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简介)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谥文成。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王阳明一生坎坷,历经磨难,但崇德尚义,文韬武略,成就卓著,尤其是他创立的“心学”体系,在明以后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也因此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儒学集大成者孟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学术流传至今,堪称学界巨擘、“百世之师”。清代名士王士祯称赞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为“明第一流人物”。


一个家庭是否幸福,就看孩子是否懂得孝顺。孝,是一个家庭的基石,是家庭幸福的基础。



1、懂得孝的人,一定是善良的人


王阳明说:“善人也,而甚孝。”一个懂得孝顺的人,一定是个善良的人。什么样的人是善良的人?能够设身处地感受别人的想法,不忍心让别人受苦。 这就是善。


 一家人在一起,心肠不能硬、不能冷,一吵架就冷战四五天,这样的家庭怎么会幸福?懂得善良的人,不舍得让家人受苦,他们总是率先做出让步。


 一家人和和气气、幸福美满,不就是因为彼此之间互相让步、相互关心吗?



2、懂得孝的人,良知没有被遮蔽



王阳明说:“不慈不孝焉,斯恶之矣。”不慈不孝,这是我的良知所厌恶的。


 王阳明认为,孝是人的本能,是人的良知,只要良知不泯,就一定会发自内心地孝顺父母。如果良知被私欲遮蔽,比如利益、名声等等,人就没有了孝顺之心。

 现在有多少家庭的不幸,是因为过度专注于名利而冷落家人造成的。所以,一个懂得孝的家庭,利益一定不是第一位的,大家都懂得合理的欲望,不会因为忙于事业而忘了家庭。在他们眼里,家人的幸福安康才是最重要的。

 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没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3、懂得孝的人,一定心理至诚


 王阳明说:“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然要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然要求个凊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

 孝顺父母不是后天习得的,是先天带来的,我们自然而然地替父母着想,冬天自然想为父母保暖,夏天自然想为父母消除暑热。防寒消暑是真正孝心的体现,这颗孝心一定是真诚的情感表达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贵在真诚,贵在表里如一。太多家庭的不幸正是因为彼此之间小心思太多,以至于把纯粹的关系搞得太复杂造成的。

 一个孝顺的人,一定是个真诚的人,在家庭生活中不会有太多的弯弯绕绕,不会有城府,这样的家庭关系就会简单很多,也会幸福很多。



4、去做,才是孝


 王阳明说:“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

 一个人知道孝顺,但是并不去做,那就不能称之为真的孝顺。嘴巴上的孝顺是最廉价的,真的孝顺一定要落实在行动上。

 俗话说“子欲养而亲不待”,时间过得太快了,千万不要等到有一天发现父母垂垂老矣,甚至离开人世,才幡然悔悟,那才是一生最大的遗憾。

 尽自己最大努力,在有限的时间里多陪陪父母,用自己的行动去回馈父母的爱,这就是最大的孝顺。

 生活从来都不容易,总是伴随着一个个挑战。聪明的人,懂得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轻易被外在事物所影响。

 在学习了王阳明如何修炼强大内心有关知识后,渐渐明白,聪明人都懂得人生三不问:不问过去,不问结果,不问人心。不问,是因为行动自有方向;不惑,是因为心中自有乾坤。



5、  不问过往


王阳明说:“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意思是,只要能经常察觉到“心”的存在,这就是学问,已经过去的事情和未来不可知的事情,总是胡思乱想,又有什么好处呢?


 佛说:过去事,过去心,不可强求;未来事,未来心,随缘即可。


 很多东西只要你想放下,就可以放下,只有放得下痛苦,才能拿得起幸福。我们应该明白:只有活在今时今日,努力做好眼前此刻的事情才能收获意外的惊喜。


 要知道,这世上没有一条河不拐弯,也没有一条道路会永远一帆风顺。与其沉侵在过去,不如想好现在能做的事情。与其担心明天是否会下雨,不如学会坦然欣赏雨中别样的人生,走好当下的每一步。


 不为掉在地上的面包哭泣,也不在不值得的人和事上面折磨自己,给自己的心情洒点阳光,把时间留给更值得付出的人和事,这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6、  不问结果


 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凡事想太多,往往是因为做得不够多。事情总要踏实做完,才能看到最后的结果。将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便是不简单,将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便成就非凡。


