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王阳明和他的心学,在网络上很流行,也撩起了我的极大兴趣。于是翻出关于他的书籍,仔细地拜读了一番。
关于王阳明这个人呢,我就不细介绍了。总之,据说此人被誉为中国上下五千年唯一的一个完人。又有人说,若以立功、立德、立言作为衡量一个圣人的标准,中国史上只出现过两个半,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还有半个是曾国藩。可见这个人之厉害!但厉害归厉害,要能为我所用,才是正道啊。这篇文章将“金里淘金”,看看我能吸收到些什么。
王阳明的语录中,被流传甚广的有以下几句:
1.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心之外。
《传习录》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日,王阳明与他的朋友同游南镇,朋友指着院中的花树,问道:你不是说心外无物吗,你看这朵花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的心有什么关系呢?于是就有了王阳明上面的回答。意思是说,你不看这花,这花便是寂灭的,即根本不存在;只有当你看它时,它才显现出色彩形状出来。所以知道,此花是由你的心产生的,不在你的心之处。
2.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看你也是圣人。
据说王阳明有一个弟子,对王阳明的“人人皆有良知,人人皆可成圣人”的说法很不以为然。有一次他外出逛街回来,王阳明问他看到了什么。他故意取笑说:我看到了满大街的圣人。他原以为会让王阳明无话可驳,谁知王阳明轻松地笑着回答他说: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看你也是圣人。最后弄得这位弟子一脸羞愧。
3.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而为耻。
王阳明曾经两次参加科举考试却都落榜了。很多考生因为落榜而痛哭流涕,只有王阳明无动于衷。朋友还以为他是伤心过度了,就安慰他。可谁知道他哈哈大笑,说:“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而为耻。”在他看来,一个人应该修的是“心”,而不是外界的事物。心不动,泰山崩于前也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4.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答顾东桥书》中有这样的解释:“……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亲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亲之理……理岂外于吾心耶?”按照王阳明的思想,若没有心,便没有理,也没有物和事。心为宇宙立法。
5.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也。
王阳明认为,一切人,无论善恶,从基本上,都有“良知”。人的自私不能把本性完全泯灭,往往在人对外界事物的本能反应中表现出来。比如当人突然发现一个幼儿即将落入井中的本能反应便足以说明这一点。关于这一点有一个笑话:王阳明有一个弟子,这位弟子有一次半夜捉到一个小偷。便对小偷讲说着良知之理。那小偷笑着问道。请问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天气很热。这个弟子请小偷脱掉外衣。然后又请她脱掉内衣。小偷都照办了。接下去请小偷脱掉裤子的时候。小偷犹豫说。这恐怕不妥吧。王阳明的弟子便对小偷说。这便是你的良知。
6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有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这里的“知”,指的是“良知”;即人的直觉反应。当一个人从良知认识到一件事是对的,就应当真诚的去做;当人的良知告诉人,某件事是错的,他就应当真诚地不去做。让所作所为与“良知”统一起来,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获得内心的强大与幸福。这句话简单概括,即“知行合一”。
7.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心之本体是无善恶之分的,因为有了“妄意”的扰动,于是有了善恶之分。可是到底什么是真善?什么是真恶?是由人的“良知”区分的。知道了什么是真善真恶,便要去恶扬善,匡正自己的行为。
以上七句基本上可以代表王阳明的整个思想体系,现代人读起来也颇有感觉,高深又华丽,只怕大而无用。到底该如何转化为干货呢?
简单地讲,王阳明的“心学”包含两部份:一是“顿悟”;二是“知行合一”。两者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前五句是关于“顿悟”的;后二句是关于“知行合一”。
“顿悟”悟的是什么呢?
据说王阳明曾经被贬到贵州龙场,在三年时间里,他与许多高僧大德,经常在一起参禅悟道,并且与自己的所学与遭遇结合起来,某一天,他终于开悟了。他所悟到的,便是万法唯识,心物一元,相由心生的道理。就这一点上来说,并没有超出佛教所带给我们的认识和智慧。
曾经有人大胆地提出过这样一个假设:在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如果没有一个人存在,这片森林会听得到鸟声吗?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只要去一想象一下,如果是一个机器人而不是人类,在森林里做观察,机器人所能看到的将是一片空洞,甚至连空洞都不是的一片的寂灭。
我们所看到的色彩,当无人去看时,无非是一种光波的存在;我们所能听到的声音,当无人去听时,无非是一种声波;我们所能尝到的、嗅到的、感觉到的,无非是不同的能量的存在,它无形无色,如同虚空。所以,凡是出现在我们的世界里的一切,都是由我们的心识所生成的。物我同心,就是这个道理。
对古人来说,还缺乏足够的科学知识来理解。只有那一些超出常人的人,才有可能脱离现有的认识而悟到这一点。这带给他们的震撼,远远大于我们现代人通过知识的推理明白后的感受。就好像古人有一天突然知道,地球是围绕太阳转的、人是猴子变的所带来的惊厥和震撼,可以让他们在瞬间顿悟。但对于现代人来说一切都变得好像顺理成章。我们往往拿了别人悟到的一个结果来当作自己的见解,实际是“倒因为果”,只停留在知识与理性层面的东西,对我们的帮助不大。
我亲身体验的方式是,在日常生活之中去反复领受,不断揣摩,把它深入到自己的观念里,真正形成自己的“宇宙观”。
没有“顿悟”前,如何把握“知行合一”?
“知善知恶是良知”,可是,良知到底是什么?是现世社会的道德标准?还是人的自然本性?王阳明曾说过一句很有争议的话:“灭人欲,存天理。“。我们现代人听起来非常不舒服。王阳明的本意是说,一个人必须要除去自己的私欲,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以天下犹一家,以中国由一人,并不是故意要这样,而本来就是这样。
我们很难接受这样的观点,只是因为我们多数人都还达不到,王阳明的境界。王阳明在讲这些话的时候,他是已经悟了道的。所以对他来说只要顺应自己的本性,去行为处事就自然是良知的体现。
但对我们来说又怎样呢?如果一个没有“悟道”的人(或境界不够的人),处处随着自己的本心去行事,哪怕口口声声说我是凭良心行事,其结果往往会伤害到周围的人,其实质就是恶。在此联想到那些被洗了脑、做传销的人员或圣教组织成员,或一些私欲熏心,失去良心的人。自己做了“恶”却不知道,这些人万不可放手顺“心”而行。
所以对于一个没有悟道的人来说,所谓的良知,实际指的就是现行的社会道德。王阳明所提倡的“知行合一“,就变成了将自己所知道的、了解的社会道德准则运用到规范自己的行为。由此,虽然我们可以获得社会的认可,获得行为坦荡的自由;但当你的行为与内心渴求不一致时,内心的强大与人生的幸福,仍是一纸空谈。
只有将“知“ (良知)真正和人的“直觉本性”统一起来,不是“灭人欲、存天理“,而是“顺人欲,存天理“。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所以,王阳明的心学理论,归结到最核心的一点,也是要实现起来最难的一点,仍然是找到自己的直觉本性,自有“良知”存在其间,也就是武志红所说的――成为你自己。
墨家文化,墨家,墨家代表人物,墨家巨子,墨家思想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当王阳明遇见武志红,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发布于2023-10-24 23: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