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探秘,兵家,兵法,兵家大忌,兵家思想,孙子兵法,兵家四圣,兵者诡道

《孙子兵法》世传计、作战、谋攻等13篇,共7千余字。


《孙子兵法》13篇博大精深,涉及内容及其广泛,有:管理,阴阳,五行,治国,经济,谋略等等。作者如何用仅仅7千多字表达清楚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呢?下面我用13篇部分内容谈一下我的个人肤浅理解。


《孙子兵法》计篇开头用五事七计在战争前判断战争的胜负,这是对很好的未来判断的一门知识和学问。首先讲了“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意思是:要让民众和国君意愿一致,发生战争的时候,民众出生入死而不害怕危险。


在这里分析一下:前面是条件或者说原因,后面是结果,也就是说做到了“令民与上同意”才能“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那如何做到“令民与上同意”呢?把13篇内容全部都拿出来,与此句意思相同,相似的内容我大概整理了一下(如果有遗漏不足的地方,望大家补充指点)具体如下:


  1. 第一篇计篇: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


  2. 第三篇谋攻:知胜有五,上下同欲者胜。


  3. 第四篇形篇: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4. 第九篇行军: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以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5. 第十篇九地: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谿;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6. 第十一篇,兵士深陷则不惧(是置之死地而后生,有上下同欲者的思想)。


综合以上来看,如何上下同欲,如何修道保法,如何让卒亲附,视卒如婴儿爱子,又不会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这个度在哪里?如何保兵士随时不惧?而不是深陷的情况下不惧?



我们再看一下张藏版《孙子兵法》82篇的“和同”(合同:和睦同心)内容:


天下万物之兴,而能兴之道,和也。天下万生之兴,而能兴之道,同也。故能富国安民而兴天下者,善知和同之道也。(后面又有这段话)


兵之情者,在内根也。内根者:卒也、将也、主也。若欲知兵之情善者,弩矢其发也。矢者,卒也;弩者,将也;发者,主也。矢,金在前,羽在后,故犀(xī:坚固)而善走。若治卒则前重而后轻,战之辩者也。前重后轻以为之击势在者也;若趣之敌则不听者,主治卒发矢也;若趣之敌则听者,主治卒不发矢也。弩张,柄不正,偏强偏弱而不知,偏上偏下而不中,偏左偏右而不同,其两泱之送矢也不一,矢虽轻重得而前后敌,犹不中招也。所以不中招者,不知戮力和同以量也。此将之过也,将之用心不合于发,亦不同于矢者也。发者,主也。主者,元事者也。弩张柄正,强弱和而上下左右同,其送矢也一,矢虽轻重得,然前后不敌,发之不权也,犹不胜敌也。矢轻重得,前后敌,弩张柄正而上下左右同,其送矢也一,发者非也,犹不中招也。所以不中招者,强弱不和力也。卒轻重得,前后敌,弩张柄正而上下左右和,其送矢也一,而主与将兵上下左右不同心者,犹不胜敌也。


故曰:矢之中量,合於二;弩之中彀,合于四;发之中集,合于四。兵有功矣!故兵之内根和同者,主曰:上和天地,下同将卒。将曰:上和主谋,下同众心。卒曰:上和将命,下同卒心。三者合一,所以循以成道也。犹不异于发弩矢于之中招也。和同者,此兵之胜道也。知其道者,主有名,将有功,卒有利,兵胜敌也。


大家可以应该看到了《孙膑兵法》兵情内容和张藏本《孙子兵法》82篇内容一致,用拉弓射箭比喻三军和同。


第二就是82篇内容里这段话很好的诠释了上面13篇提到的6个的笼统的概念,这段话是兵璋或者说是兵情的核心:


兵之内根和同者,主曰上和天地,下同将卒;将曰上和主谋,下同众心;卒曰上和将命,下同众心。三者合一,所以循以成道也。犹不异于发弩矢于之中招也。和同者,此兵之胜道也。彀弓弩,持满。知其道者,主有名,将有功,卒有利,兵胜敌也。


这段话意思是:所以,军队内部能够确保和睦同心的要求是:君王对上要以社会一致,对下要以将领士卒同心。将领要以对上与君王思想一致,对下与士卒同心。士卒要与将领一致,对下与广大的民众同心。三个能够融合,遵从这样的规律,就能掌握用兵的规律,这个道理和开弓射箭而命中目标的道理一样。和睦同心是用兵作战取得胜利的根本大法。


