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74年,乾隆皇帝突然接到陕甘总督勒尔谨奏报。因甘肃地贫民穷,所以官府的仓储常常不足。一旦遭受旱灾,则地方官府无力救济。因此期望皇帝准许仿照内地办法,准许在当地实施捐监制度。
当时的乾隆没有多想,就批准了这个看似合情合理的诉求。然而,之后的东窗事发不仅牵涉出清朝最大的救灾贪腐案件,还让自诩见多识广的皇帝都感到震惊不已。
捐监受益者

清朝的很多制度 都源于前明传统

所谓捐监,就是一种源自是明朝的有偿集资手段。只要向朝廷捐献一定数额的银钱,就可以跳过基层科举考试,直接获得监生资格。捐赠者不仅拥有了政治身份,还可以免试参加更高级别的其他考试。满清入驻中原建后,也直接继承了这个手法,作为额外的创收手段。
但在乾隆皇帝即位后,鉴于该制度容许大量没有学识的人混进科举队伍,便下令将其停止。此后只允许各省为赈济灾民而临时乃纳,并且只准收食不要白银,杜绝可能存在的贪污行为。所以当陕甘总督以旱灾为理由,皇帝就不但允许且大力支持。因为西北向来是清朝的用兵重地。在和准噶尔进行的长期战争中,陕甘总督管辖区始终都是重要的后勤基地和转运通道。于是为办好捐监,乾隆还特别任命时任浙江布政使的王亶望前往甘肃主持工作。

西北等内陆边界是清朝长期用兵的地方

事实上,王亶望本人就是清朝捐资制度的直接受益者。他的父亲王师一度官至浙江巡抚,但自己却在考中举人后没有多余官职可供补缺。于是就用捐资的方法,得到一个甘肃省知县的职务,从而成功挤进了官僚集团。
多年后,王亶望调任浙江布政使,并代理其巡抚职务。为了尽快获得实任巡抚的肥缺,王亶望居然在乾隆巡行天津期间就托人向皇帝献上了金银珠宝。但乾隆本人对这种赤裸裸的贿赂不以为然,直接拒绝接受进献,并在次年将他派岛甘肃担任布政使。

清朝时期的陕甘行政区域

老鼠进米缸

赴内陆就职 对大部分官员来说不是好事

乾隆本意或许是想让王亶望离开富庶的江南温柔乡,投身到西北穷苦之地进行锻炼。但对于王亶望来说,唾手可得的肥缺没了,无异于在仕途上栽了个大跟头。但他也不敢有所怨言。在接任甘肃布政使半年后,居然就给皇帝交上一份亮丽的似乎有些刺眼的答卷。
1774年,王亶望就上奏皇帝,说自己在半年任期中已经劝捐监生19000多人,为官府获得捐纳豆麦82万担!乾隆皇帝对此大吃一惊,没有料到贫瘠的西北竟然能有如此丰厚资源。甚至担心这么多食收在官仓,会因来不及处理而霉变发烂。于是在奏折上批示了这四点问题,让职权更高的总督勒尔谨详查此事。后者接到批复,却只能东拉西扯,大力遮掩粉饰。当时的乾隆也因自己忙于大小金川战事,根本无暇顾及甘肃,只能对勒尔谨做训诫了事。

甘肃的劝捐数额完全超越了地区供给能力

事实上,王亶望显然有可能在半年时间里就筹集82万担官当时的甘肃地区不但土地贫瘠,又因雍正乾隆两朝的多次用兵而被抽调大力物力民力支援作战。即便将全省资源榨干,也不可能抽出如此多的食。
但王亶望毕竟在官场深耕多年,又有浙江同僚那里学来的先进经验,决心在甘肃大干一番事业。他首先奏明勒尔谨,将乾隆批准的试办捐监工作,直接扩大的甘肃的所有州县。再将乾隆钦定捐赠的对象换成白银,拒绝过去只收食的规定。因此,本来1名捐监监生需要出的43担豆麦,也被改成需出白银47两外加8两手续费。于是在短时间内,王亶望就从甘肃各地富户手中榨取了巨额财富。

王亶望实际上没有为地方财政添加任何多余收入

王亶望在获得银两后,并不将其充入府库,而是自己私吞吞大半。只将其中的少量分赠给甘肃官场的大小官员,并以此为纽带,结成了牢不可破的同盟关系网。在搞定这些同僚后,他又给皇帝交上子虚乌有的成绩单。由于有本省大小官员的全力维护,这份假奏章居然逃脱乾隆追究。
此后,王亶望索性一干到底。他在三年时间里不断扩大骗局规模,前后号称筹措监600万担。实则将所收的白银被私分给甘肃官员,连一粒捐也没有送入官仓。只是靠着甘肃官员的全力维护,才让这场惊天骗局没有露出破绽。

