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一生历经坎坷,遭廷杖、下诏狱、贬龙场、功高被忌、被诬谋反,可谓受尽了命运的折磨,放在平常人那里,估计早就被郁闷死了,但是王阳明却在生活中一直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情绪,在龙场的时候,跟他去的随从都相继病倒,只有他自己安然无恙。

 王阳明自己说,我来龙场两年,也被瘴毒侵害,但是我却安然无恙,这是因为我始终保持了积极的情绪,乐观的心态,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悲悲切切,抑郁哀愁。

 现代科学也证明,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身体健康,一个人如果快乐,体内就会分泌出一种激素,提升身体状态。一个人如果抑郁、郁闷,那么身体状况就会随之下降。

 在王阳明看来,保持快乐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能力,是一种通过智慧和修行就可以获得的能力。

 王阳明正是通过他自己的智慧,在逆境中保持了快乐的心境,在毒瘴之地生存了下来,而且还修身治学,德业兼进,最终在龙场悟道,创立心学。


人心就像是一个容器,时间久了总会有垃圾。只有定期清理,放下不该有的念头,倒掉混乱糟糕的情绪,人才能活得更洒脱,更自在。

1、倒掉不良情绪



 王阳明一生坎坷,遭廷杖、下诏狱、贬龙场、功高被忌、被诬谋反,可谓受尽了命运的折磨。可是他却从未郁郁寡欢,反而时刻保持乐观的情绪。


 在他看来,随时清理糟糕的情绪,才能保持清醒、专注当下。因为出色的军事才能,王阳明屡次被朝堂征召讨贼,战功赫赫。单鄱阳湖大战,火攻之下,就有数万人死于火海。


 老子曾言:“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儒家的仁爱之心早已浸入骨髓,看到战场上遍地死伤,王阳明心里也不是滋味。


 但是他知道,一味悔恨没有意义,只有迅速平定叛乱,才能让更多人免受伤害。

 王阳明的弟子曾经问他如何清除心中的杂草。王阳明回答说:“草有妨碍,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若着了一分意思,即心体便有贻累,便有许多动气处。”


 杂草有害,当然要清理掉,但是如果偶尔没有清除干净,也不要放在心上,你越在意心里就会越乱,心中盯着那一块未除的杂草,那心中就杂念丛生了。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负面的情绪每个人都会有,一定要懂得及时放下。一直纠缠在负面情绪中,整个人就只能被情绪控制。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不要沉浸在懊悔之中,放下过去,才能拥抱未来。


02、倒掉偏见



 王阳明《传习录|中载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是阳明游南镇时,他的学生指着岩中花树问他:“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天下无心外之物。万事万物都是人内心的投射,你心里有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

 苏轼年轻的时候和佛印一起参禅。苏轼觉得自己进步很大,对佛印说:“大师,你看我坐在这里像什么?”


 佛印说:“看来像一尊佛。”苏轼笑着说:“但我看你倒像一堆大便!”佛印微微一笑,没有说话。回家后,苏轼把这件事告诉了苏小妹。


 苏小妹听完说:“自己是佛,看别人也会像佛;若自己是大便,看别人也会像大便,你的境界比佛印禅师差远了。”

 别人是自己的一面镜子,你看别人像什么,你就是什么。对别人有偏见,处处都要挑人刺,是因为自己的境界不够。


 后来苏轼历经贬谪,飘零半生,他说“吾上可配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眼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王阳明也说过:见满街都是圣人。一个人内心恬静,摒弃内心的偏见,相信世间的美好,那他看到的一切自然是美好的。



3、倒掉贪欲


 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个是太阳,一个是人心。人生而善良,但是随着长大,内心被世俗沾染,被物欲遮蔽,慢慢变得贪婪狡诈。所以修行,就是减去内心的贪欲,让本来的良知呈现出来。