这段话是说主将卒上和下同,三者合一,这是取胜的至高境界,在看一下韩信怎么说的,韩信序次语里有这段话:


此篇简名皆曰“和同”。齐安城、秦宫邬二简为缩立简。缩去国璋,立取兵璋,半璋也。《军政》之“同行”曰:“立于不败之政者,国之和同。立于不败之地者,三军和同。和同行,行应曰:天下无有胜于得道之军也。”此言中道也。信以为,国不和,民不同者,兵不胜也。故缩立简半去半取,实大谬大误也。简上半璋谈兵,有方而无圆,不可取也。故信不考不参也。今独依景林简,车子丕其元容。



根据韩信序次语来看,韩信认为不应该去国璋(也就是国之情)这是不可取的,因为国不和,民不同者,兵不胜也。那我们再去看一下国璋:


国之情者,在内根也。内根者,民也、臣也、君也。若欲知国之情,善者内根和同也。和天地之道,重“九畴”“麟凤”,同万民之利而从国,亲聪明之政,不作亡国之举,以为百姓而善益者也,此君之之正道也。和君之之善应,尽臣之之忠节,同民之之利而从事,勤聪明之智,不作贪虣(bào,同暴)之举,以为国之而善富者也,此臣之之正道也。和阴阳之道,应四时之顺,同赞客井而纳亩税之工,作聪明之民,不作越刑之举,以与上同意者也,此民之之正道也。故知内根其道者,国富而民强。一朝有举,内根和同,上下从事,戮力弗诡。民可与之生,可与之死,而不畏危也。


这段话提到了国之情的内根是民、臣、君。并详细阐述了三者的如何和同,以及和同的原则:


君做事要符合天地的规律,重用才能出众的人,要根据全国人的利益去治理国家,制定明智的国家政策,不做亡国的举动,以百姓最大利益而做事!臣要善于配合应对国君的好的政策举动,尽到臣子应尽的忠节,根据全国人的利益而做事,多执行国家正确严明的政策,不做贪污残暴的事情,做国家的最大利益化的事!民要遵循白天黑夜春夏秋冬的规律,和赞客井和睦相处,缴纳应该缴的税,当明智的民众,不做违法犯罪的事,和国君意愿一致!从君、臣、民三者做事举动和做事的原则来看,其实是互利,特别是君和臣一定要以民众利益最大化而治国,这样才能令民与上同意也。


我以为治国和和治兵有相同之处,兵情只讲如何让主将卒三者合同,但是如何做到三军合同,兵情里并没有讲清楚,国情里讲的是君臣民三者合同,我认为治理国家用的君臣民的和同方法可以用在治兵的主将卒的和同。把治国的思维同民之利而从国,用在治兵上,则主将卒三者合一,上下同欲就不难了。


《孙子兵法》82篇合同里最高明的思想在于:君臣都“同民之之利而从国”,这个思想和“食禄者不与民争利”是有相通之处的,只有君臣不与民争利,让利与民,才会得到民的支持拥护,才会“令民与上同意也”。


“和同”思想很伟大,很高明,可以用于管理国家,军队,企业等。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充分发挥“和同”思想,并实际应用起来,建立了新中国。后来又用“和同”方法还了外债。


李嘉诚经商秘诀在于“六分利”,意思是十分的生意,他只赚六分,其他的让给其他的合作者,这样和他合作的人越来越多,成就了他的中国首富。


日本的稻盛和夫在书里也提到“不与员工争利”这个思想也和“同民之之利而从国”一样,也就是说把“和同”思想用于经商管理企业是至高无上的方法。


“和同”思想很高明,很有情怀,我只肤浅的理解了九牛一毛,希望大家多指点。谢谢大家


END



欢迎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兵法探秘,兵家,兵法,兵家大忌,兵家思想,孙子兵法,兵家四圣,兵者诡道“兵法探秘,兵家,兵法,兵家大忌,兵家思想,孙子兵法,兵家四圣,兵者诡道”兵法探秘,兵家,兵法,兵家大忌,兵家思想,孙子兵法,兵家四圣,兵者诡道



兵法探秘,兵家,兵法,兵家大忌,兵家思想,孙子兵法,兵家四圣,兵者诡道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孙子兵法“和同”试析发布于2023-10-24 23:44:4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