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学说,道门,道人,道士,道教,道家文化,斋醮科仪,超度
1
归纳道家的说法,分为两部分,神属于性,本性;精和气属于命。道家早就把身体分成两个宇宙,我们这个肉体存在是我们的命,所以身体是命。至于那个性呢?那个就是神,不属于这个身体,但身体也是性的部分。比如电,这个电是通过灯泡发亮而发生作用。灯泡坏了就不能通电,也不起作用了。
因此道家的理论同佛家或其他的不同,认为修道的人必须要性命双修。性命就是阴阳,也就是坎离所代表的,性命双修就是两样要齐头并进。
宋、元、明以后的道家,也就是正统的道家,老实讲是反对佛家也反对儒家的,认为他们都不会修道没有用。他说佛家跟儒家光修性不修命,只从心理人手,对身体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仍是生老病死,很痛苦。
但是,宋元明以后的道家同时也反对一般修道的道家,认为他们光是修命,只是练气功啊,炼身体啊,在身上搞来搞去玩弄精神。王阳明所批评的就是这种。所以只修命,不修性,光炼身体,不懂所谓明心见性和儒家的修心养性的原理,也是不行的。
道家有一句重要的名言:“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光炼身体,在身上转河车,转来转去,不了解心性的道理,不懂一切唯心的道理,是一般修道人的第一错误。相反地,他说“但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只晓得在心性方面入手,在明心见性的学理上参,这个空了那个空了,但身体气质变化不了,他认为这是阴阳没有调好,永远不能证到仙佛的果位。
性命双修成功了以后,道家称为“无缝塔”,修成一座无缝的宝塔一样。佛学的说法就是证得无漏果,得漏尽通,一切都成就了,没有渗漏,没有遗憾,没有缺点,这个生命是个完整的。
道家要学神仙长生不老的修法,如果不懂明心见性,是无法谈修神仙长生不老的。明心见性是心灵的。如果我们说人们修长生不老之道是个圆,明心见性是属于一个圆的一半,身体方面是长生不老的另一半。两半合起来才能成功一个圆、才完整。所以道家称做性命双修,就是根据《易经》来的。
明心见性走的是禅宗的路线,偏向于所谓见性成佛这一面;而道家、密宗走的路子是偏重生理的一面,就是先把生理修好,修到返老还童,再走明心见性以成佛。这就是性命双修。所以道家由《易经》这个法则产生了两句话:“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但修祖性不修丹,万劫英灵难入圣。”
2
中国文化关于修炼生命的方法有两派,一派反对双修的(不是指男女的性,而是指性命双修而言)。譬如道家、密宗偏向修命,禅宗偏向修性。另一派注重双修,所以后来道家修炼长生不老的才有“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的警语。只晓得炼功夫,炼精气神、炼气脉,把身体搞好,就是只修命。
下面一句是“但修祖性不修丹”,讲佛家的人光念佛呀,参禅打坐呀,身体方面不管,那就“万劫英灵难入圣”了。不修命就不能炼成纯阳之体,不能成佛、不能成仙,永远也不会成功的。这也是真话。所以中国正统的道家注重性命双修。性命双修的法则,要身体与心灵同时并重。
道家有句话,批评佛家一般打坐参禅念佛的,也包括道家的一般修行人,叫做:“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有些修行人,热衷于练气脉,打通任督二脉,做功夫,练身体,这只是修命,不是修性,不晓得明心见性,这是修行第一病;这样的修性是一个错路,落在了身见上。
“但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譬如许多学佛的人,很多只讲学理,流于口头禅,身体一点都没有转变;有一点明心见性的,又不能念念不迷,这个身体的转变不去管,所以精气神不能凝合为一;这样充其量只修了一半,会出阴神,不会出阳神,只有等到中阴才可能成就,现世不会成就报身、化身。
所谓报身成就,是转变了这个业报之身。出阳神是化身成就,不靠妈妈,自己能生出来另外一个生命,别人也看得到这个化身的。我们平常从女人下面生,修到阳神成就,从头顶上化生出另一个自己来。道家跟密宗的修法几乎是一个路线,这个不应该在这个课题上讲,今天是顺便说到。
我们做功夫、打坐为什么不能进步呢?大家一定以为是方法不对,拼命找明师求方法,不是的!不要受自己的骗。功夫为什么不能进步?为什么不能得定?是因为心行没有转。心理行为一点都没有改变的话,功夫是不会进步的,见地也不会圆满。这在中国文化上,不论是儒家、道家,说法都是一致的,都是同一个论调。
比如学道家的人讲,学道成仙有五类(好比佛家的五乘道),有鬼仙、人仙、地仙、天仙、神仙。道家认为“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光练气脉,做身体上功夫,而认为这是道,这是修行的第一大毛病。
又说“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学佛的人只高谈理论,对于生命根源没有掌握住,经一万劫也证不到圣人的境界。不论怎么说,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想成仙要修无数功德,无数善行才行。
气脉的修炼,在中国道家有一个名称叫做「修命」,进修身体的生命。
再譬如,我们晓得,外国人信宗教的,每天到天主教、基督教堂做个祷告,中国人拜佛,念个南无阿弥陀佛,或者每天念经修养,这个叫「修性」,是关于形而上心性这一面入手的,不管生理方面。那么一般,印度也好,密宗也好,道家也好,中国彻底的禅宗也好,很注重这一面,都是含藏在内的,不明显告诉你。
后来中国道家就产生了一个术语叫做「性命双修」,如果一方面注重生理的变化,健康无病,绝对的健康无病,一方面追寻形而上的生命最后的道理,把性命同时修的,叫做「性命双修」。
唐宋以后,产生两句名言,很重要,「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光锻炼身体,认为是修道,不晓得形而上生命来源最后的究竟,这叫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
那么另一方面,他也批评,有些宗教信仰只追寻心性的道理,那叫做修性,所以又说「但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只追求精神生命这个道理,不管身体,不会圆满修成功。
等于说佛家的道理,佛说生命修成功的人有三个身体,我们现在这个身体叫做肉身,是父母精子和卵子构成的这个肉体的身,这个身体叫做业报之身,一生的命运,行为,结果,包括寿命的长短,运气的好坏,是过去生命的因果报应来的,所以叫业报之身。
所以说这个肉体生命是假的,叫做“借假修真”,必须要利用这个假的机器造成一个新的生命。那么如果说光修性,只从心念方面修,不管身体的,只能修到法身成就,“法身”就是代表本体,回到本体的功能上面去。“报身”是父母所生的这个肉体。
