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五百年来第一等的人物,王阳明在书法、诗词、散文、哲学、军事、政治、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不仅如此,他更是以“阳明心学”流芳百世。
王阳明用三句话,道破了天道、地道和人道的奥秘,值得我们用一生去体悟,去践行。
1、
在事上磨练,要以修心为重。
王阳明也曾说过:
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只有在逆境的磨炼中才能有所成就,这就是在事上磨练的含义。
正如心学大师王阳明认为:
变化气质,居常无所见,惟当利害、经变故、遭屈辱,平时愤怒者,到此能不愤怒; 忧惶失措者,到此能不忧惶失措,始是能有着力处,亦便是用力处。
一人如果真正改变了自己,就是一场灵魂深处的洗心革面,这在表面上是看不出来的。
3、
凡事只有熬得住,才能笑到最后。
《庄子|之中,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支离叔和滑介叔,在冥伯的山丘上和昆仑的虚无之所里游乐观赏,那里曾经是黄帝休息的地方。
过了一会,滑介叔的左手长了一个疙瘩,他感觉到惊恐不安,并且厌恶这个东西。
支离叔就说:“你讨厌这个东西吗?”滑介叔说:“不,我怎么会讨厌他呢?具有生命的形体,不过是借助外物而形成;一切假借他物而生成的东西,就像灰土微粒一时间的聚合和积累。
人的死与生,也犹如白天和黑夜交替运行一样,况且我和你一同观察天地万物的变化,如今这变化来到我身上,我怎么会讨厌它呢?”
这是庄子通过两人的对话,阐述了人对于外物的一种豁然态度,无论是健康或者是疾病,都是在自己身上的一种反应,当你不在意的时候,这些事情便伤害不了你。
曾国藩曾评价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时至今日,王阳明为人处事的精髓,仍与当代不谋而合。
4、
以天之道做事
《周易|首卦“乾”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句话很多人耳熟能详。
亁,象征天,具有至大、志刚、至正的特点。
因此,君子应该如天那样运行不止、刚毅坚卓、自强不息,以体现“生生不息”的天道。
人的一生,不管是先天也好,还是后天也罢,总会经历或大或小的恶劣环境。
但有一点定需入心,即越是困难时,越要向前行。
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没有天道的自强精神。
在朱子学一统天下的时代,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说,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人们不能理解其本意,惊讶者有之,非难和指责者层出不穷。
到了嘉靖元年(1522年),王阳明已经是平定藩王之乱的大功臣,却依然遭受其他官员的攻击。
当年进士考试由礼部负责出题,策问题中涉及心学,出题人暗中希望考生指责王阳明,可见王阳明的处境之艰难。
尽管如此,王阳明始终坚信自己的学说正确、明澈——“在今只信良知真是真非处,更无掩藏回护,做得‘狂者’。使天下尽说我行不掩言,吾亦只依良知行。”
这让我们看到,心学的一大真谛、内心力量的源泉,正在于遵循自己的良知、做真实的自己。
这不是我行我素、恣意妄为,而是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是一种骨气和硬气。
不论境况如何艰苦,地位如何低下,生存如何困难,也不能放弃,不可丧失生活信念。
用心积累,坚持做正确的事情,做符合天道的事情,那么,好运气往往会不期而至。
天之道,在于自强者有天助,越努力越幸运。
5、
温和对人对事度
不随意发脾气,谁都不欠你的,这个世界没有"应该"二字。保持头脑清醒,明白自己渺小,切忌自我陶醉。炮打出头鸟,凡事不要强出头,因为你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强!
