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人与人交往更多看重的是“三观”,到底何谓“三观”?即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1




无善无恶心之体
世界观



 薛侃是王阳明的一位弟子,常常帮忙打理花圃。有一天,他像往常一样打理花圃的时候,突然很是感慨:“为什么天地之间,恶难铲除、善更难培养呢?”这时候正好王阳明过来赏花,听到后就劝导薛侃:“你什么时候培养善、铲除恶了?”薛侃很是冤枉,心想:“我每天忙着铲除杂草,打理花圃,悉心浇灌它们,怎么不算是培养善、铲除恶呢?”

 

 王阳明并没有继续深入这个话题,而是转移话题教薛侃如何去看待人世间的“善与恶”。天地万物都一样,并无善恶之分。就像花和草一样,它们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花没有草的衬托,不会开得那么绚丽多姿;草没有花的陪伴,也不会茁壮成长!因此,花和草孰善孰恶无法分辨,一切的善恶都是源于个人的私愿。

 

 薛侃听完之后,觉得很诧异就问王阳明:“师父,那这人世间就无善无恶了?”王阳明回答:“天下万物并无善恶之分。黄金在手上,那它就是善的;而不小心被吃进肚子,那它就是恶的。粪便在大多数人看来是恶的,但对于庄稼人来说,就是最好的化肥,那它又是善的。你说善恶能分辨出来吗?”

 

 万物之所以有善恶两面,是因为每个人对它的评价不同,它所折射出来的特征也就不同。王阳明曾说:“在心体上不能遗留一个念头,有如眼中不能吹进一丁点灰尘。”

 

 一丁点足以迷乱我们的双眼,一个人内心最自然、最真实的状态就是无善无恶。王阳明提出的“心即理”,就是在告诉我们要做到心外无事,不要去追求事物的善恶,因为万物本无善恶之分!

2




有善有恶意之动
人生观



 王阳明曾说:“满街皆是圣人。”他在讲学期间也说过:“人人心中都有个圣人,但因为自己不够自信、不去努力,才导致这位圣人被埋没在心中。”

 

 弟子们听了很是惭愧,都低着头不说话。这时候王阳明提问一名弟子:“你心中有圣人吗?”这名弟子很慌张地说:“不敢有。”王阳明笑了:“众人皆有,怎么你不敢有呢?记住了,这种事情万万不可谦虚!”该弟子笑了笑,接受了师父的建议。

 

 王阳明曾作过一首诗:“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他通过这首诗告诫弟子们:生而为人,一定得有良知,圣人用尽一生践行“致良知”。

 

 那些打心里自然践行“致良知的人,称得上是“圣人”;迫于外界的压力,勉强践行“致良知的人,只能算是“贤人”;而死活不愿意践行“致良知的人,堪称真正的“愚人”。

 

 只要是肯践行“致良知的人,即使他是愚人,也能成为像圣人一样的人。人生来皆有良知,但有的人流芳百世,有的人却遗臭万年!这追本溯源就是他们的人生观不同。当一个人内心被遮蔽,也就是失去良知的时候,就会做一些恶的事情,久而久之,善人也就变成了恶人,世界就出现了善恶分化。在王阳明看来,良知之所以能被遮蔽,皆因为“习气”。

 

 如今我们去“致良知根本不是发自内心的,人与人不再坦诚相待,彼此的交往充满客套、虚伪,以致于大家的人生观出现了偏差,分道扬镳自然是早晚的事。

3




知善知恶是良知
价值观



 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之后,名声大振。当时担任贵阳主管教育的行政长官席书慕名前来拜访王阳明,并且问他:“关于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有何不同?”王阳明回答道:“他们是一样的心。”后来席书被王阳明的理论思想所吸引,就邀请他前往贵阳传播阳明心学。

 

 在知道阳明心学的精髓是“知行合一”以后,席书很诧异,便问道:“知与行不是两件事情吗?怎能混为一谈呢?”在《传习录|一书中,为阐释清楚“知行合一”的真谛是什么,王阳明举过一个例子:譬如人们总说“百善孝为先”,觉得孝敬父母很重要,这是他们知道的理论知识。但实际呢?真正做到“孝敬”的又有几人?一个人在良知的驱使下,会迅速产生一些反应,而这种反应自身是无法控制的。良知就是道德和智慧。当我们看到他人欺负弱小的时候,内心会愤愤不平,这就是良知在提醒我们,要有正义感,不能视而不见。

 

 对于“良知”,王阳明说过:“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为?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良知的力量当真如此强大吗?

4




为善去恶是格物

方法论



 王阳明的弟子中有一位是地方官员,这个人每次听讲都津津有味、意犹未尽。但他内心有些遗憾:“老师讲得特别精彩,但是我真的很难每天都来听讲,毕竟身为官员要处理的大小事件很多,无法做到每天来听讲修行。”

 

 王阳明听完后说:“我并未让你放下工作来听我讲学,你的工作和生活亦是一场修行!”这位官员听完后还是有些不解。

 

 王阳明继续解释:“心学并不是空谈,只有把它与实践相结合之后,才能真正发挥它的意义。当你断案时,就是在修行、在学习。若是你遇到不礼貌的罪犯时,你要心怀一颗无善无恶之心,不能迁怒于对方,要理性地去断案,做到公平公正!这就需要你去致良知了。时刻做到自省、克己,绝不能因个人恩怨而失去理智。若是你真的抛开一切,只是听讲,那么你是得不到心学真谛的!”官员听完之后恍然大悟,从此开启了自己的“修行之旅”。

 

 王阳明有一位弟子,名叫陆澄。他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平时静坐时觉得自己的内心很强大,任何人和事都打搅不到我,但真正遇到事情的时候就慌乱了,不知从何处下手?”针对如此症状,王阳明回答道:“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

 

 所谓“事上磨练”就是说我们要多实践,通过实践来强大自己的内心,慢慢就会达到‘此心不动’的境界。这样,再遇到事情的时候就能够沉着应对,不至于自乱阵脚。

 

 多在事上磨练就能够存天理、去人欲,将自己的情绪控制得恰如其分,从而致良知。事上练的目的就是要练心,七情六欲乃是人之常情,但贫贱或富贵都在受外界事物的影响。无论外界怎么变,人的内心保持本真,只要能够致良知,就是最好的练心,也是最好的事上练!

◎陆王心学,阳明心学, 王守仁心学, 王阳明心学 陆王心学,阳明心学, 王守仁心学, 王阳明心学

◎陆王心学,阳明心学, 王守仁心学, 王阳明心学

◎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陆王心学,阳明心学, 王守仁心学, 王阳明心学陆王心学,阳明心学, 王守仁心学, 王阳明心学


◎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阳明学派微信平台整理发布不代表阳明学派的观点和立场。

觉得不错,请分享和转发哦↓↓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王阳明:三观,才是人与人之间最远的距离发布于2023-10-26 18:2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