3
道家修持,如前述分为两派。一主清净单修,如北派邱长春所创的龙门派。一主双修,如唐宋以后白玉蟾以次的流派。自从禅道融合后,道家批评禅家单修性功(心性之道),不修命功(丹法),而主张性命双修。基本的理论是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穷理尽性而至于命”的道理,而认为禅家只穷理尽性,却未至于命。同时也批评一般修道者“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不能达到圣人境地。但如“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也不能即身成就。故主性与命必须双修。
性即无为之道,是一念不生全体现,清净无为,当下即是,是真空的。命是修身入手,炼精化炁,以至炼神还虚,便是妙有。这一种理论体系,在基本原则上不能说不对,合于佛学的真空妙有,妙有真空之原则。但他们偏重于修行方法,忽略真正的穷理,他们看一般佛家(尤其是禅),是炼神修神养神而已。气与精未能配合,等待解脱躯壳后,只能成为灵鬼。
又认为持咒念佛等法门,只是炼炁,也不能入道。密宗的观想这一类,也只是修精,都不究竟。精炁神三者应为一体:炼精成就,报身即色身才能圆满。炼炁成就,百千万亿化身才能成就。炼神成就,清净法身才能圆融。精气神三者圆融合炼,则法报化三身皆得成就。然后散而为气,寂然不动,涅槃清净。聚而成形,百千万亿化身即其妙用。
静坐并不难,用心实不易。一般学习静坐的人,十分之七,为了健康长寿;十分之二的人为了好奇而求玄求妙,或者想达到神通,如放光、预知等境界;十分之一的人为了求道;而真正了解道是什么,修道的正法又是什么,则几乎是万难得一。
关于学习静坐如何用心的问题,首先需要了解学习静坐的目的何在,如此才能切实商榷如何入手和如何用心。现在一般较为普遍流行的静坐用心方法,大体归纳起来,在东方的中国方面,都可纳入传统文化的儒、佛、道三家。此外,有瑜伽的静坐用心方法、有从欧美回笼的催眠术,以及其他宗教的祈祷、斋期、避静等,也都属于静坐的用心方法之一。
但在中国,通常最流行的静坐中,用心的方法大体都以佛、道两家为主,纵然有许多方法,不属于佛家或道家的正统,但已积非成是,而都认为那些就是佛、道的方法,在此不必严加区分,徒事理论。
在佛家的方法中,现在最流行的,便是念佛、修止观、或观心、参禅等。至于,笃信密宗的,便以持咒、观想等为正当的用心方法。各执一端,轻视余者。不过,在佛家的用心方法中,除了部分学习西藏流传的密宗以外,的确都是重视“修心”为基础,不大注意身体生理上的变化,而且认为重视身体生理变化者,便是外道之流、甚至,大有嗤之以鼻,不屑亲近之慨。
但在道家的方法中,却极端注重身体生理的变化。甚至,认为由于静坐修持的方法,达到身体生理预定的效果,打通任督二脉,以至于通达奇经八脉,恢复健康,增加寿命,才是道的真正效果。倘使如佛家一样,只知“修心”而不知身体生理的奇妙,便不合道。
所以道家者流,便认为佛家的修法,只知“修性”,而不知“修命”,并不完全。因此道家主张“性命双修”,才是正道。并且说:“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命功),万劫阴灵难入圣。”
乃至引用《易经》的观念与《中庸》的大旨。确定“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作为无上的原则。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1 、“顺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神支柱。
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具体而言,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谓得道,就是通过修炼与大道一体化,因此,道教在中国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现实生命的宗教。在它看来,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自然万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应当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使生命不断升华。人类也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 2 ,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个层次的自然事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里,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也非常明确和丰富,他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实现“长生久视”、“肉体成仙”的理想,这个理想也就是与自然齐一或万物一体的境界。道教还有“生道合一,重人贵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这表明道教注重从宇宙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的意愿。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告诉人们,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社会。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与万物一体的精神相关联,道教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则是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道教认为,人的肉体修炼、精神完满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产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 3 并且自认为这是对老子智慧大道的发挥。