6、
学会放下度
7、
不要太高估自己度
7、
永怀善良的心度
8、
别低估任何人度
收敛自己的脾气,经常要保持沉默,因为冲动会做下让自己无法挽回的事情。不管人生经历了什么,把这些看似糟糕的事情,想要排斥的事情,从内心去接纳,把它们当做生命本然出现的一种状态。
不管遇见了什么,都能够坦然的接受,你才会遇见一个更好的人生,抛开对抗的情绪,才能更好的减少内心的痛苦。
人生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要一味去对抗,要学会接受生命中出现的种种境遇。
9、
办事有力度
王阳明认为:办事是最靠谱的修炼。
所谓“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人需要在事情上磨炼,下功夫,在忍耐中成长,在逆境中成熟。
王阳明奉旨到江西庐陵县做知县的第一天,便有一群百姓涌入了县衙门,哭天喊地要求减免税负。
他一边安抚乡民的情绪,一边展开深入真相,原来葛布税并不是朝廷下达的合法税收,而是宦官鱼肉百姓的借口。
于是他向乡民们宣布,今年就会免去葛布税。
王阳明新官上任,居然直接跳过了官场的繁文缛节,贸然免除了一项税收,下属被吓得不轻。
王阳明却不卑不亢向上级报告,处理得非常漂亮。
做该做的事,说该说的话,一切都会顺其其然,不求自来。
10、
说话要适度
老话常说:“一言折尽平生福。”
王阳明也道:“大凡朋友,须箴规指摘处少,诱掖将劝意多,方是。”
随意指责他人的人,只会暴露自己的低素质。
苏格拉底非常善于演说,以教人讲话为职。
有一个青年前来请教,并说明演说如何重要云云。
苏格拉底等他说了半天以后,向他索要双倍学费,青年问为什么。
苏格拉底说:“因为我除了要教你讲话以外,还要教你如何不讲话。”
出言有尺,说话有度。
不说大话、空话,不说废话、坏话,言行在于美,不在于多。
所谓“仁者,其言也讱。”谨言实为修身之要。
11、
胸怀有宽度
古今成大事者,都是宽宏大量、气吞山河之人。
王阳明认为,心胸狭窄,是灾祸的根源,坦然才会有福报。
他曾说:“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心胸狭隘之人,局限的不只是自己的思想,困住的更是整个人生。
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
人无完人,事无完事,心胸大了,事就小了,彼此包容,天下太平。
有一句古语是这样说的: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芝麻绿豆大的事儿,无足轻重随它去。
容别人所不能容,将得别人所不能得。
12、
眼界有高度
年仅13岁的王阳明问老师,“何为第一等事”?老师说当然考状元是第一等事。
王阳明说,“登第恐不是第一等事,第一等事是读书学做圣贤。”
在当时,考取功名是读书人的首要目标,但王阳明却不走寻常路,要做虚无缥缈的圣贤。他父亲知晓后有点不以为然,但祖父十分欣赏他。
因为,眼界决定思维,思维决定格局,格局决定结局。
《颜氏家训|里有一个名言:
山中人不信有鱼大如木,海上人不信有木大如鱼山中人不信。
眼界小的人,很难相信山外有海,海外有山。
比起见识的广度,眼界更是一个人看待世界的深度,预示着人生的高度。
13、
读书有厚度
英国作家雪莱曾说:“读书越多,越感到腹中空虚。”
深以为然。
一个人知道得越多,越会发现自己无知。
王阳明认为,读书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记得”,第二重境界是“晓得”,第三境界重是“明心”。“记得”只是记住了书中的话;“晓得”则是理解了话的意思;
“明心”是需要在心上用功,存本心,读好书,近贤人。
读好书就是与高尚的人谈话,多读书是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书读得越多,越能明事理,越能拥有不俗的人生。
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人生投资。量变会形成质变,总有一天,你会感谢你读过的每一本书。您的人生现在有几度呢?
14、
做一个简单的人度
当生命中,出现不好的状况时,你越是“对抗”,情绪越是糟糕。而最糟糕的是,很多人对于“负面情绪本身”也特别排斥,比如说有一些人遇到糟糕的事情,他不由自主的会产生负面情绪,这个时候他又排斥这种负面情绪,认为负面情绪又再次伤害了自己,又有二重对抗之心,这就是痛中加痛。
不管,生命出现了什么样的嘈杂和痛苦,又或者是内心出现了负面情绪,都坦然的去接受。
就拿负面情绪来说,负面情绪的出现,也并不完全是坏事,因为人生的修行和境界的提升,都需要建立在痛苦的负面情绪之上。
某一个知名企业的创始人,他说过这样一番话:“顺境不会让一个人成长,只有痛苦才能让一个人变得伟大。”
逆境,产生的负面情绪,往往是修行自己的“一叶扁舟”,乘坐这一叶扁舟,你才能上岸。
《道德经|中说“福祸相依”,万事好和坏都是互相影响的,那些你认为痛苦的事情,也会孕育着好的影响。
既然这样,为什么我们要排斥生活中出现的种种心态呢,所以,不要去和任何看似糟糕的事情对抗。
古人云:“世人为荣利缠缚,动曰尘世苦海,不知云白山青,川行石立,花迎鸟笑,谷笑樵讴,世亦不尘、海亦不苦、彼自尘苦其心尔。”
这番话的意思是:世人被外在名利束缚,所以总说“人事皆为苦海”,却不知外面青山绿水,涧石林立,野花与鸟儿同唱,山谷应答着樵夫高歌,这都是人间美景。
人世间并非凡夫之地,人生也不是苦海,不过是内心落入繁琐之中罢了。
因为,每一种人生都要经历生老病死的痛苦折磨,经历亲人的离去,经历爱的人从身边消失等,每一个人都无可幸免。
那么,为什么还要对抗这些东西呢,既然终究要经历,为什么还要排斥呢?
