。

心学专家王阳明认为情绪稳定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可以通过智慧和修行来获得的能力。


1、情绪稳定的人,活在当下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他创立的“心学”体系,集立德、立言、立功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
几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遍及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我们熟知的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都从中受益。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日本英雄西乡隆盛曾说:“修心炼胆,全从阳明学而来。”
圣哲的道路注定是寂寞而坎坷的。他的成长经历,使我们看到了人类心灵的无限可能性。
心灵甚至可以影响健康与命运。

人活于世,心存善念,行善举,不为取悦别人, 只为当善念一启时,内心愉悦。

心存善念,念念不忘天理就是立志,就是在做最好的自己。有志向的人生踏实奋进,生机盎然充满期待。

岁月是公平的的,他给每个人的时间都一样。

有的人忙忙碌碌地活着,有的人却在有限的生命中找到了无限的价值,这其中的差异,都能从心上找到原因。

为了更好的学习心学,王阳明的弟子们共同举办了一个心学读书会,目的就是让大家在修行中互帮互助,共同成长

由于这个宝贵的共修时间稍纵即逝,因此被称作“惜阴会”,阳明先生对此表示了肯定,并且给予了弟子们足够的支持。

从此,不管课业是忙是闲,这个读书会每两个月举办一次,每次为期五天。王阳明更是另外增加了非共修的课程,帮助学生们得到提升。

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不在于忙碌或清闲,而是在于我们对待时间的态度。


过去不迎,当下不杂,未来不迎。——曾国藩

能够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不会因为过去的事情而烦恼,也不会因为将来的生活而担忧,他们只会活在当下,做好自己眼前的事情。

王阳明曾说:“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只要能够存此心,就会时刻觉察到此心,这便是在做学问。对于已经过去的事情和将来尚未发生的事情,现在想它有什么用呢?总是胡思乱想,只会让自己失去本心,徒增烦恼!

一个人情绪不好,可能因为过去做了一些令自己懊悔的事情,也可能在担忧未来还没发生的事情。这样往往就忽略了当下。

其实过去的早已过去,与其自己郁郁寡欢,倒不如想想如何解决它,让自己跨过这个坎;将来的事情还未发生,与其忧心忡忡,倒不如做好当下,让自己的未来生活更有保障。

专注于手边事、眼前事,这样才会令自己内心平静,不急不躁,变得超然而又踏实。


2、情绪稳定的人,都懂得“虚己”


王阳明被贬龙场,在那他曾经打造了一个石棺。

“石棺”可是他龙场悟道的一个重要利器。因为他悟道时,一直难以忘记自我,抛下生死,所以就打一个石棺,内心告诉自己:“你已经死了,还怕什么呢?”

王阳明躺到石棺中修身养性,潜心悟道,终于在一天夜里,他领悟到了“格物致知”的道理。

其实人生最大的障碍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若是不能破除我执,那么人就会被情绪所困,难以脱离困境。

我们之所以觉得痛苦,就是因为我们失败了,而这里的“失败”就是说事情没有按照“我”想的那样去发展,最后的结果也没有达到“我”的预期,因此“我”才会痛苦不堪。

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庄子

“虚己”也就是别把自己当回事,这样的话便没有人能够令你动摇,更别说愤怒、生气了。

当一个人的自尊心很强,自我保护意识也很强的时候,别人稍微一冒犯,他就必须反弹回去。

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各不相同,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放下“自我”,多去换位思考,去理解、去包容。

“虚己游世”也就是虚己、忘己、忘掉一切的私欲、偏见,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去害人害己。

放下了我执,也就不会去计较那些琐事,反而对一切都看得很开,这样情绪才会更加稳定健康。


3、王阳明说:“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

飘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没有方向的人生是危险的,也是遗憾的。

王阳明在私塾读书的时候,有一天问老师:“什么是世上第一等伟大的事。”

老师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

王阳明一脸郑重的说:“我认为不是这样的,我认为第一等事应该是读书做圣贤。”

存善念,立志成为圣贤,你就会在成圣贤的道路上笃学思进,立志做慈善就会为此事业倾尽心血。

立志在一件事儿上琢磨探究,这件事一定会做的非常完美。但行好事,不问前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人生就会又呈现一道美妙的风景

孔子日:“吾日三省吾身。”

吃饭穿衣睡觉每一件小事都是修行。

从前一个小和尚不明白为什么师傅只让他十年如一日地做扫树叶,洒水做饭这些琐事。

后来他却在这最单调简单的日子里参悟明白做人的道理。以前做事心有旁骛,后来扫地就是扫地,做饭就是做饭。把每件事做好就是圣贤。

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不要小看那些微小的念头,它是我们日后成功的关键。小的善念如一颗嫩芽只有细心呵护,他日才能长成一颗参天大树。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经常反省,时时警醒鞭策自己,人生方向才不会偏颇。

