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的秩序

——《孙子兵法》的文本统计研究

摘要:

本文使用文本统计的方式,对十三篇本《孙子兵法》中的“条件、资源、实力、优势、操纵、布局、驯服“等重要主题进行了文本统计比较,初步探讨了这些主题的内在联系。提出了“孙子是个极其注重地理条件的兵家大师“;“具体优势”是“胜兵先胜”的前提条件;“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是孙子的核心思想“;“在十三篇《孙子兵法》的篇章目录结构之外,还有一个用于实战的兵法思想体系“等一系列新的观点。


第一节 孙子兵法中的内在矛盾

初读孙子兵法,我们会发现,十三篇《孙子兵法》的篇目分类非常完整,从计篇开始到用间,构成了一个前后呼应的严整体系。似乎是经过精心设计一样。以至于历代都有人认为《孙子兵法》就是指导现实战争的操作手册,现代有人认为《孙子兵法》就是一套竞争的操作系统,战争就是按照《孙子兵法》的篇章结构依次操作就行了。

然而当我们深入各个篇章段落的时候,我们却发现里面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1)篇目和篇章主体内容不符

有些篇章标题和篇章的主要段落的论述内容不一致。比如《作战篇》,名为“作战”,实际论述的都是军需物资供应相关的内容。与“作战”本身关系不大;又比如《兵势篇》,名为“兵势”,实际上大部分内容是论述“奇正”、“动人”的内容;《虚实篇》,名为“虚实”,实际内容主要说的是战场主动权,“致人而不致于人”的内容。

(2)段落和篇章主体内容不符

有些篇章的部分段落和该篇章的标题和其他主体段落的内容不一致。比如《始计篇》,主体段落内容是论述敌我双方各个方面力量比较的,所谓“庙算”的内容,突然后面冒出了“兵者诡道也”一系列与“庙算”毫无关系的内容;又比如《兵势篇》本来主要是论述“兵势”,但是全篇实际论述“势”的内容只有两段,其余部分和这两段也没有直接关系;再比如《行军篇》,大部分内容是和“行军”相关的,但是本篇最后一段则是:“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完全和前面的段落没有任何关系;《地形篇》也是如此,大部分内容和“地形”有关,但是中间夹杂了“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这类属于治兵管理的论述。诸如此类的夹杂段落文字,其他很多篇章也多有存在。

(3)论述前后矛盾

   除了上述两个问题外,孙子兵法中还存在一些字面看起来前后矛盾的内容。

比如《军形篇》:“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然而《虚实篇》:“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故曰:胜可为也。”

前面说“胜可知而不可为”,后面又说“胜可为也”,似乎前后自相矛盾。


第二节、传统学术研究的解释

   对此,历代学者多有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传承缺失论

    第一种观点认为,孙子兵法写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年代久远,由于缺乏良好的书写记载材料,没有标准化的复印设备,加上那时候还没有大规模出版书籍的习惯,因此,极少量的《孙子兵法》著作,只能以手抄方式记录于帛、竹简木牍上面。数量少,传承久远,加上历代兵火不断,几十次改朝换代,几百代生生死死。传承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帛书、竹简、木牍残缺或丢失。比如更为久远的兵书《司马法》,至今只残留传承下来的文本不到原书十分之一。所以,两千多年的时间,原本《孙子兵法》的各个篇章中丢失一些段落内容是完全可能的。但是1972年银雀山挖掘出来汉代各种兵法的竹简木牍,发现其中《孙子兵法》的内容几乎和今天传承下来的基本一样。这至少证明,从汉代至今,两千年的时间,《孙子兵法》传承过程中并没有丢失太多的内容。但是这也不能否定从孙武写作兵法至汉代这段时间,有可能发生过较为严重的兵法内容缺失事件。

(2)全本节选论

   第二种观点认为,先秦到汉代传承的实际上是吴《孙子》八十二篇,而不是今天世熟知的十三篇《孙子兵法》,两者的差别就是汉代建立后经历了两次收集整理兵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对吴《孙子》八十二篇进行了删略。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吴《孙子》八十二篇”,现在的十三篇实际上只是这八十二篇的节略或者精选。这个问题由于上世纪发现了八十二篇《孙武兵法》手抄本而更为引人注目起来,八十二篇本很多内容和银雀山挖出的兵法古籍内容相合、相似或者完全一致。因此不能彻底否认这个手抄本的真实性。现在大多数的研究者都认为,现今流传的十三篇《孙子兵法》在西汉时期经历过多次整理才定型的。

(3)曹操删略论

  第三种观点和第二种观点实际上是一致的,差别就在于人们认为,把八十二篇吴《孙子》删略为十三篇《孙子兵法》的人正是曹操,曹操作为一个兵家大师,本身就是吴《孙子》的热爱者,从久经战火的古籍中发掘抢救出《孙子兵法》本就是造福千秋的事情。

总之,时隔两千多年,今天已经无从得知孙武撰写的《孙子兵法》各篇原文的缺失内容,因而无法单纯根据现存篇目结构来理解《孙子兵法》(实际上今天存世的十三篇篇兵法篇目很可能是孙武之后的人在整理兵书的时候添加上去的)。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尝试通过文本统计分析的方式来探索出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比如:孙子花费了最多文字的论述的主题是什么?孙子关注的重点内容是什么?孙子所论述的内容主要可以归纳为那几类?等等......。


三、文本统计分析的基本原则

要进行文本统计分析,我们有必要先建立三个基本原则:

第一是数量原则。考虑到先秦时代书写材料极度匮乏,大多数著作是写在绢或者木牍、竹简上面(银雀山出土的汉代兵法就是木牍)。所以作者必须提炼简化自己的语句。因此在《孙子兵法》兵法中,各个主题文字的数量和占比反映了孙子对此主题的重视程度。越是重视的主题,就会花费越多的文字去论述。