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义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唐代道教学者、医学家孙思邈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他的医学理论以天人一体、生而不有说为基础,谓“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4 孙思邈本人“学殚数术,高谈正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这种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和普世意义这种实践性和普世意义,提出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的观念,揭示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得心应手,取得成果;如果强行索取,则会适得其反,破坏和谐,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里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其协调是由人来作中介的。老子将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驾驭自然规律。因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道教于此进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审时度势,求仙问道而不强作妄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败坏心性,甚至危害人类自身。道教的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在于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资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因此,道教不仅给人以一种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将注意力放在教义教规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祷的肃穆和虔诚,而且将信仰或教义教规具体化为各种道功、道术,进而形成操作体系,引导众信徒去实践力行。可以说,道教是重视道、术、行的宗教,既重视“道”的提升,又积极提倡功法和炼养术。真正的道徒对道教真谛的切实掌握,在于不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备其虔诚的信仰,还要作道术的训练,努力积累道功,日进无疆,不断深化和纯正信仰。这样,就充分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人作为天地的中介与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制约自然变化,加以引导,以曲成万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与传统伦理学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经》提出:“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自然界与人间社会各层次的事物,皆包含阴、阳、和三种基本要素,合而构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阴阳之道体现天意,所以人要顺应阴阳之理,从各个方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顺,才能消灾去异,致力世界太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统、丹术符箓、仪式规范中发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就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在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传统的中国人确立了“大”和“久”的目标,并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节制人的无穷欲望,不造成对自然与人类的伤害。《周易》指出了两个途径,其一是“九二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天下,不伤财,不害民。”道教也发展了类似的思想,强调对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是圣人之业,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物我同一的美好社会,认为在那样的社会里,生命可以循环连续、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认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异形,有似雀之化为蛤,雉之化为蜃。后来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伦日用思想,从生命循环再生的角度出发,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入任意” 6 作为神仙之道。五代时期的道教学者谭峭以“化”的观点看待宇宙、人生和社会,提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顾眄化揖让……” 7 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兴盛就处在变化统一的过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资的观念上,主张人类要多多节制欲望,保持万物的生机与发展活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依时令进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兽幼鸟、禁杀鱼蟹,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观念是相当一致的。人与生物资源相处,要进行物质交换。进行物质交换不是强行占有,而是对自然作顺应与调适。
