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什么是“诡”,什么是“诈”。
诡:
古代典籍引用:
诡,违也。——《西京赋》注引《说文》
容服有仪谓之仪,反仪为诡。——《贾子道术》
诡自然之性。——《淮南子·主术》
古今诡趣。——《淮南子·辩亡论》
由此可见“诡”的核心是“违反”,违反什么呢?违反敌人的本意和预料,即和敌人“拧”着干,这就是MZD说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能够做到:致人而不致于人。“诡”的精髓是“不为敌人调动”。
孙子兵法十三篇曰:“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很多人误以为:“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说的是诡道,,是对“兵者,诡道也”的解释,其实这是错的,何易之友说的是正确的,“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说的其实是“诈”,是一种欺骗的手段。
那么在古代典籍中是怎么解释“诈”的呢?
诈,欺也。——《说文》
诈,伪也。——《尔雅》
匿行曰诈。——《荀子·修身》
有掎挈伺诈。——《荀子·富国》
繁战之君,不足于诈。——《吕氏春秋·义赏》
无功伐而求荣富,诈也。——《吕氏春秋·务本》

由此可见“诈”的精髓在哪里呢?我的理解是“示伪而后欺”。

但是孙子为什么要在“兵者,诡道也”后面紧跟“诈”呢?其实古人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了:《三国志.魏书.满宠传》:“孙子言: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以弱、不能。骄之以利,示之以摄。此为形实不必相应也。
大家注意这几个字“形实不必相应也”,这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有两层含义:
第一、我们只有“示伪而后欺”,即设虚形而欺之,给出敌人错误的信息,诱导敌人做出错误的判断,进而导致错误的行为以后,也就是调动敌人以后(“致人”),我们依托其错误的行为,反其道而行之,也就是“违反”,即出其不意,专门做敌人想不到的事(“致于人”),这才能“诡”,即“诈”是提高“诡”的成功的重要核心因素。所以说孙子是很高明的,他这样写,是有深意的,不愧为兵圣。

第二、我们对于敌人的“虚形”,要能识破,要能知道何为“形”,何为“实”,不为敌人所调动,遵循mZD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策略,这样才能“违”,才能不顺应敌人的“诈”,这就是我说的“诡”。

何易之友网友的观点“以诈立者,则敌不知其所攻;以诡动者,则敌不知其所守。示之以不足,实乃诈之首;示之以有余,实乃诡之首。”,我觉得可能需要商榷,依照我前面说的观点,“敌不知其所攻和所守,”都是因为我方“诈”(原因),即我所说的““示伪而后欺””造成的(结果)。至于我方“示之以不足,示之以有余”这只不过是一种“诈”的手段,核心就是“示伪”。

我心自尘网友说的:“诡道之事,不过误敌成己制胜而已!”
我觉得其实改成“诡诈之事,不过误敌成己制胜而已!”是不是更好呢?

其实银雀山汉墓竹简也可以非常充分的佐证我的观点:
《竹简本》作:「{故}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譊(桡)之。攻其〔无〕备,出其...胜,不可...。」
其他传世本皆作:「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
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竹简此文并无「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三句,因为这三项策略并不能算是「诡道」,所以更早的竹简本是没有这三句的,这才是原貌。
   而大多数的人却都相反的以为不合「诡道」之义的是「实而备之,强而避之」两者。其原因为何?即因其将「诡」释为「诈」之故。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其中的“利、乱、实、强、避”,我看到绝大多数的翻译都说的是敌人的状态,其实我以为是大错特错的,举个例子。乱而取之,按照很多人的错误理解,说的是敌人混乱我们就要趁机攻取,这算是“诡”么。这是常态作战行为,连小学生都知道要趁乱才能作弊逃课,这算不了诡。
   只有把“利、乱、实、强、避”,皆是指我方之状态而言,“利、乱、实、强、避”既指我方之状态(自故为之),而“诱、取、备、避、挠”后者则指我方之策略,此理亦可由,而亦因此理「违反」常道,所以称之为「诡道」。
按照我的理解举个例子说明一下什么是“实而备之”之“诡”:敌人打算攻击我他们认为我薄弱的环节,我应该怎么“诡”呢。我应该先“诈”也是“示伪而后欺”,即孙子说的“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明明是虚弱的地方,表现出充实和强大,一副戒备森严的样子,然后呢,我就 “备”,做出一副大有哪儿也不去,要在这里和你,原地不动,决一死战的样子。这样你就会掂量掂量是否要攻击我,我就利用较少的兵力牵制住了你的主力部队,这就叫做“示形分兵”,造成你的时间延迟和主攻方向的错误兵力集中,但实际上,我真正的目的也就是和你“拧”着干,我真正的主力部队,其实已近不声不响的打击你的薄弱环节去了,等你反应过来,我已经实现了“诡”的核心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了。
   而由此可见「利、乱、实、强、怒」正是分别以五个方面来对「诡道」加以发挥、阐释,所以这五条策略可说是同句式)中见异(取向),异中见同。
   仅以「利、乱、实、强、避」而言,已符孙子好用五之风格;而若再加上上文之「能、用、近、远」四句,则成「四、五」之格局,亦符合孙子之章法。而「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则是二而一,起总结「诡道」之用,也就是说使用前九法而能不被识破者,便可收「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之效,已达“诡”之大成。
   所以我说今日之用兵者而言,则但知何谓「兵者,诡道也。……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之意即可,此所谓得意而忘言也。〈唐李问对.卷中〉李世民有言:「昔汉高帝定天下,歌云:『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盖兵法可以意授,不可语传。朕为破阵乐舞,唯卿以晓其表矣,后世其知我不苟作也。」,此兵法难传之一也。
这才是真正得“诡”啊。“诡”无以“诈”不立,“诈”而后“诡”才可成。
   用兵并非儿戏,孙子十三篇,字字珠玑,多一字不得,少一字不得,句子顺序也不是随意可以颠倒的,通过“诡”“诈”之微妙精深之区别,说明其中利害之道理,其中深意,诸君需细细体会啊。

兵法探秘,兵家,兵法,兵家大忌,兵家思想,孙子兵法,兵家四圣,兵者诡道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田振国副会长论文(二)发布于2023-10-24 23:41: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