第二是顺序原则,撇开篇章目录结构不论,越是重要的主题,作者会尽量放在最前面的篇章,在同一个篇章内会放在最前面论述。毕竟古代人阅读能力不强,没有人喜欢读完整篇文章才看到核心思想。

第三是特殊原则,古代书写材料匮乏,具有阅读能力的人稀少,决定了写作者必须把论述主题限制在非常重要或者非同寻常的内容上面,除非是非常重要必须提及的,不然对于读者已经熟知的老生常谈的常识见解,能少写就少写,能不写就不写。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有些古代文献中很多我们今天看起来重要的内容作者着墨不多,甚至缺失了。因为那些内容对当时的人来说可能已经是常识。不值得大费周章浪费笔墨。

建立了这三个原则,我们就能打破现有传承的篇章目录结构,从文本主题的角度来统计研究十三篇《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了。


第四节 《孙子兵法》的文本统计研究

十三篇的《孙子兵法》,主流的《武经七书》版本(不包括注释)共有6091字,以下各节均会统计各个相关主题的字数比例。这里选择的七个兵法方面的主题来源于对中国历代兵法的归纳总结,提取了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和《孙子兵法》进行比较研究。


(一)“天地”占据了《孙子兵法》最大的篇幅。

说起孙子兵法,相信每个读过没读过的人都知道,这本书是千古第一兵书,孙武也因此被尊为兵圣。如果说孙子兵法中最重要的主题是什么,估计大多数中国人会选择“不战而屈人之兵”、“兵者诡道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几条耳熟能详的格言。然而事实却出人意料。“不战而屈人之兵”只是在整个十三篇中的第二部分一句带过,从此之后再无踪迹可循;“兵者诡道也”相关论述内容确实不少,但是从头到尾也没有专门的篇章去论述;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孙武花费了大量篇幅笔墨论述的竟然是“天、地(自然条件)”的相关主题。“天、地”,说的是战争中敌我双方所掌握或者可以利用的客观自然条件(我们简称为“条件”),《孙子兵法》一开篇,《始计篇》)就提到“故经之以五而校之计而索其情”,其中的“二曰天、三曰地”就是属于条件的范畴,又定义道“天者,阴阳、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又说“天地天地孰得?”、“吾以此知胜负矣”。五事占其二。七计占其一,由此可见自然条件对战争的胜负的重要性。后面对地形地利的研究,除了用《九地》《九变》两篇专门论述“地”的相关内容之外,其他几乎每一篇都有跟地形,地利,地理条件,天气相关的内容。整个6091字的兵书,光这些内容就占了五分之一,没有任何其他主题或篇章可以和“天、地(自然)地理条件”相提并论。

因此,可以说,整个《孙子兵法》没有比自然条件更令孙子所重视的了。

以下是相关引文:

《始计篇》:

“二曰天、三曰地”。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天地天地孰得?”。

“吾以此知胜负矣”。

《作战篇》:

“国之贫于师者:〔远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军争篇》:

“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导者,不能得地利。”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

《九变篇》:

“圮地无舍,衢地(交合)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行军篇》:“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降〕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凡地有)绝〔天〕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

“军(行)〔旁〕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

《火攻篇》

“行火必有因,(烟火)〔因〕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

“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

以上各篇相关论述551字

《地形篇》:相关论述290字

《九地篇》:相关论述374字

所以,有关“条件”主题的文本合计:1215字,占《孙子兵法》6091字的19.94%,将近五分之一的篇幅。在十三篇文本中是占比最多的主题(两篇专题以及其他)。

从各篇章关于天时地利相关的论述也可以看出,孙武是个极其注重自然条件的兵家大师。从现代视角看,自然条件是敌我双方交战的客观背景因素,是双方可以利用但是一般很难改变的客观存在,但是历史上也有少数利用改变自然条件战胜对手的战例,韩信水淹龙且,孙权火烧连营。现代历史上朝鲜战争中志愿军充分利用夜色攻击美军都是非常成功的战例。除开寒暑昼夜晨昏,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战场所处的地缘位置,处于山地,处于沙漠,处于平原,处于孤岛,同样的军队可能打出完全不一样的战争结果来。另一方面战场离开大后方的距离和是否存在广阔的接壤区域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原因之一,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朝鲜战争的最终结局在开战之前就已经由地理条件决定了!

“天、地”等“条件”相关主题的统计分析,让我们得出一个和传统刻板印象不一样的结论:孙子不但是兵法智谋方面的千古大师,而且是极其务实,极其重视和善于利用自然地理条件的大师!或者说在《孙子兵法》中,地理条件的认识和应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首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二)“资源”占据了孙子兵法非常重要的地位。

《孙子兵法》中对于军队资源(草军械和兵员)的需求也是非常重视的,孙子兵法第二篇,《作战篇》开篇就进入军需、物资(这里我们简称为“资源”)供应的探讨环节,由此可见“资源”是孙子极其重视的主题。

关于资源的文本如下:

《始计篇》: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作战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不三载;取用于国,因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芑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谋攻篇》:

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

《军争篇》:

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

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

《地形篇》:

通形者,先居高阳,利道,以战则利。

《九地篇》:

掠于饶野,三军足食;

《用间篇》:

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此部分460字,占《孙子兵法》6091字的7.55%。近十三分之一的篇幅。

关于“资源”的主题内容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首先是国家或者军队占据的潜在物质资源(古代主要是草军械)和人力资源(兵员),潜在的物资兵员是建立足够大规模军队的关键。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物资丰富的国家是建立强大军队的潜在基础。

其次是这些潜在资源转为军事物资的转化能力,这方面孙武精确计算了一定规模的军队需要多大规模的国民家庭才能负担。

第三是军事物资和兵员抵达军队所在地或者战场战区的能力、或者说通畅程度。

第四是在敌区获得军事补给或者战争物资和人员的办法。

“资源”这个主题的论述,文字占比并不是很多,因为这是古往今来历代将帅心知肚明的基本常识,就连普通中国老百姓也懂得“俗话说“兵马未动,草先行”的道理。所以这部分孙武强调它的重要性,也花费了足够笔墨去论述,这是属于兵家必备的基本素质。


