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进入战国时代,诸夏地图上存在不少七雄之外的小国。他们往往有过光荣的历史,也有前朝贵胄后裔,甚至是姬周天子的嫡系宗亲。但因为各种愿意而在新时代里处处挨打,始终处于国势不振状态。出于顽强的求生欲望,他们经常会使出浑身解数,以便在乱世中保住自己的一片天空。

宋国--亡于野心的殷商后裔

宋国贵族基本都来自殷商后裔

作为殷商贵胄后裔,宋国始终是东周列国中的绝对异类。能幸存到战国阶段,已经算是运气好过大部分当年的周朝功勋世家。但灭亡前的回光返照,还是让统治者迸发出与自身实力不相配的巨大野心。
其实,早在西周立国之初,天子就为宋国安排了鲁、曹、陈、郑等专属看守势力。其中既有自己利益集团的嫡系诸侯,也包括前代帝王的支系余脉。他们的主要战略功能,就要防止实力尚存的宋人搞复辟。因此在后来的春秋争霸阶段,四战之地的尴尬位置就让宋人非常被动,复兴希望也是屡遭幻灭。

春秋时期的宋国 就因四处遭围而非常被动

到了战国初年,周围的邻居又变成比过去更加具有实力的巨型诸侯。例如东面的齐国、西面的楚国、北方的赵国和位置更加贴近的韩魏,都对这块保留地虎视眈眈。公元前385年,韩国首先大举东侵,一度将宋人的国君俘虏回去。之后的魏国整体东迁,又给宋国造成很大压力。这个最初实施军国变法的小强,还在公元前365年占领过宋国都城睢阳附近的仪台,让整个国家都笼罩在威胁之下。宋人也一度因此而畏畏缩缩,对大梁的宫廷俯首帖耳。当魏王要求他们协助讨伐赵国,国君还为避免得罪两强而提前去对方阵营打招呼。最后仅是象征性的派兵围了1座赵国边城。
相比于其他的弱小诸侯来说,宋国的整体实力还是非常充沛。由于正好处在中原和东南方向的贸易路线上,所以坐拥数条繁华商路。境内又有黄河、淮河、沂水和泗水流淌而过,给水路运输和农业耕作提供了重大便利。治下的几座大型城镇,还是拥有深厚工商传统的制造业基地,不会为本国物产的有限而感到困苦。最后就是列强出于平衡需要,不愿意让宋国亡于单个势力之手。反过来又让不够强大的宋人得以继续保持自己独立。

战国时期的宋国 基本靠他人的平衡感求生

但是宋国经常将自己定位成很有想法的后补霸主。虽然历经过数百年相互通婚,贵族阶层依旧自称以灭亡许久的殷商自居。尤其在意识到周王室的衰微后,便因天下的礼坏乐崩而暴露野心。不仅偶尔拒绝天子或者晋国霸主摊派的任务,还有宋王偃这种表演自己射天鞭地得胜的行为艺术家。实际也不过是在效法古代的殷商君主仪式,表达自我的真正归属认同。在积蓄一段时间国力之后,还有过东伐齐取五城的傲人战绩。也曾向南击败楚人,顺势拓地300余里。又向西挫败魏军,在取二城后灭了小邦滕国。但诸侯们的警惕也随之而来,纷纷将宋王看成夏和商纣再世。唯有喜欢在山东列国间安插飞地的秦国,总是默默的给予支持,阻碍其他诸侯的过度蚕食。
宋国的最终灭亡,却由一个和自己素无往来的诸侯种下。受命于燕王的大特务苏秦,期望通过种种操作去激化齐秦矛盾。于是顺手解除秦人对于宋国的庇护,让齐国以趁机予以独吞。但如此劲爆的大新闻,还是引发了列国对于齐的普遍仇视。结果是这个元老级的诸侯险些被群体消灭,但宋人的故地被也遭魏、楚等势力瓜分。

宋人直到灭亡都继着承全套的殷商祭祀习俗

鲁国--小规模变法的姬周后裔

作为孔子的故乡 鲁国始终无法强势起来

面对逐步兴盛起来的变法潮流,孔子和左丘明的故乡鲁国,也有过一波并不显著的跟风改革。主持者既有姬姓重臣公仪休,也有孔子的孙辈子思协助。但因为自身的体量太过渺小,无法深度影响列国格局。最后还是靠着没有攻击性,苟延残喘到战国中后期。
当年和孔子纠结不断的鲁国三桓家族,虽然极大的削弱了公室,却也知道壮大自身实力。所以在客观上采用了作丘甲和初税亩等改革措施,并吸纳孔子的很多门徒充当家臣。直到战国时代的步伐悄然临近,欣欣向荣的田氏齐国不断侵夺领地,成功击灭了叔孙氏和孟孙氏。于是就只剩下季孙氏继续和君主继续对峙,无法再阻挡对方的变法尝试。但鲁国的改革还是和七雄们的不太一样。子思结合齐国的进步经验和法家思想,主张利民和用人不疑,并要求杜绝私门弊病和鼓励士人抨击国君。