诸葛亮曰: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知道自己所欠缺的,孜孜不倦,上下求索,保持初心,守住底线。善念发而恒之,好学勤而问之。这样才不会迷失于当下。

王阳明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别人见自己落第嚎啕大哭,他却无动于衷:“你们都以落地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善念如一枚蒙尘的石子,需要经常打磨,才能见到它的光亮。

人活与世,不是每件事都会顺风顺水,把挫折与困难当做上苍对自己的考验。

如果一个人让你不舒服,想着王阳明所说的:看每个人都是圣人,每个人看你也是圣人。把对方看做来教化你的人,抱着自我增进的念头,你看世界什么都顺。

如果一件事让你垂头丧气,觉得自己一定做不好,可是一段时间以后,你发现自己做得还好,将来有可能更好。这时候你才知道原来我们最缺的是迈出的一小步,所以行动最重要。

金一南将军在一次给国防部队的演讲中说到“人要遇难事,做难事,挑战难事。忠诚不是忠于某个人,而是忠于事业,忠于理想,忠于信念。”

心存善念,做最好的自己就是争做一个忠诚、干净、担当的人。不断前行,不断磨励,去除私欲,才能见到光明的自己。


4、修好这颗心,百病自不侵


在虔州时,陈九川病倒了。
王阳明说:“关于病这个东西,正确面对它也很困难,你觉得呢?”陈九川说:“这方面的功夫的确很难。
王阳明说:“经常保持快乐、乐观的心情,即为功夫。”
可能大家在现实生活中听闻过这样的奇事:
一个性格乐观的人得了癌症,即便做了切除手术,医生还是说他时日无多。
他决心利用所剩不多的生命,他开始骑行,想在生命的最后看看这个世界。
结果,他在这次冒险后奇迹般的康复了。
反而是哪些躺在床上,态度焦虑、悲观的患者病情加重,甚至失去了生命。
现代医学已经证明,对于一件相同的事情,如果人的心情不同,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
即使是病痛缠身,碰到很困难的事情,我们一定要心态积极,凡事多看看它阳光的一面。消极悲观是我们度过困难的大敌。
《红楼梦|中的林妹妹本来就有非常严重的咳疾,在今人看来本就是一种肺病。却又经常给自己“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此类的消极暗示。
怒伤肝,喜伤心,悲伤肺,忧思伤脾,惊恐伤肾,百病皆生于气 。如此以来,早有病根的黛玉更是病势沉重,自己也没有勇气与之斗争,十七岁便香消玉殒了。
消极悲观的情绪,就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杀手。
所以如果能修养自己的心,不论什么事都保持一种乐观开朗的心态,就能促使身心处于阴阳平衡,从而保持健康的体魄和年轻的精神。
王阳明在谪居龙场的时候,写下了一篇千年传诵的《瘗旅文|,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这是在正德四年的秋天,有一个从京师来的小官,带着一个儿子和一个仆人,从龙场路过去上任,阴雨天黑,投宿于一苗民家。
没想到,第二天中午有人从那条路过,就发现了官员的尸体。晚上,官员的儿子也死了。第三天,就连仆人都没有逃过厄运。
听到此讯,王阳明悲伤之余,命两名童子去把三具尸体埋了,并感慨地说:
我早知道你会丢了性命,前两天,我隔着篱笆都能看到你愁容满面,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如果你真的贪恋这五斗米的俸禄,开心地去上任有何不可,为什么要这么不开心呢?
要知道,此去路途遥远,餐风宿露,攀越崖壁,更是难免要劳累筋骨,消磨心神。周围还带毒的瘴气,如果在这种时候积郁伤心,内外夹攻,岂有不死之理?
我离开故乡来到这里也有两年了,同样也经历了瘴毒的伤害,但却能安然无恙,就是因为我始终保持着豁达愉悦之心,没有一天是像你这样郁郁寡欢的。
正因为王阳明无论在多糟的处境里,都能保持一份愉悦、快乐的心情,他才能撑过贬谪路上的种种苦楚。
他被贬谪到自然环境恶劣的龙场时,跟随他来的仆人都病倒了,唯独他一个人无事,这就是乐观的力量。
所以要想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生,关键就在于如何引导和掌握自己的心境。
现代社会就是个充满竞争和压力的社会,人们的内心普遍承受着一定的负面情绪,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乐观起来,必须学会自我调整。
5、修好这颗心,好运自来临