 民间有句俗语这样说,“不受烟火不成神,不受折磨不成人”,不经事、不经磨炼成不了有担当的人。


 只有经受住狂风暴雨的洗礼,才能练就波澜不惊的淡定;只有经历过失去之后的痛苦,才能懂得收获的珍贵;只有经历过无数的失败,才能懂得成功的艰辛。凡事只有熬得住,才能笑到最后。


 回报不一定在付出后立即出现。只要你肯一直努力,生活的美好,总在你不经意的时候,盛装莅临。


 当有一天回顾过往时,也许有很多付出没有得到回报,也许有一些拼搏没有得到结果,但是你会怀念曾经奋斗过的日子,会为那个全心努力的自己而感到自豪。



7、 不问人心



 王阳明说:“人心,则杂于人而危矣,伪之端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需要了解人心的复杂,但是不要试图去征服它,因为人心和人性是不断变化的,而变化的东西我们无法用一个定论去进行总结。只要我们知道它的复杂,并且善意地对待每个人,这就足够了。


 俗话说得好:人心隔肚皮。猜人心就像是隔皮猜瓜,难知好坏。有些话听过就好,切莫当真;有些事知道就好,切莫说破;有些人看清就好,切莫拆穿;有些情随缘就好,切莫执着。


 不问人心,做好自己,相信时间最后留下的,都是真心的人。正如丰子恺所说: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勿感于时,勿伤于怀,勿耽美色,勿沉虚妄,从今,进取。无愧于天,无愧于地,勿怍于人,无惧于鬼,这样,人生!


 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




 8、删减欲望




 王阳明说:“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给人生做减法,要减去一些过度的欲望。大千世界,道不尽、画不完的繁华,总使人眼花缭乱,目光不自觉地被吸引,心里也暗暗地种下了欲望,容易成为被欲望驱使的奴隶


 朱熹曾说:“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这就是著名的“存天理,灭人欲”观点,但人欲并非指人的天性,而是过度的欲望。日常的饮食、一夫一妻的家庭生活,都是合理的。


 但很多人不仅要吃饱,还要求山珍海味、求饱口腹之欲;不满足于当下已经自足无忧的生活,还要无休止地追名逐利,这就是过度的人欲。过度的欲望可能并不会带来更多的快乐,反而成为后来的拖累,埋下潜在的祸根。古往今来,诸多贪官的例子摆在面前。


 如何做减法?王阳明的答案是省察克治。


 “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



9、专注本心




 王阳明认为,此心不动,随机而动。这是人生做减法后达到的至高境界。心学法门至简,但若真正参透其要义,便觉世事游刃有余,身心畅快。


 王阳明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明此理:“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圣人的心像干净明亮的镜子一样,不管面对何事何物都能如实照见,等他们过去了也不会留下任何痕迹。


 庄子也曾说过:“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每个人的心最初也是一面明镜,而我们大多数人的心之常态是被外事外物遮蔽了。外事外物如飘来飘去的浮云,我们的目光都集中在了倏然飘来、又倏然飘去的浮云上。


 没飘来时,心里想着要来了而躁动不能安;既已飘过去了,心里还念念不忘而不能定。本心是永恒的,外物只是暂时的。不能专注于本心,而专注于外物,就会永远处在躁动与焦虑中。


 所以,试着给心灵做减法,在心体上抹去那些扰乱本心的浮云,修炼自己的本心。只要内心坚定,遇到外物时,都能应付自如而不为他们所累。




10、简化人生



 给人生做减法,要舍去一些东西。


 孟子说:“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想要鱼是正常的心理,想要熊掌也是正常的心理,但是想要把两者同时弄到手就是不合理的,如果硬要兼得,到头来往往是一场空。舍弃一些东西,其实是得到了更多。


 心中的念头一个接一个地闪过,有几个能真正停留扎根?无论世界上的行业丰富到何种程度,机遇又多到何种程度,我们每一个人能做好的事情,永远也就那么几种而已。有时,仅仅一种而已。真正能紧握在手中的并不多,专注当下可能比贪多务得更有意义。


 人生的追求需要有,但人生的欲望却必须学会“减”。试着放下一些遥不可及或者成为过去的事物或人,将他们从自己的生命中慢慢淡化。就如在计划表上,划去那些细枝末节的琐碎事,只留下当前最重要的事。


