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子吃苦瓜,与你说不得。你要知此苦,还须你自吃。”
——王阳明
在生活的高峰时,人即显得快乐,在低谷时,人便显得痛苦。而人生永远都是忽高忽低,没有永恒的高峰,也没有永恒的低谷,所以人生是痛苦与快乐交织并行,二者相伴相生的。所谓“没有痛苦也就无所谓快乐”,就是告诉我们要正确对待人生的苦乐。
王阳明二十八岁举进士,之后他担任过刑部主事、兵部主事。正当他要为朝廷出力的时候,一场劫难降临到他头上。正德元年(1506年),因营救南京科道戴铣、薄彦徽等人,王阳明向皇帝上书直言,结果却触犯了刘瑾,被罚廷杖,还被贬谪至贵州龙场做驿丞。在赴任的路上,刘瑾又派人跟踪追杀。他侥幸逃过一死,之后他又乘坐一只商船游舟山,却不料遭遇飓风,船漂流至福建的武夷山。王阳明本想隐居在武夷山,却又担心刘瑾找父亲麻烦,于是他到南京探望父亲之后,便辗转到达龙场。
逆境对个人的发展不利,但是却能磨砺人的意志,使之由脆弱变得坚强,变得有韧性。王阳明历经了磨难,心性比以前更坚强了。他开始了解群众疾苦,为生民立命,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最终构建了心学理论的大厦。
人生在世,最大的智慧就在进退之间。孟子曰:“人有所为有所不为。”意思是说,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应该学会取舍,不要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浪费宝贵时间。许多人活了半辈子、较劲半辈子,才明白这两个道理:一是天意不能问,二是人心不可猜。
1、不要问天意
“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
——张元干
古人依靠科举出仕,但有人满腹文章,白发苍苍尚未中举;也有人才疏学浅,年纪轻轻就能及第登科。每当目睹这些现象,我们总会感叹天意难测、世事无常。正所谓形势比人强,在天意面前,人的力量往往是微不足道的。
从古至今,顺天意者昌,逆天意者亡:汉高祖刘邦最早不过是个小小的泗水亭长,纵然白手起家也能登基称帝、坐拥万里江山;楚霸王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却最终兵败如山倒,落得个自刎于乌江的下场。
天意是人生的轨迹、是命运的安排,看起来虚无缥缈,有时甚至有些喜怒无常。人活一世,没有谁能一辈子不遭遇烦恼、挫折、辛苦,我们无法按照个人意志扭转天意,却可以调整心态,积极面对生活。
不问天意,也就是古人常说的“乐天知命”——顺应天道安排、遵循自然规律,知道人生每个阶段该做什么,进而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如此才能做到宠辱不惊,在困顿中不至于绝望,在得意时不至于轻狂,保持住内心的安宁。
曾国藩曾说:“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一个人成功与否,是天意和个人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常说,尽人事,而后听天命。把天意难测当成借口,只会叫人逃避现实、放弃努力;而过分在意得失,又会让人心生执念,更容易误入歧途。
古训有言: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做人应当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专注于完善自我。只要自我成熟完善了,取得成就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因此,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天地虽大,只要心存良知、心怀善念,哪怕只是凡夫俗子,也有可能成为圣贤。
“笔头风月时时过,眼底儿曹渐渐多,有人问我事如何?人海阔,无日不风波。”
——姚燧
人有爱恨,有七情六欲,有放不下的牵绊,自然也会有内心的阴暗面。俗话说得好:人心隔肚皮。猜人心就像是隔皮猜瓜,难知好坏。买西瓜只凭经验就能判断,可猜人心却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日本著名小说家东野圭吾曾在《白夜行|中写道:“世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直视太阳,容易被强光刺伤眼睛;直面人心,容易让猜疑占据心灵。
古人言:“疑心生暗鬼。”疑心重的人,对别人的一言一行都会特别注意。他们捕风捉影、无中生有,仿佛每天生活在宫斗剧里,不仅影响身边人的心情,更影响了自己内心的坦然与自在。
因此,王阳明也在《传习录|中强调:“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修德重在修心,一个人心里有着怎样的想法,决定了他能看到怎样的世界。自己首先要做到心地光明,才能看见命运最美的风景。
与人相处贵在舒服。不是所有人,都值得掏心掏肺;不是所有事,都值得鞠躬尽瘁。人的一生很短,没有多少时间可以供我们挥霍,与其费尽心思去猜测别人的心思,不如把时间用来做自己喜欢的事,陪伴深爱的人。
有些话听过就好,切莫当真;有些事知道就好,切莫说破;有些人看清就好,切莫拆穿;有些情随缘就好,切莫执着。不要再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计较,不要再为想不开的烦心事彻夜不眠,不要再为看不惯的事据理力争。对朋友,多帮助点;对感情,多付出点;对自己,多心疼点。
人生苦短,珍惜每次遇见,珍惜每一段缘。岁月是公平的的,他给每个人的时间都一样。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天二十四个小时。有的人忙忙碌碌地活着,有的人停下脚步去欣赏。这其中的差异,都能从心上找到原因。
3、忙时心不乱
人生在世,忙是不可避免的。事务繁杂,身体得不到休息,是一种忙;思虑过多,内心得不到安宁,也是一种忙。
王阳明的弟子曾问他:“寻常意思多忙,有事固忙,无事也忙,何也?”
