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简介)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谥文成。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王阳明一生坎坷,历经磨难,但崇德尚义,文韬武略,成就卓著,尤其是他创立的“心学”体系,在明以后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也因此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儒学集大成者孟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学术流传至今,堪称学界巨擘、“百世之师”。清代名士王士祯称赞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为“明第一流人物”。

1

阳明心学三大核心: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心即理:真理就在你心中,应该向内去求。每个人生活的世界,实际上是由你的内心创造的,这个世界的意义是由你的心赋予的。


知行合一:“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知行不能分家,只知道不行动,其实还是不知道。也就是知行一体。


做到这两点,就可以致良知了。


无论是内求真理,还是知行一体,都离不开实践。可以说,实践精神才是王阳明心学的精髓




2

等风来,不如追风去


1

等大势,不如自己造势


通常人们说,做事要顺势而为,但是王阳明用行动告诉我们,无势可借的时候,与其等大势来临,不如自己造势。


王阳明平定宁王之乱的时候,曾经有这样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就是王阳明绕开宁王主力,攻打宁王老巢南昌。


但是手下兵力不足,强攻未必能迅速拿下,而且还要蒙受巨大损失。


这时候,有人报告王阳明,在城外有南昌军的一只千余人的伏兵。


王阳明计上心来。


他一面给攻城部队下死命令,要求不成功便成仁。


另一面派一只精锐部队伏击了这个千人小队,散播整个南昌被包围的谣言,然后故意放走了惊慌失措的残兵。


这些残兵逃入城内,消息传开,守城将士无不惊惧万分,加上正面的阳明军队悍不畏死,登时气为之夺,纷纷弃城逃跑。


凭着用计谋造出的声势,王阳明顺利攻下南昌城,一举占领了宁王老巢。



2

与其坐等恶化,不如主动出击


正德十二年,王阳明赣南剿匪,在经过周密的布置之后,王阳明在不费朝廷一兵一饷的情况下,赢得了剿匪十多年来的第一场胜利。


但是王阳明在赢下战争之后,马上给朝廷上奏折,分析了赣南匪情的严重,要求朝廷赋予他军政大权。这是明目张胆的向朝廷要权,明朝建国以来,还没有哪个臣子有这么大的胆子。


因为他清楚,这次虽然打赢了,但是赣南匪患太过严重,稍有不慎就是祸国殃民的大动乱。


与其等到后来出兵征讨,不可收拾,不如现在就把匪患扼杀。


在兵部尚书的力挺下,朝廷终于答应了这个有些犯忌讳的要求。


而王阳明总揽军政大权之后,上下官场少了掣肘,效率大大提高。仅用一年时间,就清剿了为祸数十年的匪患。


与其坐等事态恶化,不如主动出击,防患于未然。



3

等“绝对正确”,不如边走边改


王阳明的弟子寻求大道的时候,常另辟蹊径去读一些杂书,和圣人之道无关的书籍。王阳明却只是对他们说,将来你们自然会发现圣人之道的妙处,那时候,自然就会去看圣人之书了。所以,王阳明对弟子看杂书,鬼神志怪之类的书籍从来不加以纠正。


王阳明认为,人只有经历了错误,走回正轨的时候,心里才更通透,之前对圣人之道越隔膜,认识到错误之后,就对圣人之道越亲近。


这个世界上没有白费的功夫,哪怕是走错了路,那也是收获。


最怕的就是瞻前顾后,小心谨慎,什么也不敢做。


这样才真的失去了获得真理的机会。


等风来,不如追风去。无势可以造势,不要等;事情出现恶化的迹象也不要等,抓紧治理,别拖沓;事情哪怕做错了也不要紧,错误也是收获,总比不做强。






陶渊明曾有诗云: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知和行有着很大的分别,只有去做了,才能真正知道它的意义,不要等自己老去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徒留遗憾,岂不伤悲。


等风来,不如追风去。勇敢去追,勇敢去尝试,你将在行动中,开辟人生的新天地。



版权说明:本公众号转载文章、文字及使用配图旨在学习交流,均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转发、文字、图片都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按版权法规定妥善处理与删除 。非常感谢! 觉得不错,请分享和转发哦↓↓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王阳明:等风来,不如追风去。发布于2023-10-26 17:5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