孔子的孙辈子思 也曾在鲁国施行变法

由于强大齐国就在自己身边,让鲁国时常处于战争状态。所以破格提拔有军事才能的吴起,完全顾不上国内传统势力的反对。只是终究不能抗衡体量缺陷,在战争中的失败次数更多,自己遭受的破坏更为深重。于是就只能再弃用吴起,从而预示着有限改革的无疾而终。
最后,由于公室的收权行动,这个已经很小的诸侯国又再度发生分裂。季孙氏依托费、卞和东野独立,成为后世很少有人知道的费国。由于没有充沛的资源,和广袤的腹地,所以鲁国即使分裂,也无法成为有活力的小政治实体,可以看做失败版本的三家分晋,之后鲁国则以消极态势,一直苟在山东南部的保留地内浑浑噩噩。 先后躲过了齐魏争霸和乐毅伐齐,也没有在田单复国后被就地正法。但当失去龙兴之地的楚国开始东迁逃亡,这个已完全人畜无害的小邦也就难逃覆亡厄运,最终被被春申君征服。

吴起在鲁国的生涯几乎不为后人所知晓

虽然国家破灭,但《左传》记载的贵族精神,却在楚人身上继续流淌了一段时间:鲁国的兰陵地区是荀子为官的治理地;秦末动乱中,孔子后裔孔鲋,戴着各种典籍和礼制为第一位楚王陈胜站台,并光荣战死。再后来,鲁国故土成为了鲁公项羽的封地。鲁国人以他们一贯的忠诚和保守坚守领土,直到刘邦告诉他们:曾经是鲁公的项羽已经投降,这才归顺了汉朝
汉代的儒家画像砖西汉建国后,司马迁访问这里的时候,此地弦歌不绝,文物昌盛,孔门子弟仍然虔诚地在祭拜先师使用过的器物。但此地仍土地贫瘠,人民生性拘谨,不够大气,这也许能解释,当年有沉重历史包袱的鲁国变法失败的原因。直到今天,以曲阜为中心的鲁文化,和以青烟威为代表的齐文化,都是泾渭分明。


郑国--法家思想的原始火种

郑国很早就必须在列强的夹缝中求生

面对战国时期的特殊格局,位于中原四战之地的郑国同样处境尴尬。但真正的重大威胁,恰恰来自于七雄中实力最弱的韩国。其实早在春秋末年,这个出身高贵的小邦就已内乱不堪,还因晋楚两国的侵逼而节节后退。但因为较早推出争霸舞台且土地贫瘠,所以在很长时间内都能做到低调苟活。
公元前423年,韩国军队在首次大规模进攻中就打死了郑幽公。整整15年后,韩国又再次攻陷郑国的都城雍丘。虽然守军一度在负黍击败强敌,但日益衰败的局面并无本质好转。最后,还被对方在自己的腹地建立新都。后世的考古发掘也表明,韩人曾经系统性的破坏过新郑地脉,以便断绝对方的复国可能。

郑国的发达手工业 提升了韩国士兵的单兵装备

然而,就这个看似无足轻重的郑国,居然是最早实行改革的诸侯小邦。著名的子产在与诸大夫执政的过程中,一面尽量维护对方利益,也推出了铸刑鼎、作丘赋、因才授职和不毁乡校的政策。对外进行有韧性的外交周旋,在兼顾君子风雅的同时,大胆迈出改革的第一步,就连孔老二都对其赞叹有加。
这些由郑国人开启的改革思路,最终通过后裔申不害而发扬光大。他作为术派代表人物,帮助韩国进入了历史上的最强阶段。这个七雄中的副班长,也顺手继承了郑国的优良手工业传统。对于发展更好的单兵武器,有着非常巨大的促进作用。但也同步接过对方的敏感地缘位置,最终在后来的高强度战争中连累自己,接连丧师辱国。

郑国的危险地理位置 也被韩国所继承

卫国--专门为各邦提供人才

最初的卫国 是周天子安排的重要军事力量

卫国的名称意为要地屏障,直接来源于上古文字中的堡垒守军。但在进入春秋时期后,便闹出了卫懿公好鹤的国际大乌龙,也让武德充沛的祖先们倍感汗颜。但卫国的确人才众多,在漫长的先秦历史上有极高能量密度。这些人在各地任职为官,居然也是卫国能始终存续的根本原因。
在兼并激烈的战国乱世,卫国因为体量过小而只能长期受魏国支配。空有头衔的国君,几乎成为对方的傀儡玩具。但也是魏国的笼罩让卫人免受了很多刀兵之灾,并将精力用于非军事领域,随即又对保护国实施了反向输出。