这位弟子对王阳明说,自己一忙起来就容易烦躁。
有事时固然心烦意乱,没事时也闹得心绪不宁。
弟子感到很苦恼,希望得到老师的指点。
王阳明举了个例子:“令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一些人被忙碌的生活所挟持,无论做什么都得不到安宁。
就拿吃饭这件小事来说,人坐在饭桌前,眼里放不下电视,手里放不下手机。
并非真有什么要紧的事等着他们去处理,只因为平时忙惯了,吃顿饭的功夫都收不住心。饭也不能好好吃,觉也不能好好睡。心里总感觉到累,身体也得不到好的休息。
对此,王阳明提出的解决办法是“精一之功”。所谓“精一”,就是专注做好眼前的这一件事。心若精一,哪还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曾国藩曾说:“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古往今来,成大事者都有此恒心。只要一心不乱,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4、闲时心不空
很多人认为,吃喝玩乐才是最好的生活状态,其实不然。一个人忙惯了,一旦闲下来就会感到无所适从。《劝民歌|里写道:“不见闲人精力长,但见劳人筋骨实。”人的身体如此,心也是一样。《菜根谭|里讲:“人生太闲,则别念窃生。”一天到晚什么事都不做,闲得太久了,就容易胡思乱想。所以哪怕时间上得闲,也不能任由自己的心随意放空。
王阳明被贬龙场时,只担任一个小小的驿丞。由于位卑权低,整日也没什么公务,王阳明彻底沦为了一个“闲人”。他在屋后建了一个石椁,日夜端坐其中,参悟圣人之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时间的静心思考,某天夜里王阳明突然顿悟,参透了“格物致知”的道理。
这段闲来无事的思索,也因此成为王阳明人生之中一次重大的转折,史称“龙场悟道”。
一个人闲暇时的所作所思,不知不觉间决定着他的未来。闲来无事,不如给自己的心灵充个电。存心养性,让自己做个更充实的人。
不管是忙是闲,心态乐观才是关键。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愿诸位心如莲花不着水,又如明月不落空
5、苦是乐的源头,乐是苦的归结。
“不经风霜苦,难得腊梅香”,成功的快乐,正是经历艰苦奋斗后产生的。古人“头悬梁,锥刺股”,苦则苦矣,但他们下苦功实现上进之志,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以苦为乐、苦中求乐、其乐无穷。
人生就是一段航程,航行在人生之海上,我们可能经历波涛汹涌,也会遇到风平浪静的时候。喜悦和幸福充斥在航行的途中,苦难和挫败也是航行的一部分。因此,在经历完整人生的过程中,悲苦从来都是无法逃避的,多苦少乐是人生的必然。
有一群弟子要出去朝圣。师父拿出一个苦瓜,对弟子们说:“随身带着这个苦瓜,记得把它浸泡在每一条你们经过的圣河,并且把它带进你们所朝拜的圣殿,放在圣桌上供养,并朝拜它。”
弟子朝圣走过许多圣河圣殿,并依照师父的教言去做。回来以后,他们把苦瓜交给师父,师父叫他们把苦瓜煮熟,当作晚餐。晚餐的时候,师父吃了一口,然后语重心长地说:“奇怪呀!泡过这么多圣水,进过这么多圣殿,这苦瓜竟然没有变甜。”弟子们听后立刻开悟了。
苦瓜的本质是苦的,不会因圣水圣殿而改变;人生是苦的,修行是苦的,生命本质也是苦的,这点即使是圣人也不可能改变,何况是凡夫俗子!去看过著名油画大师凡·高故居的人都知道,那里只有张开裂的木床和一双破皮鞋。凡·高一生潦倒困苦,没有娶妻,但也许正是生活上的困窘,带他完成了在艺术上的造诣,使他成为大师中的大师。
对待我们的人生也应该是这样的,时时准备受苦,不是期待苦瓜变甜,而是真正认识那苦的滋味,这才是有智慧的态度。苦瓜本来就是苦瓜,是连根都苦的。这是一个苦瓜的实相、真相。变甜只是我们虚幻的期待而已,唯有真正面对事物的真相,我们才能从中解脱。
圆满的人生并不是一辈子没有吃过苦、没有失过恋,而是经历过、体验过、面对过那苦的滋味,超越那苦的感觉。苦与乐是生命的盛宴,是生命的波峰波谷,高低起伏,因而才会波澜壮阔。
当我们接纳苦,把苦看作是人生的必然历程时,苦便不再是世俗的苦。同样,接受乐,把乐当作是生命的历程,乐也不再仅仅是世俗的乐。去享受生命的盛宴,享受所有的高潮与低谷,活在生命的苦乐之中,由此生命的乐趣便已被我们掌握在手中。
版权说明:本公众号转载文章、文字及使用配图旨在学习交流,均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转发、文字、图片都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按版权法规定妥善处理与删除 。非常感谢! 觉得不错,请分享和转发哦↓↓↓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王阳明:不问天意,不猜人心发布于2023-10-26 18: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