一名典型的清朝官员装束

东窗事发

由于相互勾结 外部对甘肃的情况根本无从获悉

1777年,朝廷派出刑部尚书袁守侗赴甘肃,专门检查甘肃监收纳的储存情况。全省官员上下串通,在仓上层假设木板,撒上食,做出监仓库满仓满囤的假象。深明官场规则的袁守侗也只是草草巡视,就做出甘肃捐数目并无问题的结论。
当然,这样冒捐的数目多了,再想遮掩也难免力不从心。于是王亶望又想出了一条妙计,利用根本不存在的旱灾去欺上瞒下。在他担任甘肃布政使的几年里,当地一直连年雨水不断,所以根本没有旱灾侵扰。但王亶望却向乾隆奏报甘肃连年大旱。乾隆不知有诈,催促甘肃总督衙门开官仓放捐监赈济百姓,并从朝廷拨出大笔钱支援甘肃灾区。总督衙门就借机将并不存在的食销帐,还私自盗卖了朝廷拨付下来的其他救灾。靠着私分的赈灾银两,又狠狠捞上一笔。

大部分人根本没有获得朝廷拨发的赈灾物资

在盆满钵满之余,王亶望倒是因亮眼的劝捐成绩和赈灾苦劳,获得了朝思暮想的浙江巡抚职位。他在任上也宣称办理捐500多万担,其中很大部分是按照甘肃模式虚报。但江南毕竟和天高皇帝远的甘肃不同。作为帝国的财赋重地,这里布满皇帝和其他大臣的眼线,是朝廷监察的重点地区。
1781年,王亶望精心编织的官场同盟终于出现了崩坏。大学士阿桂在浙江勘察海塘修建工程发现,杭嘉湖道王燧和嘉兴知府陈虞盛,居然都有贪污和冒领钱行为。前者更是被查出在家中私藏财物20多万两白银。由于他们都是王亶望的亲信,乾隆终于对这个功绩过于亮眼的能臣有了怀疑

王亶望因良好的表现而有机会重返南方

此后,对王亶望更加不利的证据纷纷浮现。由于甘肃回民发动起义,乾隆委任和绅为钦差大臣前往镇压。大军却因暴雨造成的道路泥泞而不能如期抵达。乾隆接到军报告后,立刻想到王亶望年年奏报的甘肃大旱情况,更加对先前的事情产生质疑。
最后,还是陕甘总督勒尔谨因作战不利,造成总督以下的各级官员都要按律受到惩处。接替王亶望担任甘肃布政使的王廷赞便提出,愿意以多年积攒的40000两养廉银赎买罪责。这让乾隆更加疑惑,一个天下极贫困地区的布政使,如何积攒出这么多白银?!于是让正在前线指挥作战的钦差大臣阿桂,和新任署理陕甘总督李侍尧彻查贪污问题。通过两人的严审,王廷赞如数交待了由王亶望开创、自己承接的虚报捐监秘密。

前线战事的爆发 让平时的贪腐逐渐暴露出来

接到上疏的皇帝勃然大怒,派遣专人到浙江提审王亶望。经过审理,王亶望在甘肃布政使任上所作所为全都曝光。更加触目惊心的不在于其个人贪腐,而在于牵扯官员的范围之广。上至总督勒尔谨,下到各县知县和县丞,全都和这起案件有巨大牵连。涉案总金额更是高达1000多万两白银。
由于涉案官员太多,乾隆还必须修改旧的贪污处理规定,不得不将将惩处的条件从原先的1000两抬高到万两。只有贪污数额超过20000才必须处死。但即便按照这个宽大标准,被砍头的官员还是多达56人。其中王亶望被斩首,陕甘总督勒尔谨赐自尽,作为继任者的王廷赞也难逃绞刑。

甘肃贪腐大案的查处 让高傲的乾隆非常震惊

事后,还从王亶望家中抄出的价值300万以上的白银。但负责查抄的新任浙江巡抚陈辉祖,又被人揭发监守自盗。用数万两白银换取家产中的9万多两黄金,还藏匿玉器等贵重物品。接连受到通报的乾隆震怒不已,称这个案中案是从来未有之奇贪异事!
其实,在大清这种所有官员只对皇帝一人负责的格局下,乾隆难免感觉自己是挂架寡人。因为没有良好的外部监督机制,官僚集团完全可以切断皇帝的消息管道。纵使乾隆真的是如自己所夸的千古一帝,也不可能禁绝清朝的贪污腐败问题。


临阵换帅:乾隆皇帝最喜爱的修正操作手段

赞赏通道

加群抒发观点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救灾巨贪:大清乾隆年间的甘肃王亶望案发布于2023-10-22 18:16:47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