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中国历史上做得到的只有两个半人,可见难度之大。而明代心学宗师王阳明正是其中一个。


 王阳明心学处处围绕心、良知、知行展开,最值得我们关注的便是做人。而如果将王阳明的学问和做人之道归结为一点,便是“一心不动”。


 为什么说阳明心学的根本是“一心不动”?王阳明心学最高概括之“四句教”展现得最是明白: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更诗意的表达,便是王阳明那个有名的公案:“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千古心学,正是以“无善无恶”为心之体,心之体则原本“同归于寂”。这就是佛家所说的“如如不动”,心学所说的“不动心”。


 能够不动心,则是对心灵最终的安顿,对人生最终的救赎。



在这世上,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忧喜参半的,几乎每个人都有过一段十分煎熬的日子,即便是圣人王阳明也不能免俗。

当年王阳明谪居龙场,他发现这是个瘴气弥漫,民风野蛮愚昧的地方,他只能在山洞安身,靠野菜充饥。

如此不利的处境,的确也让王阳明心中不是滋味,但是他没有消沉,而是用乐观的心态面对这次遭遇。

王阳明通过保持快乐的方式对抗瘴气,并且亲手为自己设计搭建了“何陋轩”和“玩易窝”。

龙场没有变成一个消沉之地,到成了王阳明静心开悟,立地成圣的圣地。

人生的智慧大体如此,让我们感到最绝望的时候,也正是磨炼自己的大好时机。


1、

在事上磨练,要以修心为重。



王阳明也曾说过:

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只有在逆境的磨炼中才能有所成就,这就是在事上磨练的含义。


它要求我们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统筹自身的经验和知识,超越自我,而不是读死书。

真学问,我们可以称其为“学道”,即“坐而论道,起而行之”,这就是王阳明提倡的“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心学”,时常被我们误解为是一种空想主义,其实并非如此。

比如王阳明曾经一度告诫自己的弟子:“别悬空虚想,要在事上磨练”。

在事上磨练,简单来说,就是要将自己的所学付诸实践,在复杂的实际体验中磨炼自己的意志,以达到动静皆定的层次。

这种修行会使人沉着冷静,临危不惧,最终进入“不动心”境界



2、

一心不动,才能不忙



 现代人为什么这么忙,人忙心更忙?王阳明早已告诉了我们:


 “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人忙源于心忙,心忙源于没有落到那个“如如不动”的本体之心上,失去了那个主宰,心于是就乱了。说白了,忙的本质,是心乱;心乱的缘由,则是心浮。这就是所谓浮躁。


 怎么办?王阳明同样也说了:“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明明在吃饭,脑子里却在思考焦虑着别的事,根本无心吃饭、影响胃口。长此以往,身体慢慢垮掉,精神也在慢慢消磨,事情在这种心浮气躁之下更是难以做好。


 这背后是心忙惯了,那么就要慢慢止住这种惯性。如何止住?做任何事,就努力安下心来踏踏实实做好眼下的事,不胡思乱想,不焦虑纠结。如此则不仅精神能得安宁,事情也更容易做好。这就是“收摄”,需要练习和慢慢来,日久自见功夫。



3、

在事上磨练,铸造强大内心。



古训有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为人担不起大事,经不起磨炼,也就无法成为一个敢担当,有能力的人。

正如心学大师王阳明认为:

变化气质,居常无所见,惟当利害、经变故、遭屈辱,平时愤怒者,到此能不愤怒;

