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乱#制衡
[出处] 《资治通鉴》 第四卷 周纪四
[材料]起初,赵主父定长子赵章为太子,后来他娶了美女吴娃,十分宠爱,曾经几年不出宫上朝。生下儿子赵何后,便废去太子赵章,立赵何为太子。吴娃死后,赵主父对赵何的偏爱也逐渐减退,又可怜起原来的太子,想立两个王。他总是犹豫不决,所以引起了内乱。
解析:赵武灵王后来之所以会被饿死,是因为完全不懂得权力原理,权分则斗,但若是夺嫡之争,那就是权分则乱,因为他们之间的矛盾是相对立的,且无法调解。
权谋初学者可能会说,不是要把他们分成两派,然后相互制衡吗?怎么最后发生内乱了?
权谋学习,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看似一样,其实却有本质上的区别,制衡只存在于统治下属的时候,把他们分成两派,让他们相互制衡,相互内斗,这样就能够不被蒙蔽,不被架空。但是在选择继承人方面就完全不同了,分成两派,那就不是内斗,而是内乱了。
1.赵武灵王的错误之处
赵武灵王更换太子,表面上没什么,但每个成为储君的人,身边都会围绕着一群势力,而这些势力带有明显的派系标签,很难更换。赵武灵王在换人的同时,无形中形成了两大势力。
立两个王的想法,又给了双方都能上位的希望,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双方势力都变得疯狂,激化了原来就有的矛盾。
在矛盾变得激化无法调和,只会愈演愈烈的时候,赵武灵王并没有马上选择一方势力,而是在那里犹豫不决,最终导致了矛盾的爆发。
赵武灵王先是更换太子,种下了矛盾的种子,然后有了立两个王的想法,进一步激化了矛盾,最后矛盾愈演愈烈的时候没有选择一方势力,最终导致内乱。
2.内乱的根本原因
两派之所以最后发生内乱,本质上是双方的势力不分上下,谁也没有压倒式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谁也不愿意低头,只能出来较量一下,看谁的拳头硬。
当双方势力走到现在这一步,赵武灵王的选择就没有了意义,无论哪一方势力都不会因为赵武灵王的选择,从而束手就擒,最终都会引发内战。既然这样,还不如先发制人,先打出优势再说。想赢就要先下手为强,双方都有这样的想法,所以内战提前爆发。
3.赵武灵王应该怎样避免内战
内战的起因,就是赵武灵王对于继承人的选择过于随意,无论在任何朝代,废立太子都是大事,因为背后牵扯着附着的势力,不是换个人这么简单。
立两个王的想法更是幼稚,犹豫不决,就给了双方势力的希望,激化了双方之间矛盾。这个时候就应该果断的选择一方势力,铲除另一方势力,这就会避免内乱的产生。
最后我想说的就是,堂堂赵武灵王,一代雄主,最后落了个饿死的下场,主要的原因就是赵武灵王手里没有了权力,也没有人维护他的权力,更没有了反制的手段。任何时候,权力必须在自己手里,不到临死那一刻,权力都不能放手。失去了权力,也就意味着死亡。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为什么不是相互制衡,而是内乱?这其中有着细微的区别发布于2023-10-24 23:5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