王阳明针对练习书法曾说:“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
古人不管在做什么,随时都在用心学习,等到心精明透彻了,字自然也就写得好了。
他将这些方法总结为八字真言:凝思静虑,拟形于心
这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大秘密:你心中所想的一切,最终会把与之相应的事物吸引过来。
纵观王阳明的一生,虽然无数坎坷,历经磨难,但令人惊奇的是,每当他处境危险,看似的关键时刻,总有贵人和转机出现。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在有意无意中运用了这个方法。
因为无论在怎样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都能很快调整自己的心境,尽量保持在一种淡定、愉悦、快乐的状态中。
在这种状态里,呈现在他心中的心理图像,必然是积极向上的,对人生的美好追求和对事业的热忱心态,自然会增加他接触贵人的几率。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假如一个人过多地关注那些负面事物,就会把一些负面因素留在自己的心里,甚至深深地刻印在潜意识中。
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苏轼,也有着一段充满负面压力的人生遭遇。
苏轼以文学才华著称于世。然而人生如戏,在文化的世界里纵横捭阖的苏轼,却没有一个顺遂的仕途。
苏轼的一生,可以用“一贬再贬”来形容。可是这一切都消磨不掉一代文豪的潇洒气度。
他的贬谪指路贯穿了几乎小半个中国,他本是湖州的知州,因为乌台诗案受连累,直接被抓到了京城,遭遇囹圄之灾。
几年后,苏轼被侥幸释放,却又被贬到了黄州。王安石变法开始之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杭州、颍州、扬州、定州、英州、惠州、詹州,都曾是苏轼的谪居之地。
仕途不顺的苏轼并没有消沉,相反,他励精图治,专注于这些偏远地区的民生问题,很快就得到了百姓的爱戴。
苏轼除却文采的另一个绝技,就是化痛苦为快乐。
被贬到岭南,他就愉快的趁机吃起荔枝,写出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佳句。
被贬到靠海的惠州,他又开心的趁机大吃生蚝,并且开始自嘲起来,声称担心朝中大臣知道了,要来和他抢。
贬谪的可怕,无非就是三点:贫、病、惧。
可是苏轼却是专注于美食,民生和创作,让生命在逆境绽放出了一种别样的风采。
想要获得真正的幸福感,就要学会 “凝思静虑,拟形于心”,让自己的心灵获得安宁,我们要让哪些更美好的,有价值的目标成为苦难中的灯塔。
将自己的精力集中在那些有价值的事情上,才能逆流而上。

6、忙时守得心不乱


人行走在这个世界上,难免就会忙碌一些。

因为生活和工作中的事情太多太杂,总是没有时间休息,这是身体上的忙碌。

因为最近心态不是很稳定,总是胡思乱想无法平静,这是心灵上的忙碌。

身体上的忙碌只要好好睡一觉就能消除,而心灵上的忙碌则会让我们寝食难安。

对此,有一位弟子曾经询问王阳明:“寻常意思多忙,有事固忙,无事也忙,何也?

这位学生一忙起来就会感到烦躁,有事情的时候心烦意乱做不好事,就算是没有事情也会被心灵上的忙碌闹得不得安宁。

对此, 他当然是非常苦恼的,希望得到王阳明的开释。

王阳明没有多解释什么,只是给他举了个例子:“令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一个内心习惯了忙碌焦躁的人,就算是在吃饭的时候也会感觉烦躁不安,食之无味。心忙惯了,就收敛不住了。

在我们身边,不乏一些被忙碌绑架的心灵,无时无刻都难以安宁的人。

有人吃饭的时候难以专心吃饭,一边拿着勺子一边却在打电话,玩手机。

有人睡觉的时候不好好睡觉,虽然已经躺在了床上,但是心里还是无法平静。

有人走路的时候不好好走路,边走边低着头想事情,结果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

然而这些人也并不是每天都有很多事要处理,只因为平时忙惯了,闲散的生活都没法让他们收敛心神。

这样的结果通常就是身心俱疲,身体得不到应有的休息,心灵也因此不堪重负。

对针对种现象,王阳明先生提出的解决方案就是:“精一之功”

其中的“精一”一词,指的就是做好眼前的事情。一个人若能“精一”,就没有了担心和抱怨的闲工夫。

荀子在《劝学|中曾经说过:“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不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专一能让一个能力有限的人成就一番事业,心乱则让实力过人的多面手寸步难行。

