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是连接,墙是隔绝。多搭一座桥,就能多一条路。多筑一堵墙,就会少一条路。隔绝者自绝于人,接纳者才能海纳百川。

图片 | pixabay Engin_Akyurt


智者搭桥

2021.10.15


 陆地和河流冲突,造成了无数的隔绝。聪明人在其中搭桥,让自己可以顺畅行走。人和人之间相处,情感利益的纠葛也会导致矛盾重重。


 在这些矛盾中层层搭桥,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修行。王阳明刚到龙场的时候,和当地人语言不通、难以沟通。但他们大概从没有见过这么和善的官员,很快和王阳明一行打成一片。


 后来王阳明创立心学,开始传道,他们成为王阳明最忠实的信徒,奔走相告,传播他的学识仁德。王阳明的学说在贵州引起轰动,这些人功不可没。也正因此,王阳明声望日隆,才有了重新出山的机会。


 佛家喜欢讲因果,但大家看到的往往是善报恶报,而看不到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积攒的福缘。菩萨畏因,凡人畏果。真正的高人,更看重的是因。


 王阳明说:“你看满街人是圣人,满街人倒看你是圣人在。”无论官员学子、贩夫走卒,在他眼里都是好人。他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待之以最大的善意,而一个人的好报,就来自日常生活里的点滴。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世间成败,有因有果。与人为善、待人礼貌,生活必然回馈,好运自然降临。


图片 | pixabay Tama66


愚者筑墙

2021.10.15


 搭桥是结福缘,筑墙就是结恶缘。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所有人相互连接。

 墙是冲突,是阻碍。古人说:“话不说尽,积口德,事不做绝,留后路。”说话没口德,做事没余地,就是在筑墙。

 多个朋友多条路。一个如果树敌多了,路就会越来越难走,慢慢的,也就无路可走了。冤家宜解不宜结,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

 墙,还是算计,是精明,是套路。用层层算计筑起的心墙,阻挡了人和人之间的信任。算计一次,得利一次,但却永远失去了一个朋友,树起一个敌人。

 王阳明说:“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在王阳明看来,人最重要的是个诚字。只有真诚待人,人生之路,才能宽阔平坦。

 傅雷曾说:“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便会了解的。我一生做事,总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

 算计越多,越让人怀疑,耍手段,还不如光明正大。只要真诚谦恭,人和人之间总不会出大问题。为别人搭桥,也是为自己铺路。搭的桥越多,自己的路也就越好走。

 愚者筑墙,挡住了别人的运气,也挡住了自己的阳光。


 王阳明心学处处围绕心、良知、知行展开,最值得我们关注的便是做人。而如果将王阳明的学问和做人之道归结为一点,便是“一心不动”。


 为什么说阳明心学的根本是“一心不动”?王阳明心学最高概括之“四句教”展现得最是明白:“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更诗意的表达,便是王阳明那个有名的论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千古心学,正是以“无善无恶”为心之体,心之体则原本“同归于寂”,这就是佛家所说的“如如不动”。能够不动心,则是对心灵最终的安顿,对人生最终的救赎。


配图 | 视觉中国


01.

一心不动,才能不忙


 现代人为什么这么忙,人忙心更忙?王阳明早已告诉了我们:


 “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主宰定时,与天运一般不息,虽酬酢万变,常是从容自在,所谓‘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人忙源于心忙,心忙源于没有落到那个“如如不动”的本体之心上,失去了那个主宰,心于是就乱了。说白了,忙的本质,是心乱;心乱的缘由,则是心浮。这就是所谓浮躁。


 怎么办?王阳明同样也说了:“今人于吃饭时,虽无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明明在吃饭,脑子里却在思考焦虑着别的事,根本无心吃饭、影响胃口。长此以往,身体慢慢垮掉,精神也在慢慢消磨,事情在这种心浮气躁之下更是难以做好。


 这背后是心忙惯了,那么就要慢慢止住这种惯性。如何止住?做任何事,就努力安下心来踏踏实实做好眼下的事,不胡思乱想,不焦虑纠结。如此则不仅精神能得安宁,事情也更容易做好。这就是“收摄”,需要练习和慢慢来,日久自见功夫。


配图 | 视觉中国


02.

一心不动,才能克制情绪


 情绪是每个人的大敌,坏了心情,也坏了事。每个人都知道要克制情绪,可总是做不到,也不知道从何下手。


 而办法,王阳明也告诉了我们:“凡人言语正到快意时,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气正到发扬时,便翕然能收敛得;愤怒嗜欲正到腾时,便廓然能消化得: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


 这句话提出克制情绪的三种情境和三个对治之法:放纵时忍默,任性时收敛,愤怒时消停。


 这三种情境,正是情绪最容易失控而造成不良后果的三种典型时刻。而我们之所以容易被这三种情绪牵着鼻子走,是因为不自知。假如我们身处其中时能够意识到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时刻,那正是悬崖勒马的转机所在。


 之后,你需要的是信心和勇气。这并不简单,因为人最容易在做不到时放弃,听之任之。王阳明之所以说“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既是在说一个事实,也是在提醒我们:你不去做,就是无能和懦弱。


 然后他还告诉了我们真正的办法:“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意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情绪来了,你只需要知道情绪来了,觉知着它,然后就随它去,不必有压制之类的心思,然后情绪自己就会慢慢平复。这跟佛家修行的观照法一脉相承,原理则是情绪只能在人不自觉时才能绑架人,一旦人自觉主导便不再是情绪,而是这自觉的意识了。


 这也需要练习,功夫越深效果才能越大,最后就是不受情绪左右。而且要有一种意识:越是艰难困苦时,越是修心的好时机。


配图 | 视觉中国


03.

一心不动,才能踏实做事


 俗话说人要磨炼自己的性子,一心不动的境界也是磨炼出来的。磨炼的方法,王阳明认为是“做事”:


 “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王阳明认为,人应该通过经历各种事情磨练自己,才能立足沉稳,才能达到无论动还是静,都能保持心中沉定的境界


 这个在事上磨的功夫是很多人的瓶颈。很多事情想得虽好,说起来也一套一套的,但最后却不了了之。问题在于想的不去做,想做做不了,越做不了越想得多,最后只能靠空想麻痹自己。


 王阳明当年常被问,他的学说和佛家的禅宗有什么区别?王阳明用一句话就堵住了这些人的嘴:我尤其主张的是要去事上磨练,而不是像木鸡一样只是坐在那里空想;道理都在心中,积极的实践才能成就大事。


 后来,王阳明又提出“知行合一”,知道的事情必须要到做事中检验,只有做事才能证明你是不是真的知道了,否则“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最终又提出了“致良知”,也就是凭良知去做事,一个有良知的人,肯定是个能做事的人。


 这就是心学最伟大的地方——将出世和入世打通为一体。所以不必再纠结是入世还是出世,是要精神还是现实。王阳明的“事上磨”告诉我们,做事是最靠谱的修炼,入世做事才是人生最好的修行法门。


 最后一言以蔽之:以入世事,炼出世心;以出世心,做入世事。


版权说明:本公众号转载文章、文字及使用配图旨在学习交流,均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转发、文字、图片都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按版权法规定妥善处理与删除 。非常感谢! 觉得不错,请分享和转发哦↓↓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王阳明:智者搭桥,愚者筑墙发布于2023-10-26 17:3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