(三)孙子对军队领导管理的论述。

军队的战斗,归根到底是实力的较量,实力就是军队的战斗力。军队的实力构建提升,军队战斗力的保持,正是将帅治理军队的主要工作目标。

十三篇的孙子兵法中没有专门的篇章论述实力、战斗力(这里统一称为“实力”)的专门篇章,但是相关论述却遍布各个篇章,甚至有的达到一半的篇章幅度幅。由此可见孙子对于构成军队实力的关键性因素是洞若观火,非常重视的,以下的各篇中关于此相关主题的文本。

《始计篇》: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作战篇》:

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

《谋攻篇》:

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军形篇》: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势篇》: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军争篇》: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民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地形篇》: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弛,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九地篇》:

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者,诸、刿之勇也。

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

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本部分引文合计722字,占《孙子兵法》全文6091字的11.85%。占八分之一左右的篇幅。
军队的“实力”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首先是军队的人员数量,众胜寡,多胜少,这是理所当然的。拥有较多的兵员是军队实力的基础条件之一。
其次是军队的装备水平,武器的先进程度。精兵强将,兵锐马壮,是军队力量的静态体现。
第三是军队的战技训练水平,技能娴熟,分合准确,操作敏捷。这些是战斗力的动态表现。
第四是军队的领导和日常管理水平,决定了战士是否用命,能否上下一心。关于实力,
第五,以上四个方面组合起来,就是军队在战斗过程中体现的行动效率或者效果:“准、快、狠”。

(四)《军形篇》、《兵势篇》究竟想表达什么?
孙子兵法中有很多地方提到了“势”,甚至有一篇内容专门论述“势”,然而至今人们对于“势”的核心思想依然混淆不清楚。从孙子兵法的文字内容看,“势”有两种不同的意思,一种是敌我力量对比的差距,这个差距越大,这个势能就越大。另一个是战争的节奏,激流漂石,快速的冲击可以产生锐不可当的特殊优势。作为战场交战双方,快速的冲击始终不可能是长久的,尤其对于双方僵持的持久战消耗战来说,快速进攻出击,很可能是自杀之举。因此从兵家角度来说,“势”,更多是指的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的差距,这个差距越大,势能就越大,就越能达到“以隘称株”的效果。因此,本文中的“优势”,主要是指这种双方力量对比的差额,我方拥有优势就是我方力量比对方力量更为强大有余。
孙子兵法中关于“势”的描述大多数集中在《形篇》、《势篇》,其他篇章也有很多论述。孙子用生动形象的文字,论述了创造“势”的重要性!文本如下:
《始计篇》: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谋攻篇》: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军形篇》: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竹简为:守则有余,攻则不足)。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兵势篇》:
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虚实篇》: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
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九变篇》: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以上引文合计841字:占《孙子兵法》6091字的13.8%。大约七分之一的篇幅。可见孙子对这个主题的重视程度。

对以上关于“势”的论述进行归纳:

《始计篇》:势者,因利而制权也”,这是“势”的定义;

《谋攻篇》:“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这是对“势”的形态描述,数量优势是“势”一种。

《军形篇》:“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

《兵势篇》:“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这两句话再清楚不过的描述了,构造创造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巨大差异的重要性。

《兵势篇》:“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由此可见,构造和创造力量对比优势的重要性。作为军队领导人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创造这种“我强敌弱”的力量对比优势。只要具备这种优势,战争战斗的结局就是可以预计的。从而达到“胜可知”的境地。

关于这种“(优)势”,历代兵家多有论述,孙子兵法一开始的庙算,多算胜少算,主要就是从宏观整体层面评估双方总体力量对比。

单纯就创造“优势”来说不是什么新东西,但是,我这里要提出一个历代兵家知晓但是从来没有说出口的定义:“具体优势”,所谓“具体优势”就是:“敌我双方在“特定时空交战点”的“综合”力量对比”。这两个定语非常重要!特定时空点,主要是指某个具体时间具体地点,而不是双方总体在各自全部范围全部时间。所以,特点时空点上,交战双方能够投入的力量,可以利用的自然地理条件和能够获得的物资兵员都是有限的。所以,才能形成毛泽东所说的总体劣势,局部优势的效果。因此“具体优势”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局部优势”。其次,“综合力量”,而不是单单指“我众敌寡”的数量优势,解放战争中我党军队多次强调“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就是创造一种“我众敌寡”的数量优势,但是,具体优势不单单指数量优势,而是指特定数量人员和自然条件,装备物资,训练水平等各方面结合达到的一种多层次多因素的组合。兵员优势只是具体优势的一个方面。理解了“具体优势”的存在和具体优势的构造,我们才能明白历代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历史客观必然性。才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以自己的智慧而不仅仅是物质力量去寻求战争的胜利。

从具体优势开始,人类才从战争的必然性王国走入战争的自由王国!从“胜可知而不可为”走入“胜可为也”。


(五)如何操纵敌人?