纵观古今,成大事者不一定全是天才,但一定都是有恒心,有耐力的人。

守得此心不乱,便能独自稳坐钓鱼台,任尔东西南北风



7、修好这颗心,自律是首要

王阳明说:“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白天磨炼功夫觉得烦躁,就去静坐;如果感觉懒得读书学习,就去看书;这是对症下药。
他告诉我们,修心的要点,就是要学会克己自律。
要做到克己自律,关键在于每天坚持做一点自己懒得做,但却有意义的事情,以此来磨砺、调控自己的心性。
换句话说,就是要学会引导自己进入最佳状态。
这样,你便不会因为惰性和义务的矛盾纠葛而痛苦。
久而久之,当优秀成为一种习惯,自律也就成为了人生的一部分,一切水到渠成。
也许有的读者朋友不赞同这种自我管束,反而认为一个人应该以一种愉悦、欢快的心情去学习、读书、做事,以为这样才符合心理学及大脑思维的规律。
的确,人类的大脑只有在愉悦、快乐的状态下才是效率最高,思维最活跃的。但是扪心自问,读者朋友们,真的不会觉得自我提升也很枯燥吗?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有利于你的事物,不一定会让你舒服。
放弃学习而选择安逸,就是人性的弱点。
所以,想要修炼内心,最重要的就是客服人性的弱点。对此,王阳明和曾国藩都主张:咬牙做去!
人是一种十分矛盾的动物,强大的惰性与巨大的潜力在体内共存,在没有自我要求的前提下,很容易变得拖拖拉拉,一无所成。
而施加了一定的压力和强迫之后,人生有了目标和动力,人的潜力才会被激发出来,完成生命价值的质变。
可以说,世上的许多事情都是被逼出来的,人必须强迫自己,才能将自身潜在的才华和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
一个人连自己都管理不好,又能做成什么呢?
人都有坏习惯,心灵都会受蒙蔽;所受的蒙蔽越重,强迫自己就越艰难。
但是成功没有捷径,只有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和功夫,在一次次强迫的磨砺中,一步一步消除坏习惯,才能恢复心的本来光明。
这就是王阳明为我们指出的路。
所以,凡事多强迫自己,能获得意想不到的修为和成功。

8、修好这颗心,减压不可少

王阳明说:“读书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
读书和作文,怎么能牵累人呢?人其实是被自己的计较所累。
这句话道出了人之所以活得累的根本原因——精神的内耗。
这内耗则来自内心对得失的计较。
比如你做一件重要的事,会希望做的好、害怕做不好,按自己交着做得好会怎么样,最不好又有什么后果,内耗也就开始了。
焦虑,本就是由内耗中产生的。
在这种状态下,必然会在那里患得患失,杂念丛生,很难高度集中精神,进入高效率的工作、学习状态。你只是看上去很努力,当然就不会有好成果。
怎么应对?王阳明告诉我们,只要心灵提升到一定境界,有自我控制的能力,就不会给心造成牵累;即使有了牵累,也能及时发现,及时解除。
比如说学习新技能的时候,我们知道求快之心不可取,那就放下它;
和人交往的时候,我们知道嫉妒之心不可有,那就丢弃它。
如此一来,就是一个完全没有自我计较、纯为天理的心。
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更高一些的目标与追求,这样心灵就能从眼前的事情中脱身出来,立于更深、站在更高去看待这件事情,也就不再有那么多的计较了。
这样就能做许多事而不为其所累。
这是究竟是怎样一种心灵境界呢?
王阳明说:“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
圣人的心就像明镜,清明可鉴,任何事物都可以映射,等它们去了也不留下任何痕迹。
庄子也曾说过一样的话:“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心灵只有如此,才能在处理各种事务时悠游自如,从容不迫,应变无穷。
在今天这个迅速发展,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这种“心如明镜”的状态,反而能生活得更轻松快乐一点。
今天的人都追求快,古人则说:欲速则不达。
尽管我们想快,但心理急躁,就会失去冷静、从容处理事情的能力。这种现实不随人愿的落差导致的无措于痛苦,其实就是一种“我执”。
而王阳明的心学,提倡的正是破除“我执”,得到真正的快乐。
其实,我们的心灵本来蕴含着无限潜能。过多的苛求和执念,有时只会加重你的自责,束缚你的思维,拖缓你的效率。
如何才能拥有这种状态呢?答案就是一个字:
此刻,读者朋友们可能会有所不解,在焦头烂额的情况下,闲情逸致,有何用呢?
请问各位朋友,那么一味的沉浸在我执的折磨中,就有用了吗?
俄国诗人普希金在幽禁期间创作了这样的诗句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处境越是风刀霜剑,越要寻得一份闲心。
闲,有两种,一种是人闲心也闲,给自己一些时间,从繁忙中脱身出来;一种是人忙心不忙,这是需要靠人的闲去养,和在觉察克制中去修的。
无论哪种,其实对我们做事都有益处;反而是悲伤和焦虑在拖我们的后腿。
这也是庄子说的: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除却成功和拼搏,你还能拥有更加色彩斑斓的世界。
连感受快乐的能力都没有的人,会更难追求幸福。
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当你觉得诸事不顺,身心俱疲,却成绩甚微的时候,也许你该将眼光投向自己的内心,去战胜自己的陋习,解开自己的心结。
若能把心中之贼破掉,学业、家业、事业就会改观,解决人生困境,便如釜底抽薪。

