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简介)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谥文成。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王阳明一生坎坷,历经磨难,但崇德尚义,文韬武略,成就卓著,尤其是他创立的“心学”体系,在明以后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也因此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儒学集大成者孟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学术流传至今,堪称学界巨擘、“百世之师”。清代名士王士祯称赞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为“明第一流人物”。





1



王阳明的初心


十二岁那年,王阳明问状元父亲:“读书有什么用?”


父亲回答说:“读书可以做大官,像我中状元后做官,靠的就是读书。”


王阳明又问:“父亲中状元,子孙世世代代还是状元吗?”


父亲回答:“只有我这一世。你若想中状元,还是要去勤读书才成。”


王阳明笑着对父亲说:“只有一代,这状元没什么稀罕的。”


后来他向私塾的老师提出了一个很不寻常的问题:“什么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事?”


老师说:“读书考上科举最重要。”


王阳明直言不讳地反驳老师:“读书考上科举恐怕还不是最重要的事,或许读书学做圣贤才是。”


“人皆可以为尧舜” “人要做第一等人,为第一等事”。


少年时期的王阳明就认为,学圣贤就是不以功名利禄为目的,而以成圣贤当伟人为目标。


当然,那时的王阳明对“读书做圣贤”还只是朦胧地向往,是他的良知的天然呈现,其后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才将这个“我心”变成天下之公器。


何谓圣人?《中庸|说:“唯天下至圣,为聪明睿知(智)”,谁能做到耳聪、目明、心睿之智呢?唯天下至圣。


在王阳明看来,圣人只是具备了一种才能而已:那就是致良知。大众不能做到聪明睿智,只是因为不去致良知。王阳明认为,“格物致知”中的“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人的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


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


后来王阳明对“良知”进一步解释为“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也就是说,“良知”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只要你有良知,就能得道。


道德良知是做人的根本,即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越大,为非作恶就越大。


所以说,一个人一定要具备一种坚守自己良知和底线的品质。但你想做到“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做到“君子出淤泥而不染”,则是极为不容易的。


就像苏武牧羊19年之久,历经艰辛,拒绝匈奴的各种威逼利诱,只为守节,这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明代于谦有一首著名的诗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当我们要在违背良知与遵循良知之间做出选择的时候,即便付出再大的代价,也应该坚守自己的良知。成为圣贤,坚守良知,就是王阳明一生的初心。




2



初心就是为什么要出发


南宋的开国皇帝刘裕,生前在皇宫建了一个小型博物馆,博物馆里陈列的都是他贫贱时期,给人当佣工使用的灯笼麻绳之类的东西。


刘裕建馆的初心很简单:让他的后裔子孙们看到这些物品后能触目惊心,因而能体念祖先创业的艰苦,戒慎恐惧,如履薄冰。


南宋第五任帝刘骏(孝武帝)是个混账皇帝,嗜杀成性,性情尤其卑劣。刘骏某次实在闲得无聊,就跑到这个博物馆中,群臣对这些物品都大加赞赏,刘骏却羞愧难当,认定是莫大耻辱。他命人将这些东西全部烧毁,又指着刘裕的画像道:“他只不过是个庄稼汉,混到这个地位,实在是有些过分。”


刘骏死后,他的继任者比他还凶暴顽劣,最终把南宋带进了坟墓。


南宋只有六十年,九任皇帝中,却有六任是暴君,这是个奇迹。而奇迹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开国皇帝刘裕之后,大多数继任者忘了老祖宗的初心。


东晋时代,门第论高低,刘裕一介布衣,全靠个人打拼,混成了开国皇帝。他明白这份功业来之不易,能保住这份功业的唯一方式就是,让他的继任者,包括他自己不可忘了他本人走过的路。


这条路是用艰苦奋斗和戒慎恐惧铺就,指引其走过这条路的正是他的初心:创建一份功业,为大多数人和子孙后代谋求秩序与幸福。


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位开国皇帝都有这样的初心,也希望子孙后代能铭记这份初心,绝不能忘记为了什么而出发,未来的挑战越是残酷,就越是不能忘记初心。