如果说具体优势是建立各个可能的“特定时空”交战点的“综合力量优势”的话,那么操纵则为了寻求更大的利益,不单单是一次或几次战斗的胜利。操纵,操纵意思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影响别人,以促使别人按照我方的期望去行动。世界上最著名的两次操纵敌方的战争就是孙武的后代孙膑导演的!两次围魏救赵,两次设伏袭击,最终将庞涓斩于马下。    

操纵是兵法中最令人感兴趣的主题,孙子兵法中花了大量笔墨生动的描述了操纵敌人的基本原理,“威而迫之,利而诱之”,比起构造“具体优势”,操纵是更上一个层次的概念。《孙子兵法》中没有以“操纵”为名称的篇目,但是有大量相关内容的论述,尤其是《虚实》篇,几乎完全都是再描述“操纵”

具体文本如下

《始计篇》: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兵势篇》: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虚实篇》: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九变篇》:

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

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

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

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粟马肉食,军无悬缻,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

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

以上引文合计1170字:占《孙子兵法》6091字的19.20%,是《孙子兵法》中仅次于“自然地理条件”的主题。

从以上孙子的描述可以看出,操纵分为几个层面内容:

一个是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以特定的行动或者形态建立敌方对我方认识的思维定式,而暗中隐藏着我方真实的想法或者兵力部署。这是传统所谓的“奇正”的意思。这后面是阴阳家“相克相生”的观点。

另一方面,是通过我方的特殊行动,主动引诱、误导,逼迫对方采取某种我方预计的行为。“利而诱之”、“害而迫之”。

第三个方面是识别敌方的误导、欺骗。,避免误判和上当受骗。

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历代研究者所谓的“兵以诈立”才站得住脚。欺诈本身的并不能影响战争的结局,欺诈是通过影响敌方采取或者不采取某种特定行为来实现的。一方面欺诈可以阻止敌方采取行动,比如诸葛亮的空城计。另一方面,欺诈可以让敌方钻入我方预先设置的陷进,比如孙膑伏击庞涓时候的减灶。但是,不管是空城计还是减灶,如果我方不具备“特定时空点的综合力量对比优势”,也就是不具备“具体优势”,那么也是非常危险的。假如“司马懿不上当直接攻城、假如庞涓一直带大部队一起行军”,那么诸葛亮和孙膑都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由此可见,欺诈操纵主要还是作为配合“具体优势”的手段来起作用的,决定战争最终成败的,还是在于我们能否在“特定时空点”上构造创造出“相对综合力量对比优势”。


(六)兵法中没有记载的的孙子实践。

如果说操纵是通过特殊手段影响对手,让其按照我方设定路线和时间地点行动的话,那么布局就是把操纵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的过程。布局就是战胜敌人的步骤和空间规划,和我们在西方学来的“战略”定义不同,布局的中心是安排敌人如何一步步走向失败,而不是我方一步步实现各个阶段目标。决定战争最终结局的绝不是我方想如何,而是敌方会如何,敌方一步步按照我方规划一步步的走向我方拥有“具体优势”的预设战场,我们才能才能做到“可知而又可为”。

关于布局,孙子兵法中并没有专门篇章论述,然而我们从兵法的一些论述中可以推断出这个层次的考虑,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孙武和伍子胥伐吴的实践中可以清晰看出他是具备宏观设计布局思考的。

比如《谋攻篇》: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而《虚实篇》又提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

这句话点出了“布局”的重要性!先处战地并不单纯是指时间上先到先占领阵地,而是指我们具有预先设定选择战场的主动性。我方能够先于敌人到达战场,那是因为我方早就设定选择了这个位置,这个时间,而且通过各种手段排除了敌方抢先占领到达意识到这个战场的思考。这是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操纵手段才能实现的。比如孙膑两次伏击庞涓,不是因为孙膑比庞涓抢先一步占领了伏击阵地,而是通过操纵手段把庞涓引入到预设阵地。围魏救赵,攻其必救,就是操纵庞涓行为的手段。而设计整个方案的过程就是布局。因此,布局有两个层面意思。一个是设定陷阱,引诱逼迫敌方进入我方预设阵地。另一个是资源和兵力在时间和空间中灵活机动的分配。

以下是相关引文:

《谋攻篇》: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识众寡之用者胜。

《虚实篇》: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

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军争篇》: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

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

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以上文本共688字,占《孙子兵法》6091字的11.29%,将近九分之一的篇幅。可见这部分内容是孙子也非常重视的。

虽然孙子兵法中没有“布局”的内容,但是相关论述却非常多。由此可见“布局”是孙武极其重视的主题。布局和优势、操纵既相关又有区别。

布局和优势的差异如下:

布局往往只多个部队在不同的战场上同时或次第与敌方对峙。因此,布局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合理的在空间和时间中分配资源兵力。以及各个部队攻守进退的相互配合协调。而优势的层面主要指“特定交战点的综合力量对比”。以此优势是一个个战场的优势,布局是多个战场的布局。相当于每个战场阵地都是布局下的一颗棋子。布局总是宏观布局,具体优势总是中观微观的优势。布局是具体优势的上位概念。

布局和操纵的区别如下:

操纵总是对特定对象的操纵,是实现宏观或者微观目标的一种手段。从微观说,一次战斗阵地的较量就可能存在操纵。但是布局主要是指宏观的多战场层面的布局。通过在多个战场之间灵活机动的配置兵力资源,结合具体自然地理条件,以各个部队的攻守进退为手段,最终塑造构造创造一个敌方整体陷入困境

的局面。


(七)怎么理解“不战而屈人之兵”?

驯服主要是针对对方的战争或者斗争意志而言的,三十六计,攻心为上,削弱对方耐心,打垮对方斗志,瓦解对方意志是一切战争的首要目标之一,一个宁死不屈的军队是令人可怕的存在。即使我方具有绝对优势,也不愿意与视死如归的对手拼死一搏。因此,当对手一步步走向我方设定的陷阱,越陷越深的时候,瓦解对方抵抗意志的工作尤为重要。围三阙一,避免困兽之斗乃是全军全胜的关键。不战而屈人之兵,并不是不动用军队让对方区服,而是在强大力量压迫,高明布局之下对手走投无路的唯一选择。没有具体优势,没有操纵能力,没有可以让敌方越陷越深的布局,敌方绝不会轻易言降的。在对方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通过攻心战术,瓦解敌方拖延抵抗意志,缴械投降,这才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真正意思。

关于驯服相关的文本如下:

《始计篇》: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作战篇》:

故杀敌者,怒也。

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谋攻篇》: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军争篇》: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九地篇》: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以上文本合计350字,占《孙子兵法》一书6091字数的5.74%,占总篇幅的十七分之一。

《孙子兵法》中,关于攻心、驯服的内容并不多,由此可见,孙子并不以此为重点。

这一节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理解“不战而屈人之兵”

(1)为什么需要“不战而屈人之兵”?