9、此心光明,此生才会光明。


老子言:“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最上等的善就是要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与之争夺,不骄不躁。

人必须放低自己的姿态,与低处行深流远,与宽处包容纳事,与高处慎独深微。才能致善深远而通达。

赵国宰相蔺相如被大将军廉颇所嫉妒,身边人对蔺相如的避让不争而不解。

蔺相如道:“强秦之所以不敢侵犯赵国,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我怎么能不顾国家的安危。”

廉颇知道后自觉惭愧,登门负荆请罪。

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

蔺相如就是这样的人,宽容能忍,博而能容,不计个人得失。他以国家安危为己任的胸襟抱负,感化了廉颇,也点醒了梦中人。

一个人良知未泯,心存大道,即使一时困在局里,只需要外人的一句话,就会幡然醒悟。

孟子说:“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与心衡与虑而后作。”

人最可怕的不是无知,是傲慢是愚蠢是没有觉察的心。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改过而后奋起精进。

三人行,必有我师,去掉内心的傲慢与偏见,点亮心灯,才能照亮自己,也为别人照亮前行的路。

成就大事需要领军人物的雄韬伟略,也要众人的各擅其长,团结一致。做好自己,成就他人才能共赢。

行合一,当机立断,善念一启就是行动。若有善举即是有因有果,需知人行善,福虽未至,祸也远行,人行恶,祸虽未至,福已远去。

得饶人处且饶人,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让人处于尴尬无回转之地,不是厚道人之所为。

厚德载物,雅量容人,待人宽善,能站在别人角度为他人着想就是慈悲,就是善举。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良知未泯,心存大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做好身边每一件事,善待身边每一个人,言必行,行必果。致真,致善,致美做最好的自己!


10、闲时修得心不空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曾经在宁静的深夜里思考人生的价值。

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经济社会中生活,我们的压力越来越大,获得快乐的方式也越来越廉价。

于是,一部人就会认为,人生的价值就是及时行乐,其实不然。

当忙碌变成了一种习惯,我们便很难享受高质量的清闲时光。

这就像《劝民歌|里所说的:“不见闲人精力长,但见劳人筋骨实。

人的身体需要锻炼才能变得强壮,心灵也是如此。

《菜根谭|里讲:“人生太闲,则别念窃生。

心灵太闲了,反而会让我们开始胡思乱想加重劳累感。倒不如送给自己一场修行,享受一下精神世界的充实。

即便是时间有了空闲,心也不能像是无人掌舵的孤舟一样任意漂流。

王阳明原本身居兵部主事的要职,在反对宦官专权,得罪了大太监刘瑾之后,他被贬谪到贵州龙场,做了一个小小的地方官。

一下子官降数级的他,手上的政务也少了一大半,这使得王阳明变成了一个人生失意的“闲人”。

同样的遭遇若是降临在别人的身上,或许此人就会开始在无限的空虚和无聊中自暴自弃,感叹上天不公。

亦或许,他会破罐子破摔,每天只是得过且过,开心一天是一天,混过这段时间就好了。

但是王阳明并没有这样做,他在屋后用石头打造了一口棺材,日夜端坐其中,参悟圣人之道。

上天只会垂爱勤奋的人,在某天夜里王阳明突然从梦中顿悟,参透了“格物致知”的大道。

如果没有闲时的努力修炼,这世上就少了一位开创心学,挑战理学权威的圣人。

从新的太阳升起,到旧的暮色散去,我们谁都得不到时间给予的特别优待。

唯有珍惜清闲时光的人,才会成为笑到最后的强者!



版权说明:本公众号转载文章、文字及使用配图旨在学习交流,均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转发、文字、图片都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按版权法规定妥善处理与删除 。非常感谢!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王阳明:修好这颗心,百病自不侵发布于2023-10-26 18:31:51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