3



初心光明,前途自然光明


严嵩年轻时,意气风发,有着干净的理想和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后来步入官场,尽全力而向上爬,希望能得到大展宏图的平台,创建夺目的事功,名垂史册,为子孙后代,为天下苍生贡献自己的全部心力。


然而,官场的阴暗和血腥,让严嵩逐渐感受到,凭借一腔热血和干净的理想,不可能爬上高位。在进行了无数次思想斗争后,他放弃了初心,开始猛攻官场秘籍,谄媚领导,排挤同僚,最终他爬上了最高枝,也爬上了遗臭万年的金字塔。


人很难铭记初心,因为初心是我们内心最干净,良知最光明时的正念。这种正念必须要到污浊而复杂的事情上去展现,所以,它必受到阻碍和挫折。


尤其是,你坚持的信仰越伟大,和你同行的人就越少,孤单上路,忍受寂寞和各种各样的打击,纵然是钢铁巨人,也会犹豫最后只能放弃。


但是,这个世界上就是有那么一种人,始终不忘初心,坚持信念、忍受寂寞和千奇百怪的打击,以最后的事功,回馈自己内心那份执著与坚持相伴风雨的良知!我们称这种人为伟人。




4



所有的智慧,不过是找回自己


不忘初心,不是让你不改初衷,时光在流逝,情境在转移,你不可能画地为牢,永远坚持初衷,眼光是需要与时俱进地变化。


所谓不忘初心,是让你有包容之心,为了你内心深处最恢宏的理想,万物皆备于我。不忘初心,是一种人生境界


你是否能抵达这种境界,取决于你内心的坚定和良知的光明。你能否抵达这种境界,更取决于你的初心是否和大多数人的良知指令相同。


有些人的初心是发家致富,有些人的初心是帮助更多的生命,这就是境界的高低。


所以说,不忘初心,必得始终。





5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讲,有一种人,天天忙忙碌碌,累个半死,却一事无成!他是这么说的——


“今人于吃饭时,虽无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意思是:有些人,吃饭时,即使无事,他的心也经常忙乱,而不安定,只因他这颗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其实好好吃饭,也是修行!


世间万般忙碌,最忙的是我们的心。尤其是一个颗没有修炼的心,经常起妄念!

如果心经常处于“妄动”状态,念头一个接着一个,像滚雷一样不断地在我们心中炸响。这样的心指导的行动,可想而知,就会像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不可避免地犯一些低级错误,甚至滑向深渊。


很多人,每天不是在忙所谓无关于己的大事情,就是沉浸于烟油酱醋的小事情!回看时,大处空忙一事未成,小事奔忙亦索然无味。

当自己心如野马,时而山川,时而原野,如何收摄得住?


王阳明对此提出解决方案是行“精一之功”!


据《传习录|记载:王阳明特别推崇“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十六字心决。


  • 所谓“精一”,就是心若易简,纵然世事纷扰,我自清宁如水,静照世间种种喧嚣。

  • 所谓“精一”,专注于当下,既不念过往,亦不畏将来。

  • 所谓“精一”,专注于“志”,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 所谓“精一”,专注于正念,不被负能量所扰!若正念充满,纵然杂念纷呈,如江河之水,亦不能侵入。


只有做到“精一”,才能修炼心学的最厉害的武器:“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6




曾国藩说过: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朋友们,人生苦短,成事不易,一生能做好一件事,亦然了不起,所以一定要行“精一”之功,不可见异思迁,终无所成!