15、
在事上磨练,实践是最重要的。
16、
以地之道处世
17、
以人之道律心
18、
王阳明格竹子
王阳明格竹子是个心学啊!作为一个不同于孔子、孟子、程朱的这么一个儒家学派的诞生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阳明他一起脚呢,就和他们都不一样。他也受他们一点儿熏陶和影响,但是王阳明这个人他一生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叫做“不羁”,他不受任何东西的范围和笼络。“豪杰未必都是圣贤,但是圣贤必须是豪杰”,王阳明他天生的他的天性就是这么一个豪杰心性。豪杰心性的特征就是不受“羈勒”,不受这些写成的东西的束缚。
他这个格竹子,他跟徒弟讲学的时候自己说,他说:我十五、六岁的时候,可能还不止格过一次,但这一次呢,是找着自己的本性的一个活动,所以说把它作为心学的起脚处。
他十五岁的时候儿,属于睁开眼看世界,又没有看太清楚的时候。孔夫子讲他十五“而志于学”,这个王阳明呢,他十五的时候,“他也自己学”。孔夫子十五“而志于学”,学什么?我们不知道,三十而立,立的是什么志气?我们也不知道,后面一大堆都不知道。但是我们知道啥呢?他知道孔夫子是“他把他的生活思想化,把思想生活化”,这是这个孔子这一路的“心性儒学”的一个根本性特征。
这个王阳明呢,他就是把孔子的这根本点抓住了。那年谱上讲:他十一岁就有志当圣人,就是说:状元只能管一世,他就不甘心管一世的人,他要找这种管好几世的,就是如何成为圣人,成为圣人以后,就可以战胜时间了。他跟他的同学,他那同学姓钱,俩人约好了,就去来格竹子。
达照法师就说过,“如果那个院子里不是竹子,是别的,他也进去,可能格别的。这个是竹子,是不是竹子,一点都不重要。这个达照法师说的特别透辟,这个格竹子是打一个很俗到家里的比喻比较贴切,就说好比谈对象,这个王阳明他十五岁,找了一个比较小的一个小竹苗,跟他推心置腹的交流,整个这个过程,王阳明说是七天七夜。这七天七夜,王阳明的这个心,他的意,他的识,他的量,得到了一个根本性的一个奠基。一下子使王阳明是成为王阳明,不会成为别的一种人格结构。所以说把这个格竹子,这里面那个窍奥啊,我们如果能够发现,能够找着我们对理解心学呢,也是一个奠基性的,一个基座性的认识。
他和这钱朋友他俩一块儿格这个眼前头的竹子。朱熹说,“每一物都有一物之理,今日格一物就能获得一个理,明天格一物就能获得一个理,然后豁然贯通,就是天下的理就都掌握了”。那就从格这个竹子开始吧!
王阳明第一个困惑就是这理在哪呢?这个竹子就是这无来历,莫名其妙就长出来了。我呢?莫名其妙的就来到人间,而周围感受到的一切呢?就是一种让你服从、顺从的东西:老师叫你好好学习,去参加科举考试,参加科举考试以后就可以当官了。王阳明觉得这个当官挡不了生死啊!就好像释迦牟尼,他是王子,王子可以拥有一切,金砖铺地什么的,但是你还是会“生”、“住”、“灭”、“坏”,你从年轻到衰老,从衰老到死亡,这不白来了吗?又做了个“填空练习”。所以作为王子的释迦牟尼他就想办法要寻找这个战胜因果律的一个道。
阳明有没有这么大的气魄呢?不敢说,但是释迦牟尼这种故事,他在寺院八岁就开始跟他爹住各种寺院,王阳明应该知道,但是王阳明他也同时知道,那个是佛祖的,不是我的,我要找到我战胜压抑我的所有的一切的这么一种力量。这个力量只能是从自己这开始积累,这是第一轮痛苦,还能阻止获得了一种同情共命的这么一种感应,就是稻盛和夫说的那个,“哎呀,你也是一条命,我也是一条命,咱们俩都是这么一个被别人左右的,这么一个弱小的这么一个生命体,所以说格竹子是感竹子谈对象呢也是一样。
谈对象必须跟对象有这种平等的情怀。你要是居高临下,公主下嫁仆人,或者王子娶了一个丑小鸭,带着这么一种心情,这就不是谈对象了,这就失去了那种爱意。这是第一次,就是还有一种根本的触动。要总结呢,就是一种“平等性智”,都是平等的。
版权说明:本公众号转载文章、文字及使用配图旨在学习交流,均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转发、文字、图片都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按版权法规定妥善处理与删除 。非常感谢! 觉得不错,请分享和转发哦↓↓↓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王阳明:在事上磨练,要以修心为重。发布于2023-10-26 18:1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