忧惶失措者,到此能不忧惶失措,始是能有着力处,亦便是用力处。

一人如果真正改变了自己,就是一场灵魂深处的洗心革面,这在表面上是看不出来的。


只有观察此人身处利害关头,遭遇了重大的变故,或者受到委屈和侮辱的时候。

当他在平时容易发怒的时刻不发怒,在平时胆小懦弱的时刻能够无所畏惧的时候,我们才能由此断定,这个人的修为已经达到了一定境界

越是到了紧要关头,就越是到了需要我们下工夫修心的时候。

在人生遭遇骤变打击之时,能做到方寸不乱,需要的是大智慧。

在重大的打击面前,我们更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

真正的智者不会在挫折中沉寂,而是把命运的迎头痛击当作磨练心性、超越自我的大好机会,在苦难中也能成就自我。



4、
一心不动,才能克制情绪


 情绪是每个人的大敌,坏了心情,也坏了事。每个人都知道要克制情绪,可总是做不到,也不知道从何下手。而办法,王阳明也告诉了我们:


 “凡人言语正到快意时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气正到发扬时便翕然收敛得,愤怒嗜欲正沸腾时便廓然能消化得,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


 这句话提出克制情绪的三种情境和三个对治之法:放纵时忍默,任性时收敛,愤怒时消停。


 这三种情境,正是情绪最容易失控而造成不良后果的三种典型时刻。而我们之所以容易被这三种情绪牵着鼻子走,是因为不自知。假如我们身处其中时能够意识到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时刻,那正是悬崖勒马的转机所在。


 之后,你需要的是信心和勇气。这并不简单,因为人最容易在做不到时放弃,听之任之。王阳明之所以说“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既是在说一个事实也是在提醒我们这点,你不去做,就是无能和懦弱。


 然后他还告诉了我们真正的办法:“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情绪来了,你只需要知道情绪来了,觉知着它,然后就随它去,不必有压制之类的心思,然后情绪自己就会慢慢平复。这跟佛家修行的观照法一脉相承,原理则是情绪只能在人不自觉时才能绑架人,一旦人自觉主导便不再是情绪,而是这自觉的意识了。


 这也需要练习,功夫越深效果才能越大,最后就是不受情绪左右。而且要有一种意识:越是艰难困苦时,越是修心的好时机。




5、

一心不动,才能踏实做事




 俗话说人要磨炼自己的性子,一心不动的境界也是磨炼出来的。磨炼的方法,王阳明认为是“做事”:


 “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这就是心学最伟大的地方——将出世和入世打通为一体。所以不必再纠结是入世还是出世,是要精神还是现实。王阳明的“事上磨”告诉我们,入世就是修行,不动心便是出世。


 一言以蔽之:以入世事,炼出世心;以出世心,做入世事。



6、

在事上磨练,实践是最重要的。



王阳明早年提出了“静处体悟”的观念。

这要求一个人安心静坐,舍弃所有的思虑忽然杂念,从而认识到自己的本心。

后来,王阳明在修行的过程中,发现一味地静修也会产生各种弊病。

例如容易使人变得“喜静厌动,流入枯槁之病”,甚至会把人变成“沉空守寂”的“痴呆汉”。

对此,他提出了“事上磨炼”这一全新的修行观念,大大提高了实践在修行中的地位。

王阳明告诫我们:“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掌握了不少圣贤大道,满口的引经据典却不落实,这不是真正的“知”。

那些熟读经典却不谙世事的书圣,就算人品端正,也并未获得真“知”。

王阳明只是个儒雅的文人,自幼就生长在书香门第,却也能在战场上挥斥方遒,百战不殆。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王阳明不止是一个“读书人”。

他在十几岁的时候就背着教书先生舞枪弄棒,二十六岁时苦读兵法,几乎看遍了所有的兵书战策。

每当他领悟新的战法,还会用果核练习摆兵布阵,虽然也被人嘲笑为“赵括纸上谈兵”,但是这样的演练真的帮助他掌握了不少的兵法韬略。



7、

凡事只有熬得住,才能笑到最



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人生好比粥一锅,煎熬滚煮耐琢磨。宜疾宜徐看火候,酸甜苦辣自张罗。”