 王阳明说 :“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 

 功夫在减不在增,所谓减即去物欲之昏蔽;减尽人欲,便回复良知之本体了。要减少自己的欲望,不要太在意得失。

 在这个世界上,功名利禄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祸福难料,这些身外之物,得到容易,失去也容易,在意又有什么用。

《道德经|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一个人想要的越多,算计的越多,身心越不得安宁,只能终日焦虑。

 山西有很多豪门大宅,当年辉煌一时,可如今拿钥匙的,全都是不相干的人。人们为了外在的东西,终日奔波,患得患失,最终失去内心的安宁,成为欲望的囚徒,实在是舍本逐末。

 陪伴妻子孩子,孝顺父母,亲近自然,这些不需要太多物质的平常生活,才是人生幸福的真谛。不要把得失看得太重,顺其自然,保持内心的安宁就好。



4、专注当下,才能快乐



 王阳明说:“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已经过去的事,和那些还没到来的事,想它有什么益处吗?这样胡思乱想,只能白白丢失清明的本心。一个人要想获得快乐,就得有活在当下的智慧。


 曾经有人向马祖禅师请教如何修行,马祖禅师答:“饥来吃饭,困来眠。”这个人很奇怪,“其他人也是这样做,难道他们和你一样用功?”马祖回答说:“不是的,他们吃饭的时候想着睡觉,睡觉的时候想着吃饭,而我,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所以不一样。”


 王阳明曾经以此典故写过一首诗:“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简单来说,就是活在当下的时刻,专注眼前的事情,不要胡思乱想。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人们的幸福感之所以降低,就是因为人们失去了专注于某件事的条件,一个人每天要受到无数信息的诱惑,又有层出不穷的娱乐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


 因此,我们要努力摆脱“走神”,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一种把握现在,专注当下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发自内心的喜悦。



5、 破除我执,才能快乐



 王阳明刚到龙场时,也曾一度消沉抑郁,始终看不破生死。他发下大愿,我就当自己已经死了,还有什么好怕的呢?心境转变之后,他静下心来潜心悟学,才有了后来的龙场悟道。


 人生最大的障碍是自己,如果不能破除我执,那人就很难获得真正的快乐。所以王阳明说,所谓的寻找快乐,就是一个不断放下自我的过程。


 苏轼在《前赤壁赋|里有这样一句话:“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面临生命中的重大变故,愁绪难解,苏轼选择忘掉自我,返归自然,把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自然,以此换来生命的洒脱和快乐。


 所以,真正的快乐,是忘我的,是一种与万物融为一体,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境界



6、 少点欲求,才能快乐



 王阳明说 :“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功夫在减不在增,所谓减即去物欲之昏蔽;减尽人欲,便能恢复良知之本体。 


 古代的圣贤也都告诉我们,过多的欲望是一切痛苦的来源,我们如果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欲望的满足上,那么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快乐也就荡然无存。而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满足了这个欲望,那个欲望就会冒出来,从此沉沦欲海,永远不能自拔。


 《道德经|里也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人不能有太多的欲望,要懂得适可而止。为什么人小时候的快乐比较简单?只要一颗糖,夏天一口西瓜,就能快乐满足好几天。原因就是,欲求少而单纯,懂得知足长乐。


 王阳明给学生举例,古代的张良、董仲舒、诸葛亮、韩愈等取得了卓越成就的人,无一不是淡泊名利之人,正是因为他们的欲望少,所以才能把精力专注在事业上,最终才取得了过人的成就。


 只有通过节制自己的欲望,才能减少心中的杂念,才能让心灵真正意义上沉静下来,让自己在欲海中脱身,做些有价值的事情,如此,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版权说明:本公众号转载文章、文字及使用配图旨在学习交流,均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转发、文字、图片都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按版权法规定妥善处理与删除 。非常感谢! 觉得不错,请分享和转发哦↓↓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王阳明:倒掉心里的垃圾情绪发布于2023-10-26 18:03:01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