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既有现实的,又有长远的。一旦你的欲望满足了,新的欲望又会产生。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欲望定义为人的本性,而本性是不可克服的,否则是反自然的。传统儒家讲中庸,佛家讲修行,道家讲阴阳,其实都是教人们要学会控制欲望,平和心性,从而控制自己的欲望。
配图 | 视觉中国
对于欲望和幸福的反比关系,东西方哲人所见略同。
在东方,孔子提倡“贫而乐”;老子提倡“圣人为腹不为目”;到王阳明时,你听他怎么说:“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在西方,天天追着人问问题的苏格拉底则答道:“ 需求越少的人越接近上帝。”那他们这样说的原因又何在?
事实上,一个人这一生真正需要的东西极少:住不过一室,睡不过一床,吃不过一饭。一旦享用的东西超过了真实需要,反倒成了负累,诚如《道德经|所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诚然,人需要吃饭才能保持活力、延续生命,但天天山珍海味,除了吃出满身肥肉和糖尿病、脑血栓等各种疾病,那时又能有什么好处?诚然,人需要倾听享受美妙的音乐,但是,当大街小巷充斥入耳的都是没有逻辑的歌词、没有节拍的嘶吼,那时又能有什么好听的?诚然,人需要适当玩乐、调解身心,但玩乐到忘记白天黑夜、毫无约束和顾忌,又有何乐趣可言?
不过,有一点值得注意,王阳明所提倡的减“人欲”,并不是做一个不吃不喝、不着色相、绝对远离名利的无欲之人,而是指将欲望降低到自己的真实需求,并且能不被虚假的欲望所蒙蔽。
配图 | 视觉中国
如何才能重获心灵的自由、体验真正的幸福?很显然,一味追求物欲的满足,只会是一条永无尽头的死路;只有反诸自心,从减少欲望着手,才能大路越走越宽阔。
如果能像王阳明说的“减得一分人欲”, 那么心灵“罗网”上的绳索便解脱了一条;当欲望少之又少,到了老子所谓“复归于婴儿”的境地时,心灵便将全然解脱。到那时,给一点阳光便灿烂,吃一颗冰糖便满足,幸福也会不求自来、不期而至,如此做人,岂不“轻快脱洒”?
那又如何减少欲望呢?王阳明提出了一个方法:“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便又有一层。着实用功,便见道无终穷,愈探愈深,必使精白无一毫不彻方可。”
人是一种按惯性生活的动物,当你产生了某个欲望并开始认真追求时,便很难收住脚步,要么使欲望得到满足,要么被碰得头破血流。这一特性使很多聪明人变成了“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傻瓜,如佛家所说:“一念可缠缚菩萨。”所以,我们该如何对付惯性呢?
当你产生某个欲望时,不妨反躬自问:难道它对我真的很重要吗?打个比方,同事泡吧、蹦迪、染黄头发,吸引了许多艳羡的目光。于是,你产生了攀比心理,并被“不懂时尚”的自我评价所折磨。那么,你不妨审问一下自己:难道非得用流行元素装饰才叫时尚吗?难道别人的喜好可以代替自己的真实需要吗?难道表达时尚的形式只能如此肤浅吗?
当你一次次审问自己时,你的心灵也将因这一遍遍“清扫”而变得明亮,自然能品尝那种不为物累、轻松恬然的快乐。人的欲望每时每刻都可能萌生,欲望一生,心尘便起,就需要时时清扫——所谓修身养性的功夫便全在这里了,真正的幸福也发源于此。
配图 | 视觉中国
可能又会有人问,没有人真的可以减尽多余的欲望,没有人真的可以把心灵打扫得一尘不染,那该怎么办呢?那么,你听听唐代高僧鼎州禅师的这段话,或许可以为你答疑解惑。
那是一个秋天,枯黄的树叶随风而落。鼎州禅师就弯着腰,将树叶一片片地捡起来,放进装垃圾的口袋里。一位弟子说:“师父!您不用捡了,反正明天一早, 我们都会打扫的。”
鼎州禅师不以为然地说:“话不能这样讲, 我多捡一片,地上就多一分干净啊!”弟子又说:“落叶那么多, 您在前面捡,后面又落下来,怎么捡得完呢?”鼎州禅师边捡边说:“落叶不光是落在地上,也落在我们的心上,我捡我心上的落叶,终有捡完的时候。”
是啊,人的欲望纷呈,如秋天的黄叶纷纷飘落心田,哪能一时就“捡” 尽?但捡一点是一点,幸福体验也会多一点。抱着这样的心情自修,功夫每天都有一点点进步,靠着这每天一点点的进步,足以让你“接近上帝”且超凡脱俗了!
版权说明:本公众号转载文章、文字及使用配图旨在学习交流,均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转发、文字、图片都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按版权法规定妥善处理与删除 。非常感谢! 觉得不错,请分享和转发哦↓↓↓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王阳明:欲望太大,幸福感会变小发布于2023-10-26 17:2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