人生如粥,熬出至味。

一锅好粥,就需要精熬慢煮,才能获得最浓厚醇香的滋味。

人生如一锅粥,同样需要时间和火候的熬煮,当我们加入不同的心情,融入不同的情感,这锅粥就有了酸甜苦辣的世间百味。

这其中的滋味,也只有在我们认真品味之时,才能体会出生活的那份平淡从容的优雅。

熬,是让我们笑到最后的智慧。

评书名家单田芳,讲遍了今古传奇,却把人生总结为简单的一个字:“熬”。

身处逆境,唯有苦熬方能挺住;遭遇危机,唯有苦熬方能化险为夷;适逢险阻,唯有苦熬才能柳暗花明。

人生不必害怕煎熬,而是要在熬中汲取智慧,获得力量。

人生就像是山间的溪水,遇到急湍逆流也是尝试,唯有熬住一时,才能奔腾入海。

熬,就是不抛弃,不放弃。守住自己应有的职责,一步步地积累自己的力量,直到焕然新生的那一天。

一时的荣辱得失永远只在一时,人要熬得住,才能笑到最后。

熬,是稳定平和的心境。

阅遍世事的人都明白,一时是决定不了一世的。一时的春风得意,或者一时的失落消沉,都不会成为你生活的主旋律。

只有不急不躁,处事冷静,可以“熬”得住的人,才算是生活中的赢家。

熬既是人生的出发点,又是人生的中转站。就好像茶会越泡越醇,酒会越陈越香。

熬的过程,也是一种俗世中的修行。

熬的是淡然处世的心境,修的是乐观豁达的胸怀。只有经历磨练,才体现出成功的弥足珍贵。熬的不是岁月,而是一种心态。

熬,是历久弥坚的意志。

我们的人生,正是由一段又一段的煎熬和快乐交织而成的。

熬并不是坐以待毙,而是一个在困苦中磨练意志,韬光养晦的重要过程,当我们熬出头的一刻,就是我们一鸣惊人的时候。

有些时候,我们也会怀疑自己熬不下去了想要自暴自弃,但是等到回首向来的那一天,我们又会发现,当时拼命努力的自己,其实是最可爱的自己。

真正的强者从不畏惧失败和困难,他们在失败中积累教训,在困难中愈挫愈勇,在逆境中磨炼出了一颗强大的内心。

肉体的强大可以随着岁月流逝离我们而去,心灵的强大却能伴随我们的一生。

真正的强大就是拥有一颗强大的心灵,真正的修行就是在磨炼和煎熬中慢慢成长。只有经历过磨炼,人生才是一场完整的修行。


8、
抬头看天,是一种格局


阳光与阴影相伴而生,格局稍逊的,只能看到阴影。

只有格局宏大的人,才能看到背后的阳光。

苏轼被贬海南,凡人只看到那里是毒瘴之地,未开化的蛮荒之所。

很多人去海南,都要准备棺木。

苏轼在收到诏书的时候,也心如死灰。

可他转念一想,这又是一个巨大的契机,一个传道的契机。

海南未曾开化,他可以把儒家的理念带去这片蛮荒之地。

贬谪之旅,就这样变成传道之路。

苏轼和儿子在海南的草屋中抄书、教书,很多人慕名前往。

海南文化渐兴,他凭一己之力,开一方文脉。

苏轼去世之后,海南出了第一位进士。

这片与世隔绝的大陆,终于不再荒芜。

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

万事万物,都难逃此理。

越开心的事情,越可能埋藏祸患;越糟糕的事情,越可能隐藏着巨大的机遇。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从不轻言祸福。

因为他们有更宏大的格局,祸福都在他们的视野之内,掌控之中。

这样的人,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每个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路坦途,路上总有挫折困境。

而你的心态和格局,将决定这困境会让你自暴自弃,还是绝地反击。

水到绝境是飞瀑,人到绝境是转机。

大雨过后,不要低头看地,请抬头看天,你一定可以发现一个全新的天空。




来源说明:本公众号转载文章、文字及使用配图旨在学习交流,均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转发、文字、图片都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按版权法规定妥善处理与删除 。非常感恩感谢!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王阳明: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发布于2023-10-26 18: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