 简化人生的“节目单”后,会发现,扰乱心绪的事物都被拂去,似乎不再迷茫,当下的生活如此明晰。


 心灵更加纯净,目标更加清晰,如此才能轻装简从不断前行。



 只有内心丰盈富饶,强大宽阔,才有灵魂的高贵,才能抵达想去的远方。



 《传习录|记载:“九川卧病虔州。先生云:‘病物亦难格,觉得如何?’对曰:‘功夫甚难。’先生曰:‘常快活便是功夫。’”


 弟子陈九川因在虔州得了一场大病,只好卧床休养。王阳明前去探望时,对他说:“生病这个物也很难格啊,你觉得如何?”陈九川回答说:“做功夫极其艰难。”王阳明却说:“常常保持快活愉悦的心态,就是功夫。”

 

 人要活得快乐,就必须保持一个好的心态。积极的心态能帮助我们获取健康、财富与幸福。心态,是一个人最大最好的本钱。


 心态就是人的精神状态,心态好,自然热情饱满,充满活力,吃嘛嘛香,身体倍棒,好运自然会来。

 

 保持良好的心态,其本质还是看一个人如何面对自己的不良情绪以及生活中的负面影响,这的确要经过岁月的历练,需要一定的定力和修为。



 周国平说:“曾经有人问我的养生之道,我说是抽烟、喝酒、熬夜。这当然是半开玩笑,虽然我说的是事实。我始终认为,人的身体是受心灵支配的,心态好是最好的养生。

 

 怎么做到心态好?我的体会是,一定要有自己喜欢做的事,快乐的工作是养生的良药。当然,也不妨有一些健体的运动,但心态要放松。我敢肯定,一个人太在乎自己的身体,这个身体一定会出毛病。


 在今天的中国,打着养生旗号的骗术最容易成功,往往骗倒一大片。在图书畅销榜上,也是养生书独占鳌头,经久不衰。

 

 我推测许多人的心态可能是,没别的事可关心了,或者关心了也没用,就关心自己的身体吧。可是,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养生上,养生几乎成了人生的全部目的和意义,这么紧张兮兮的一种心态,真的能把生养好吗?”



 好心态,是摆脱孤独,接纳世界,与生活进行一场美好的约会,按照老辈人的说法,就是“心态过门尤当先”。这说法来自民间的一个寓言笑话:


 洞房花烛夜,羞羞答答的新娘低头看着地上,忽然掩口而笑,指着地上对新郎说:“看!老鼠在吃你家大米。”第二天,新娘早早起床洗漱,看到老鼠又在吃大米,大声怒喝:“该死的老鼠,竟敢偷吃我家大米!”接着是“嗖”的一声,一只鞋飞了过去。新郎听了大喜,知道新娘的心已离开原来的娘家,过门到现在这个家了。


 过了门儿,新娘心态的转变从她对待老鼠的态度上就可见一斑,所以说,“心态过门尤当先”。


 人的心态过了门,生活上有认同,情感上有归属,才是让人快快乐乐的最根本原因。



11、 不好的心态叫做“心穷”。


 

 “穷”字的繁体写法是,上边是“穴”,下边是“躬”,表示身在穴下,处境窘困,可以引申为不得志;简化字表示“力”在“穴”下,有劲使不出。所以,“穷”更多地指人对自己处境的心理感受。心穷意味着思维的局限、眼界的狭窄、判断力的偏差、信念的不足。

 

 1.心穷的人,容易随便。他们随便应付生活工作。生活变得糟糕,就是从得过且过开始的。

 

 2.心穷的人,目光短浅。每天只看到眼前的痛苦,做困兽之斗,却无法看见前方更远的路。

 

 3.心穷的人,笑容很少。少了享受生活的心境和乐观豁达的心态,一点阴霾,就遮挡了心底所有阳光。

 

 4.心穷的人走不远,他们被狭隘的认知和观念拖死了。

 

 只有内心丰盈富饶,强大宽阔,才有灵魂的高贵,才能抵达想去的远方。



版权说明:本公众号转载文章、文字及使用配图旨在学习交流,均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转发、文字、图片都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按版权法规定妥善处理与删除 。非常感谢! 觉得不错,请分享和转发哦↓↓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王阳明:家庭是否幸福,只在这一个字发布于2023-10-26 17:3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