如何才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认知战原理

历代以来,人们因为爱好和平的缘故,有意无意的拔高了孙子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句话的意思,以为孙子是个爱好和平的人。以至于两千多年来,人们津津乐道我们是个爱好和平的族群,能够不战就不战,甚至为了不战而委曲求全、忍辱负重都在所不惜!然而我们忘记了,“不战”只是手段,目标是“屈人之兵”,“不战而屈人之兵”只是“屈人之兵”的手段之一,既不是最高目标,也不是必须目标。所以纵观整个孙子兵法,除了《谋攻篇》,其他篇章再也没有提及!

事实上我们综合对比以上孙子兵法的文本就可以看出,孙子推崇“不战而屈人之兵”,完全是基于利害的考虑。而不是什么仁义道德的热爱和平的幻想。

首先是任何战争都意味着双方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消耗,直到一方承受不了消耗才会考虑求和。消耗就意味着物资损失和人员损耗,那么如何以最小的消耗,甚至没有消耗的方式来达到战争目标,就是兵家最为理想的选择了。所以孙子说“兵不顿而利可全”。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所以说:“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实战没有办法了,必须要“伐兵”,那么“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为了尽可能的降低我方的战争成本,减少我方物资和人员的损毁。至于攻城,那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因为攻城是成本最高,耗费最大,成果却不可预期的。以上是从伐兵的害处的考虑的。正如孙子在文本中多次提到的: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由此可见,孙子对“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推荐是建立在尽可能降低我方达到战争目标的付出总成本的前提下的。

另一方面,“不战而屈人之兵”还有收益的一面,在《作战篇》有这么一句话“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这句话实际上是说,如果能够让对方投降屈服,我方不但可以基本上不用付出战争代价就能实现战争目标,而且还可能通过吸收对方的俘虏或者投降的部队,进一步壮大我方的力量。

从利害两个方面考虑如果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对减少战争成本,壮大我方力量都是有极大好处的。

(2)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可行性怎么样?

我们不要对不战而屈人之兵报以太高的期望,古今中外历史上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例子,寥寥可数。很多短期好像实现了一定的战争目标,但是长期看却留下了长久隐患,因此,首先我们要明白“不战而屈人之兵”和“不战而胜”的区别。

尼克松在任的时候写了一本书《1999不战而胜》,后来因为苏联解体名噪一时。不战而胜的意思是“没有经过战斗过程而实现了战争目标”,但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实际上意思更为丰富,不但要实现战争目标,而且还与让对方从心理上屈服。说白了就是放弃抵抗、对抗的战争意志。不战而胜在历史上经常存在,不战而屈人之兵却是寥若晨星。

不战而胜实现了战争目标,对方也许割让土地,也许赔付款项,也许接受一些委曲求全的不公平条约,但是只要对方的军队和民众心理上还没有屈服,那么这很可能只是暂时的休战。历史上前有越王勾践“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后面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迫于战争惨败,不得不接受《凡尔赛条约》的苛刻要求,割让德国领土,赔付巨额款项,但是,德国人的战争意志依然存在,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协约国虽然打败了同盟国,但是德国并没有就此屈服,协约国是战胜了,但是并没有能够“屈德国人之兵”。

对比之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经过八十多年的发展,虽然已经是世界第一流的工业强国,欧洲经济的发动机,但是在军事层面,毫无当年纳粹帝国的战争意志,无论民间还是军队,再无普鲁士军团的战争意志。二战后的美国已经完全“屈德国之兵”。

因此,“不战而胜”只是短期的暂时的达到眼前可见的战争目标,对长远的利害关系而言,甚至可能是危害(凯恩斯就说过《凡尔赛条约》注定导致新的战争)。能够彻底解决问题的必然是“屈人之兵”,但是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同样是战胜国,苏联和中国因为没能直接占领日本本土,实现长期驻军,结果就是日本虽然也败于中、俄之手,但是至今依然敌视中俄,虽然中国俄罗斯战胜了日本,但是没能屈服“日本”。