一个成熟的人,过去的事情不纠结,未来的事情不担忧,当下的事情,认真而专注。



7


不纠结过去的事



在这个世界上,时间是条单行线,事情过去了就过去了,后悔纠结都没有意义,如果一切都已不可挽回,沉浸于过去,既丢失了现在,也失去了未来。


王阳明年少时进入仕途,最初的目的是守牧一方,让百姓安居乐业。但是迫于形势,屡次被朝堂征召讨贼。


在宁王之乱中,王阳明动用火攻在南昌消灭三万叛兵,生擒宁王,扫平叛乱。将领纷纷庆贺,王阳明却闷闷不乐。


他是儒家中人,学的是仁爱之心济世救民,如今却成了朝堂的兵器,四处杀人。三万条生命在眼前灰飞烟灭,令他既揪心又懊悔。


但他也知道,朝局不稳,自己又无精兵良将,火攻破敌是在所难免,否则一旦失败,战火绵延之下,会有更多人流离失所。


事已至此,纠结懊悔都已经没用,于是他很快收拾心情,投入到战后的处理中来,安顿南昌的难民,清剿宁王的残余势力,恢复战后的秩序。


王阳明的弟子曾经问他如何清除心中的杂草。


王阳明回答说:“草有妨碍,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若着了一分意思,即心体便有贻累,便有许多动气处。


意思是:杂草有害,当然要清理掉,但是如果偶尔没有清除干净,也不要放在心上,你越在意心里就会越乱,心中盯着那一块未除的杂草,那心中就杂念丛生了。


没有人的一生是顺风顺水的,圣人王阳明也会有痛苦纠结,但是面对这些“懊悔”,一定要懂得放下,你越在意,心里就越乱,整个人反而被情绪控制。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你要做的,不过是承认过去,拥抱未来。







8


专注于当下的事


有这样一个故事,老和尚带着小和尚云游,见到一个妇人要过河,河水湍急,妇人过不去,在河边急得团团转,老和尚看见之后,二话不说,就把她背了过去。


回来之后,小和尚说,师父,我们出家人不是不近女色吗?


老和尚说,我早就把她放在岸边了,你却还背在心里。


一个活在当下的人,心里是没有负累的。做事专注而认真,事情过去之后,每次都是新的开始,过去未来都不能打扰他,日子反而过得淡定从容。


一个人想要过好一生,其实只需要过好当下的每一天就好了,这种“只争朝夕”的生活方式,是每个人都要领悟的心灵智慧。


曾经有人向马祖禅师请教如何修行,马祖禅师答:饥来吃饭,困来眠。


这个人就很奇怪,说,其他人也是这样做的啊,难道他们和你一样用功?


马祖回答说,不是的,他们吃饭的时候想着睡觉,睡觉的时候想着吃饭,而我,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所以不一样。


王阳明也曾经以此典故写过一首诗,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尚未到来,活在当下,专注眼前,才是最好的选择。







9


不忧虑未来的事


有一个男孩要和网恋的对象结婚,家里不同意,和父母多次吵架无果。他很苦恼,找到朋友倾诉,自己分手舍不得,结婚又要得罪父母,自己对未来忧心忡忡。


朋友跟他说,有啥可担心的,该结婚结婚,该孝顺孝顺,难道爹妈还能生自己孩子一辈子的气?


果不其然,男孩结婚之后,夫妻二人对父母礼貌孝顺,父母僵了一段时间,也就接受了这个儿媳,一家人其乐融融,和谐美满。


王阳明曾言“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只要常存养此心,就能经常觉察到心的存在,这就是做学问。已经过去的事,和那些还没到来的事,想它有什么益处吗?这样胡思乱想,只能白白丢失清明的本心。


这个世界上其实没有那么多烦恼,你觉得现在烦恼多,其实是把未来的事情挪到当下了。


顺其自然地做下去,那些让你寝食难安的问题,其实都不是问题。

?

◎陆王心学,阳明心学, 王守仁心学, 王阳明心学 陆王心学,阳明心学, 王守仁心学, 王阳明心学

◎陆王心学,阳明心学, 王守仁心学, 王阳明心学

◎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陆王心学,阳明心学, 王守仁心学, 王阳明心学陆王心学,阳明心学, 王守仁心学, 王阳明心学



◎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阳明学派微信平台整理发布不代表阳明学派的观点和立场。

觉得不错,请分享和转发哦↓↓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王阳明:人与心的所有智慧,不过是要找回自己发布于2023-10-26 18: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