孔子的高徒子夏 就是影响魏国变法的卫国人

曾是孔子门生的卫国人子夏就前往魏国办学,算是间接参与了李悝变法。著名的将领吴起也是卫国人,并且是在魏国任职期间成为名流,最后还将相关指导理念又带给楚国。至于在魏国担任过中庶子的卫鞅,也不过是将他们的成果都介绍给秦人。日后出身的商人家庭的吕不韦,还成功运作了嬴异父子返回故土。否则后来的许多历史大事件,就会和嬴政没有什么关系。
当然,卫国除了盛产文人墨客,也不乏身怀绝技的武德充沛之徒。卫国壮士孟贲的名字,在当时就等同于大力士,是战国秦汉时期勇武之士的代名词。险些在朝堂上斩杀秦始皇的荆轲,也是在外流亡的卫国人。他在历史上留下的短暂演出,也是卫国人在先秦历史舞台上最后的亮相。虽然弹丸之地会比六国中的任何一家都要持久,却主要是因为自身的毫不起眼。所以无论能超长待机多少时间,都不影响战国时代的截止日期。

刺杀秦始皇的荆轲 也是卫国武士的代表

越国--南方海滨的过气霸主

越王勾践剑

南方越国在一时称霸之后,最终这个没有紧跟形势的霸主也归于沉寂。
首先,在地缘上越国作为最外围的边缘国家,要直面齐楚两大国的战略扩张威胁。按照先秦列国中的边缘优势规律,边缘上的秦齐楚燕等国有广阔的大后方可供扩张,作为迂回空间和资源储备地,但是越国已经是东靠大海,是没有这一层优势的:一旦本国衰败,或者遇到了其他国家的战略重心转移,就要承受巨大的打击。

吴越争霸之后,两国的壮年人口蒙受极大损失。而且吴国的大举北上在此之前并不十分得人心,所以越国采用了战略收缩的模式,主动放弃一部分淮上领地。其实这样的战略收缩背后的问题是:吴越这样的蛮族国家由于贵族传统薄弱,基本上没有像北方诸国那样形成庞大的贵族领地割据,所以国君力量强大,可以极端的征发民力武力办大事,但是这种体制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国君权力过大造成的权力集中,缺乏贵族互相制衡、明确等级尊卑秩序的传统,容易引发王位继承时代的血腥仇杀。
在勾践和夫差这种克里斯玛极强的人的统御下国家能够团结一心,但是一旦领导人去世,而王位竞争者才能平庸,就容易将继位战争变成长期性战斗。勾践死后其王室宗族经常发生内乱。尤其是在王朱勾发动政变弑君杀父篡位后,越国连续发生几代内乱弑君篡位的恶行,无疑就是这种弊端的体现。越国国家机制不成熟的问题,也在越墓中陪葬器皿混乱、各种文化元素混杂中有所映射。内政混乱让越国王子错枝,一度甚至逃避即位,是臣下用烟熏的方式将他从洞里熏出来,才勉强当了一段时间的越王。
当然,由于有勾践称霸的军事经验积累,还有勾践灭吴时代的外交遗产。在越王朱句的指挥下,越国继承了之前沿着海岸线北进的思路,远远的与晋国势力呼应,灭亡了山东南部的滕国和郯国,后来越国还一度占领了之前莒国的故地,以至于在后来成为了田齐开国君主的田和看来,越国还是猛虎,不要轻易与之开战,此时的吴越,依旧保持着艾陵之战以来对齐国的武力威慑。

水陆攻战图

随后的田氏代齐的战乱,齐国也无暇南顾越国的危险。趁着改朝换代,越国再次北上攻灭了泗水流域的齐国盟友鄫国。但是齐国彻底完成了田氏代齐,齐国内政稳定之后,开始着手应对南方的压力,而且长期和越国呼应的晋国此时分裂出了韩赵魏三个新的政治实体,与之呼应的晋国成为了极小的国中之国。在这样的背景下,越王翳失去了远方牵制齐楚的重要盟友,被迫将都城从琅琊迁回南方的吴地。这一举动则激化了吴地留守贵族和琅琊回迁者的矛盾,经过一番内战之后,越国在此之后连续发生了弑君事件,极大的影响了越的国力。
此外,越国对于外来人才范蠡和文种的态度,令外来人才对于越国的政治生态颇感紧张。虽然越国招募过墨家子弟,但是墨家具体给这个国家带来什么影响力就目前的记载看几乎没有。这无疑让地理位置偏僻的越国更加闭塞,对于前沿的时代动态缺乏把控。

南方步兵对北方优势越来越不明显

最后在越王无疆的时代,由于秉持着自古以来的自信,他们对于列国进行的两轮变法缺乏直观认识。在发现齐国修南部长城之后,认为齐国是怕自己,于是大举入侵齐国。而齐国则看穿了越国希望用韩魏牵制楚国,以便自己伐齐的战略思路,于是暗示越王:韩魏已经不能分散楚国兵力了,而楚国兵力已经分散了,于是引诱越国去攻打锐气正盛的楚国。结果被楚宣王打的全军覆没,终结了越国作为强国的历史,也让越国分为数个小政权,丧失了统一对外的口径。楚国则趁机继续肢解创越国。
到了怀王时代,为了应对秦国的战略压力,楚国整体向东转移,再次扫荡越地的残余封君势力...... 


春秋与战国:两个的时代战争形态有何不同?

赞赏通道

加群抒发观点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乱世求生:那些夹在战国七雄之间的中小诸侯发布于2023-10-22 18:20:11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