由此可见,仅仅是战胜对手是不能彻底解决问题的,而不经过战争就达到战争目标就更不可能达到“屈人之兵”的效果,美国不仅仅和苏联通过战争彻底摧毁了德国的战争机器,而且长达几十年的军事占领,至今驻军德国,美国更控制了德国的各种媒体政党,花费大量的资金人力,经过几十年的洗脑宣传培养代理人,这才实现了“德意志民族和军队的屈服”。
在日本,通过东京检搜厅随时监控日本各个党派政客,军事上阉割日本先进科学技术,导致当年可以制造零式战斗机的日本,至今没法造出自己的重型战斗机。再加上遍布日本各地的美国军事基地,这才把日本的大众和军队去势,成为美国在东亚的打手狗腿子。
德国、日本这两个国家被美国成功“驯服”的前提都是大规模的本土政治经济军事体系的摧毁,是美国在德国日本千疮百孔的战争废墟上重建了这两个国家,通过这个重建过程,美国才能另起炉灶,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的挑选合适代理人,军事政治双重控制,科学技术多重设防,才能最终把两个被占领的国家牢牢掌握在手里,最终从民族精神和军事实力两个层面去势!使之屈服。
靠战争之力量全面摧毁敌方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情况下,迫使对方屈服尚且需要花费如此巨大的代价,那么不经历战争就想让对方屈服更是难上加难。军人以战争为本职,不经历战火洗礼就举手投降那是军人的耻辱。因此不战而败,不战而屈服,对军队来说几乎是极其难以接受的事情,一不小心就会引起哗变。因为即使官方政府接受不战而败的事实,作为军队来说,也会跃跃欲试准备在战场上夺回失去的东西。
(3)如何才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呢?
直到掌握了全球信息霸权和舆论媒体霸权的美国出现,这种不战而胜、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想法才具备了一些现实可行的可能性,这就是最近一些年屡屡被媒体提及的“认知战”,“混合战”。由于美国掌握了全球媒体信息霸权优势,因此美国就可以从信息和舆论实现层面多层次全方位影响敌对国家的民众和军队以及各级指挥员。考虑到目前还没有正式出版的中文相关著作,这里引用新华网的介绍:
“认知战”被定义为:
“旨在通过虚实结合、软硬兼施的多重战法,打击战略对手的战争意志和作战决心,以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认知战”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美国战略家约翰·博伊德在克劳塞维茨思想的基础上,将人类所有冲突总结归纳为消耗战、机动战和精神战三种类型,并由此提出了著名的“OODA”(观察-判断-决策-行动)理论。三类冲突的“重心”各不相同:
“消耗战”的“重心”,是战场上的敌军部队,战争胜负的关键是如何依靠压倒性的数量优势,有效歼灭敌军主力,实现“大战而胜”;
“机动战”的“重心”,是敌方战争体系或作战体系的关键薄弱环节,如指挥中枢、信息系统、后勤节点等,战局走向的关键是如何依托决定性的质量优势和战场制权优势,通过精打要害的方式,使对手整个体系陷入瘫痪,实现“小战而胜”;
“认知战”的“重心”,是以人脑为主要作战空间,以打击、削弱和瓦解敌国个体或群体的战争意志为目标,以焦虑、猜疑、恐惧等心理弱点为突破口,重点依托情报战、心理战、舆论战、网络战等软杀伤手段,在敌内部制造不安全、不确定、不信任的政治氛围,加大其内斗内耗和决策疑虑,最终导致战争体系自行瓦解,实现“不战而胜”。
博伊德强调的“精神战”的基本内涵主要指通过直接或间接、暴力或非暴力手段制造、利用和放大敌方个体或群体的焦虑、猜疑、恐惧心理,在其内部营造不安全、不确定、不信任的政治氛围,从而有效削弱、破坏、瓦解对手战争意志,致使其全面崩溃。
这套战法在美对苏竞争战略当中得到了充分运用,也成为美重点针对大国竞争对手而定制设计的一种介于平战之间“灰色地带”的对抗方式。
  “9·11”事件后,特别是阿富汗战争以来,在信息技术的持续作用下,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智能手段的蓬勃兴起和广泛应用,催生出了“平战模糊、兵民一体、内外联动、全域融合”的“混合战争”,也使得“认知战”作为“混合战争”的主要样式,逐步走上了历史前台。
美军近年来推出的“多域作战”“联合全域作战”“分布式杀伤”等一系列新概念都带有“认知战”的浓厚色彩,均以认知域为攻防重点,力求通过有效控制信息的流质、流量、流向和流速,实现物理域、信息域和认知域的无缝融合与一体联动,以夺取“OODA”的领先优势,给敌方制造“看不清、判不明、定不下、动不了”的多重认知-行动困境,最终使其陷入混乱、瘫痪、瓦解的崩溃境地。
——新华网.《透析美军认知战的"拳脚套路":战略诱导、政治颠覆、劝阻拒止》

约翰·博伊德的三种战争类型的分类,恰恰和前面文本统计分析的各个主题相互对应,“条件、资源、实力”构成“消耗战”内容,“优势、操纵、布局”构成“机动战”的内容,“驯服”就是“精神战”、“认知战”的核心内容。由此可见,孙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触及了20世纪美国战略家才能想明白的问题。但是,这种不借助实际交战就想彻底瓦解敌人的手段,最终实际效果怎么样,还需要更多的历史实践的考验。

对“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误解,不战之误,不战之危,不战之例(南宋,满清)严重误导了两千多年来的中国。自两宋开始,“不战”越来越成为“求和”的代名词,在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名义下,割让土地,卖国求荣,输血进贡的事屡见不鲜。人们似乎忘记了,屈人之兵才是目的,不战只是手段之一,并不具备天然高大上的道德优势。本末倒置必然贻害无穷。尤其是面对异族侵凌的情况下,寻求不战只能让异族越发蔑视我们。二最终只能是以肉饲虎,肉尽身亡的下场。

因此,即使是孙子,也不得不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也就是说这只是个理想目标,并不是什么至高无上的目标。而且孙子此言是针对同是华夏族群的列国内战而言的,不适用异族之间的毁灭侵略战争。所以《孙子兵法》全篇,从来也不可能把“不战而屈人之兵”当做兵法斗争的最高目标。


(八)文本统计结果的分析:

《条件》主题统计结果:这部分1215字,占《孙子兵法》6091字的19.94%,接近五分之一。

《资源》主题统计结果:这部分460字,占《孙子兵法》6091字的7.55%。接近十三分之一

《实力》主题统计结果:这部分722字,占《孙子兵法》6091字的11.85%。接近八分之一。

《优势》主题统计结果:这部分841字:占《孙子兵法》6091字的13.81%。接近七分之一。

《操纵》主题统计结果:这部分1170字:占《孙子兵法》6091字的19.20%,接近五分之一。

《布局》主题统计结果:这部分688字,占《孙子兵法》6091字的11.29%,将近九分之一。

《驯服》主题统计结果:这部分350字,占《孙子兵法》6091字的5.74%,接近十四分之一。

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十三篇的《孙子兵法》中最重要的主题是“条件”,占据了整个一本书五分之一的篇幅。其次是“操纵”也占据了近五分之一的篇幅。再次是“优势”,占据七分之一篇幅。之后是“实力”和“布局”分别占据了八分之一和九分之一的篇幅。最后是“资源”和“驯服”分别占据了十三分之一和十四分之一的篇幅。

