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认为,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有一个圣人般完美的自我,每个人都是天地间的一个奇迹,只是由于不能相信自己,致使这个“真正自我”的智慧和能力被埋没了。
王阳明心学就是告示世人,如何在红尘生活工作中,通过事上磨练心境,提升心性,获得“动亦定,静亦定”的良知力量与智慧。
在明朝,八股取士盛行,科举考试是读书人最好的出路。王阳明从小聪慧过人,加上父亲是当朝状元,许多人对他寄予厚望,料想他第一次参加科举必定榜上有名。
谁知他却落第了,当时许多人替他感到不应该,京城里的一些达官贵人都到王宅里去安慰他,甚至连宰相李西涯都来了。
考试以前,按李宰相的推测,王阳明一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就以开玩笑的方式来缓解,他对王阳明说:“汝今岁不第,来科必为状元,试作《来科状元赋|。”王阳明提起笔来就写了一篇文章,令众人连连惊叹:“天才!天才!”
然而就是这个天才,第二次科举又失败了,按一般人推测,他内心早已崩溃。却没想到放榜的时候,王阳明气定神闲地站在那里看榜。
当时与他同舍的一位落第考生,早已感到无脸见人,见王阳明还如此从容便忍不住问:“你考得怎么样?”王阳明回答:“榜上无名。”
那人又问:“那你还这么淡定,一点羞耻心也没有。”王阳明却安慰他:“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这句话贯穿王阳明一生,他曾说,心学入门第一课,就是不动心,显示了其心不为物役的巨大力量。
然而对心的力量刚有所体悟的王阳明,便在官场上遭到了一次重大劫难。正德元年,他因上书言事得罪了宦官刘瑾,被抓了起来,并被贬谪到贵州龙场驿当驿丞。
正德三年,他经过重重险阻终于到达龙场,却开始了更为艰难困苦的三年岁月,但也正是三年磨难让王阳明对心的力量又有了新的体悟。
刚到龙场之时,他感到万念俱灰,对得失荣辱都可以超脱,只有生死一念尚觉未化。于是在困难的生活中,靠着默记研读圣人义理,并经常问自己:“圣人处此,更有何道?”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思索,终于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刻,他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在此顿悟后,王阳明相继发展出知行合一、心即理、致良知等心学学说,高扬每个人的精神力量、心的力量。而心学知行合一可以让人受用一生。
1519年明王朝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江西的宁王朱宸濠叛乱,得到消息的王阳明未及报告朝廷,果断地起兵平叛。
事后,王阳明有大功而见嫉,非但没有受到应有的奖赏,反而被诬告谋反。
一般人处此境况,大多是会忧愤难平的,但王阳明却能从容化解。经过这样的变故,他更加坚信了“良知真足以忘患难,出生死,所谓考三王,建天地,质鬼神,俟后圣,无弗同者”。
他给学生的信中说:“近来信得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往年尚疑未尽,今自多事以来,只此良知无不具足。譬之操舟得舵,平澜浅濑,无不如意,虽遇颠风逆浪,舵柄在手,可免没溺之患矣。”
今天,心为物役似乎已是常态,外界的物左右了内在的心,以至于人们普遍感觉是,物与幸福的增长不成比例。
其实,我们的心并非如此的脆弱,只不过是我们在追逐外物的过程中,将其迷失了。王阳明的心学会对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有所启发,使我们看到,心本来有其不可动摇的力量之所在。
也许今天的人们,很难理解有一个时期我们中国人曾经这样心灵自由的生活过,内心有如此充盈的感情。
时下的生活弥漫着功名利禄的氛围,有了钱希望有更多的钱,有了权希望有更大的权,对房子、车子、色欲等等都是不知餍足,而一点点的不满足,就足以让人辗转反侧焦虑异常。
对治这种情况,也许正需要王阳明的心学,当人们发现了自己内心的力量之时,就不会被外界所左右,从而就能生活得自得其乐。
反观我们周围的物质主义氛围,我们同样可以发现王阳明心学复兴的类似动力,不过需要有人对心的内涵加以现代化,使之适合现代人的生活。
致良知就是追求最好的自己,就是找到“圣贤之道,吾性自足的”的天植灵根。
一个人学习践行良知则可修身齐家,一个国家弘扬良知精神则富强清明。
版权说明:本公众号转载文章、文字及使用配图旨在学习交流,均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转发、文字、图片都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按版权法规定妥善处理与删除 。非常感谢! 觉得不错,请分享和转发哦↓↓↓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王阳明:提高心性,做最好的自己发布于2023-10-26 17:5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