六是融通万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超巨大系统,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机地联系着,宇宙在其历程中运行,是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交叉线。从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机,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体关系。老子说:“大道泛合,其可左右。万物持之持生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说,大道像广阔的河水一样滋润着万物,毫无私心,毫无偏意,像伟大的母亲一样爱护着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养育而生。对自然界要善意对待,这是因为在根本上“人与天一也”。9 既然如此,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庄子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说,万物都来自特定的物种,但在不同物质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和转换,如同圆环一样,分不出始终和次序。这种自然的联系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认为道为世界的本原,道是创造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是融贯万物生成的总动力。唐代道士吴筠说:“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11 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体对于物象世界的意义,其中蕴涵着通生无匮、品物有方的生态伦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观察天地万物的出发点;站在大道的角度观察人世,天地同一,万物一齐,物我无分,无此无彼;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人间诸事虽然各有其理,但说到根本上,则各顺其情,各尽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这就是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体悟到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也就体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总而言之,上述诸方面,落实到现实中以保持生物物种、绿化美化生活环境,可以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意味着,道教生态伦理必然并且能够进行现代性转换。而转换的契机,则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现代性人格的塑造。因为根据道教的观念来看,人经过修炼而达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遥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体现。我国宗教史专家牟钟鉴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心情。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就可以称为活神仙。所谓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乐的人,便是优美宜人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着,其乐融融,这就是人间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12 我们认为,人们只要努力建设,把中国道教的这种万物一体、生而不有、曲成万物、合而不同、循环再生、融通万有的伦理精神,融会灌注到现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进我们的物质和文化建设,人间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现的。
其实,无论佛家或道家,乃至其他各宗各派所谓的旁门左道,除非不讲究静坐修持,便无话说。倘入进入静坐修持的法门,试问:除了这个生理的身体和有知觉情感的心理思维状况以外,还有什么方法能够离开身心以外而可以起修的吗,假定是有,那便是从事物质科学的研究,或者专门注重医药,或药物化学、生理化学等的事情。它与人生生命起修的方法迥然不同,一个是藉着自己生命的自在功能而求证形而上道;一个是籍外物的实验,而了解宇宙物理的奥秘。
道教常识问答
推荐阅读
什么是道与德
道教为何提倡无为?
老子道德经之旨要及定义为何?
何谓三业与六根及六尘?
道士服饰有哪几种?
什么是戊不朝真?
现代有哪些著名宫观?
创成道教张道陵天师其传略如何
谭长真真人传略如何
白玉蟾真人传略如何?
孙思邈是何来历?
汉钟离系何来历?
城隍爷是何神灵?
转载亦是功德,欢迎大家关注分享
免责声明:
图文源于网络公开内容,仅为公益分享、交流、参考之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请客观思考、不盲从,不排斥!文章仅为作者观点。图/文/音频版权归原作者及网站所有!本平台对文章内容保持中立!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留言联系,我们将及时妥善处理!
道家学说,道门,道人,道士,道教,道家文化,斋醮科仪,超度
洗靈归正
纯心真性今日大暑,“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错过今天又要等一年!
想学道术?个人应具备这样的智慧和条件
明日进入雷斋月 | 道教弟子如何过“雷斋月”才更加殊胜?
为什么修炼的人,到了一定时候会生一场大病?
▼
道家学说,道门,道人,道士,道教,道家文化,斋醮科仪,超度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先把身体修好,再明心见性,这就是性命双修!发布于2023-10-25 22:2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