考虑到孙武写作《孙子兵法》的时候还在爆发吴楚战争之前,因此还没有能够把他的战争实践写入兵法,因此对于布局部分的占比九分之一,比例并不是很高的情况是可以解释的。

而“资源”主题是古往今来一切将帅都极其重视的常识。因此并没有多少新的东西可以论述。常识加上少有新意,所以这方面占比较低是可以预计的。

关于“操纵”敌人行为的内容,古往今来一直以“兵以诈立”而被世人认可,因此并不出人意料。

但是,无论如何我们无法解释被历代统治者和将帅津津乐道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之类的“驯服”主题论述占比却是倒数第一,仅仅只有十四分之一,还不到“资源”主题的事实,冰冷的统计数字直接戳穿了两千多年来人们对于孙武“以和为贵”,“不得已而战”的幻想。一句话,在《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根本不是孙武的重要核心思想!孙武最为重视的主题就是如何利用(自然)地理“条件”和如何“操纵”敌人!


第五节《孙子兵法》中的隐藏结构

学术研究的目的是弄清楚文本中作者想表达的真实意思。但是兵法的领域比较特殊,兵法是一个具备极强实践特征的知识领域,因此,比起严格仔细揣摩作者的文本意思,从整体结构上把握理解兵法的体系更为重要。以《孙子兵法》为例,两千多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历史人物都曾经皓首穷经的研究过,但是通过研究《孙子兵法》的文本成为名将名帅的寥寥可数(曹操是少数具备实战经验又熟读兵书的将领)。这是因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书本的作用和实战的作用的不一样的,书本的目标是传授知识,目的是让读者了解特定领域知识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各种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对读者的价值是求知。但是兵法对将帅的作用是实践导向的,指导将帅的实际操作过程,因此并不需要一个体系严密的知识体系,

其次文字传递知识和文字的缺陷性,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任何一本书,尤其是惜墨如金的古书,是不可能把战争这个宏大广阔领域的知识都写出来,传授给后人的。因此,不论孙子的兵法多么高超卓越,也是不可能通过6千多字的文本教会后人怎么去打战的。

第三、战争实践的思考和文本求知是思考是完全不一样的,战场上的将帅,考虑的只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战争的目标是什么?第二个是如何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是什么?其他都是参考材料。因此,将帅是绝不可能按照兵书固定的套路结构去打战的,“一上战场,兵法全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和《孙子兵法》中篇目结构布局不同,实战中的孙子肯定有一个以实际效果为导向的战争思维体系。通过前面的文本分析,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个隐藏在孙子兵法中的战争逻辑结构。

    从“条件-资源-实力-优势-操纵-布局-驯服”的过程来看,战争是具有客观内在结构的。任何战争都是基于敌我双方在特定自然条件下进行的。然后双方尽可能多的筹集汇聚战争相关的资源,并以这些资源为基础发展壮大提升各自的军事实力。因此,《孙子兵法》第一篇的《始计篇》就是在这个层面上评估敌我双方的总体力量对比的,从“条件、资源、实力”三个可以进行量化的层面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战争胜负的概率估算。

    但是,战争不是解数学题,不是只要计算出双方物质力量就能够得出战争结局的,战争的精彩之处还在于人类智慧的发挥,“构造具体优势,操纵敌方行为反应,布局设陷把敌方引入走投无路的境地”这些才是双方将帅指挥官头脑和智慧的比拼。在这个层面可以创造出无穷无尽的人间奇迹。

    最后,从战争爆发之前直到战争结束很久,敌对双方的较量就没有消失过,贯穿全程的就是双方人民和军队的斗争意志的较量,谁能够坚持不懈,谁能够绝不放弃,谁能够破釜沉舟,谁能够不死不休,谁就能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

   因此,我们也就发现了隐藏在《孙子兵法》中的这个具有客观必然性的战争逻辑体系,它们是个多层次动态联系的结构,下面我会逐条论述:

(1)整体与局部

    和我们常见的“战略、战役、战术、战斗”的多层次划分不同,这个结构在各个层次上都是适用的,不管是“战略、战役、战术还是战斗”都存在“条件、资源、实力、优势、操纵、布局、驯服”的考虑过程。因此,整体和局部上,这个七个方面均可以起到作用。

(2)相克与相生

各个方面(或者说维度)相互之间具有相克相生的关系:

条件作为具有自然客观性的因素,“生成(决定)”了战争“资源”的数量和种类(不同条件的战争需要不同数量不同种类的资源),而“资源”组合的灵活性又“相克(超出)”条件对战争结局的限制性。 

资源(物资和兵员),作为物质的力量“资源”决定(相生)了军队实力的组成形态和规模,而军队的实力却又“相克(超出)”了“资源”的局限性,可以做到“资源”较少的军队击败(相克)“资源”较多的军队,从而否定了资源决定论。

实力决定了一般战争中多是“实力”强的军队击败“实力”较弱的军队,所谓“以强击弱”,以“众击寡”是也。这种实力对比的差异,构成(生成)了“优势”的基本定义,但是,“具体优势”又通过对“特定时空点”的“综合力量(不仅仅是军队实力)”的巧妙运用,可以做到总体“实力”较弱的军队击败(相克)总体“实力”较强的军队。

(具体)优势决定了战争的必胜前景,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具有“具体优势”的战场都会发生战争,因为我方具有优势的战场同样就是敌方具有劣势的战场,“合于利则动,不合于利则止”,敌方将帅也不是傻瓜,才不会轻易撞上我强敌弱的锋芒。因此,光是具备或者构造出“具体优势”还不够的,还需要把敌方引入到这个“我强敌弱”的预设战场。所以“操纵”本质上是服务于“具体优势”,基于“具体优势”而产生设计(相生)的,但是却超出(相克)了“具体优势”的限制,反过来决定选择了“具体优势”的构造。

针对一系列的可以“操纵”的对象,需要在有限的时空中分配各个事件的发生,以达到最高效率实现战争目标。因此,是存在多个“操纵”的基础上诞生(相生)了对“布局”的需要,但是“布局”一旦出现,就反过来筛选,规划安排(相克)了可以实现的“操纵”事件。

最后,当我方“布局”达到极其高明的地步,敌方深陷我方设置的“困境”,走投无路,途穷日暮的时候,战斗和抗争的意志就会走向崩溃。因此,良好的“布局”本身是可以导致(相生)敌方的斗争意志崩溃的。而巧妙设施的“精神战”、“心理战”、“认知战”、“混合战”能够反过来减少(相克)基于巧妙布局的战争的成本和代价。

(3)层层与递进

综上所述,从“条件”到“资源”,从“资源”到“实力”,从“实力”到“优势”,从“优势”到“操纵”,从“操纵”到“布局”,从“布局”到“驯服”是一个层层递进的关系,后面的高级概念可以用较小的代价实现前面低级概念具有相对力量优势的结果。高级概念具有对极低概念降为打击的效果。能够以较小代价实现低级概念巨大代价才能实现的战果。

(4)独立与统一

  战争具有千变万化的特性,实际上没有两场完全相同的战争。因此,各个战例在以上七个方面或者维度具体不同的特征,因此,可以从这七个方面详细解剖一场战争的各个层面。所以,七个层面在具体的战争中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可能只是一两个方面,也可能七个维度都会涉及。从而具有既能单独决定战争结果,也能统一起来联合决定战争结果的特点。

(5)多维与动态

    这个基于实战的逻辑体系还有另外两个特点,一方面层层递进构成了一个不断超越否定前一个维度的特征,另一方面这七个维度的内容时刻处于战场中动态变化的过程中,也就是说,对于这七个维度双方力量对比的关注和评估是个贯穿整个战争的动态过程。另一方面也需要从多维度综合效果看这个组合对战争结果的最终影响。

(6)彼消与此涨

   战争总是敌我双方各种力量的多层次综合博弈过程,因此,需要有彼此互换,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一方的所得总是另一方的丧失,因此在整个斗争过程中,就是一个通过以上七个方面评估不断在各个维度上削弱对方,壮大自己,此消彼长的过程,一方“胜敌而益强”必然另一方“败于敌而益弱”的过程。

(7)物质与精神

  “条件”、“资源”、“实力”、“优势”构成了战争的物质层面,这个层面的斗争就是基于“我强敌弱”的相对力量对比。“以强击弱”、“以众击寡”、“以多击少”的机械性力量碾压。也就是美国战略家约翰·博伊德所说的“消耗战”,而“优势”、“操纵”、“布局”则构成了战争的行为层面,这个层面的斗争则是基于计谋,布局,资源分布,分合变化,协调配合的打乱节奏的过程,刚好对应约翰·博伊德所说的“机动战”(操纵、布局要比“机动”更为深刻)。“布局”、“驯服”则构成战争的精神层面,这个层面的斗争则是基于人脑的精神认知过程,通过影响诱导软硬兼施多层次多领域的心理进攻来瓦解对方抵抗意志的过程。“物质-行为-精神”显示了战争发展的历史趋势,战争从机械化的物资力量的碰撞逐渐演变为布局操纵行为的技巧,最终演变为“头脑争夺”的认知战!越来越显示出战争的精神主导特征。

(8)必然与自由

传统上认为兵法是个极其玄奥的领域,尤其是历代都有“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让人觉得那些运筹帷幄的将帅都是凤毛麟角的天纵之才。然而通过对前面七个方面的论述我们就可以明白,“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并不是普通将帅不可能做到的奇迹。只要掌握了以上七个维度的运用,就有可能在给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光辉。必然之所以是必然,是因为人类没有认识掌握事情起作用的原理,一旦智慧之光穿透战争的迷雾,人类也将从此进入创造历史的自由王国!


第六节 结语

    通过对《武经七书》版本的十三篇《孙子兵法》的文本统计分析,我们得出两个历史上没有被重视的结论:

结论(1):自然地理条件是孙子最为重视的兵法主题!借助地利条件战胜敌人是每个兵家必须详细精确掌握的必要技能;

结论(2):“不战而屈人之兵”根本不是《孙子兵法》的重要主题!更不是什么核心思想!后世诸多关于“不战”的幻想就此可以烟消云散了!

对于失传已久的古籍,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统计相关主题文字的比例,也是一种可以尝试的研究方式。在古代文献相对完整的情况下,文献中各种主题的占比反映了作者当时的重视程度和社会关注倾向。比起作者的目录纲要,可能会更好的反映作者的中心思想。

结论(3):《孙子兵法》的统计分析证明,在兵书的篇章目录结构之外,确实存在着一个非常实用完善的可以用于实践的逻辑思考体系,未来的兵法研究中可以考虑更为周全精细的对这个体系展开研究!对于这个体系,基于其内在的形态特征,我建议可以考虑称之为“战争的维度”。因为这是任何一场战争,不管是战略战局层面还是战役战术战斗层面都需要加以同时、动态、全程考虑的方面。

(作者简介:胡於干,1978年出生,安徽芜湖人。会计学本科毕业,先后在证券公司、上市公司、私募基金从事投资管理工作。2019年起入职财中金控(上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担任投行部总经理。高中时候开始研读历代中国兵法,并逐渐总结归纳出了中国兵法的一些共性原则。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历代兵法的借鉴应用“。联系邮箱:994290397@qq.com。)




胡於干老师是关注公众号的粉丝,喜爱《孙子兵法》,前段时间征集桃花谷孙子兵法论坛会议的论文,胡老师写出此论文,该文章写的非常好,经过胡老师同意,发表此文。只要文章写的好,有自己观点,桃花谷孙子兵法论坛一定会收录,并采纳。

兵法探秘,兵家,兵法,兵家大忌,兵家思想,孙子兵法,兵家四圣,兵者诡道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隐藏的秩序发布于2023-10-24 23:24:5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