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直津津乐道于科举,造就古代社会的高阶层流动性。仿佛再穷再苦的人,只要读书好就能一夜翻身。然而,揭开这层不靠谱的荣光后,我们看到的居然是不寒而栗的事实。

科举大兴背后的五代杀伐

隋文帝创立科举 显然不是为了穷人考虑

隋文帝被称为千古圣人,就是因为他开创科举制度。让穷苦学子摆脱了万恶的世家政治,也使得不同阶层间有了高流动性。可惜,梦想很美好,现实却很骨感。隋唐的科举制度无论是设计理念还是执行方案,都没有为下层阶级考虑。
隋文帝开创科举制度的初衷,仅仅是为了方便自己弄权。经过南北朝的杀伐和动荡,原本由东汉遗留的封建豪强已损失过半。可民间人士还是需要通过世家子弟推荐,才能上位做官。按照当时的官场规则,举荐人和被举荐人间天存在依附关系。若被举荐人犯罪,举荐人也要跟着倒霉。这显然不是集权君主所能容忍的事情。因为皇帝需要自己的臣子只为自己一人服务,不希望自还有其他的依附关系存在。

兴起于魏晋的门阀政治 是皇权所不能容忍的

科举正是在这种思维下诞生的。原始目的就是要夺走旧贵族们的组织能力,打造一个只属于皇帝的统治架构。但世家门阀虽然被皇权解除武装,可并不意味着就马上没有还手之力。因为此时的行政权力,依旧由贵族阶层把持,他们彼此之间又通过联姻手段加强结盟。如果皇权的改革过于急迫,极有可能让贵族们选择集体辞职退出。届时,行政系统将会陷入瘫痪,这同样不是皇帝能承受的。于是,隋唐帝王们做了个折中方案,将科举门生分为两类。
第一类为国子监门生,除少量低级官僚岗位,大部分人都需要出示门第的证明才能入学。朝廷会给他们补贴,哪怕考到四五十岁也无需担忧食宿问题。

唐朝依然是一个贵族与门阀的时代

第二类为私塾学生,有点像今天的自考生。这类人无需任何证明,只需要通过科考便能当官。但这类学生无法得到朝廷的补助,一切花销都需要自费,这对穷困的家庭而言很难承担。一个普通人能在50岁之前考上进士,便算得上成功人士。一般家庭根本没有能力无偿供养一个没有任何产出的学生50年时间。所以,大部分私塾学生都是世家子弟,至少是相对富裕的地主家庭出身。
这种情况到五代十国时又出现了变化。藩镇作为一种新兴的政治力量,开始加入政治角逐舞台。他们自身出身于中下阶层或者外族,自带一套行政管理的方法,不需要让世家帮助自己稳固行政体系。在他们的看来,世家已经没有保护自身的武力,却享有仅次于皇族的巨大财富。

五代的杀伐 让穷人处境更为艰难

于是,经过几代人的杀戮和掠夺,宋初的世家已经十不存一。旧的行政体系随之崩溃,朝廷只能从没有家名的普通人中选择提拔士大夫。这才形成了后世认知中的那个科举制度。
五代军阀显然不是在为民请命。因为在杀戮频发的乱世,下层贫民最容易受到伤害。世家至少有钱和土地,通过交“赎身钱”的手段换取苟延残喘。所以,究竟哪个阶层的人幸存更多,并获得受教育机会?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五代的贵胄们依然享有更多安全保障

狭窄的上升之路

真正考上做官的人 其实少之又少

科举所能提供的名额是永远有限的,广大读书人在这场赛跑中,可谓是千军万马抢着走独木桥。从十几岁开始考试,到老年都没有成果,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但放在当时的社会,可以供人选择的道路也是少之又少。
因为在商鞅变法后,历代君王都积极推行法家的弱民政策,让百姓维持在一个相对穷苦的状态,以便对小恩小惠也感激不尽。同时,对最容易有利于这套体系的商人,需要做出各种措施去加以限制。

科举制度下的社会 难有经商致富的门路

受制于时代和眼界,当时的帝王压制商人手段大致有以下几种:1将商人打成贱民,规定经商的家族不能在朝廷中任职。2将暴利的行业收归朝廷,只有皇帝才有权专营。3用货币发行权的扰乱市场,使小商贾难以做大。4直接动用暴力没收大商人财富。因此,一个人在想在古代通过经商发达也无异于痴人说梦。
除了可能积累财富的商人,统辖军队的将领就更不能被皇帝所容忍。从宋朝开始,士大夫地位大大提升,连带着科举制度也水涨船高。这也是今人一眼就能看穿的打压武士集团做法。通过直接出钱供养平民出身的生员,自然建立起一套垂直依附体系。皇帝对这些“天子门生”的信任,远远超过一直守卫边疆的武将。所以,大部分普通人也无通过习武和军功来获得上位者赏识。这就让更多人集中到庞大的科举队伍中来。

从宋朝开始 文官永远被排在武将之前

高风险的人才风投

普通农民 根本负担不起考生花费

正如前文所述,普通家庭想要培育科举人士,代价是非常高昂的。一个男孩得从小熟读四书五经,背诵各种儒家经典,结果除了考试就其他什么都不会。就算付出这么巨大的代价,也只有很小的几率能够高中,风险之高是可想而知的。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生活是处处透露着艰苦。今人所要经历的风险,古代人一样需要经历,区别只在于他们没有现代人的抗风险能力。由于朝廷的保障机制覆盖程度有限,最基层的乡镇几乎无法被惠及。基层人士所能依靠的外力,就只有自己的亲戚和乡邻。被儒家伦理道德约束的他们,会在你生病的时候给予适当照料,在成员病死后照顾其未成年后代。若是老人膝下无子,也会想办法过继一个男丁替他养老送终。

无论出生高低 古代的乡里都是利益共同体

但这种组织形式抗风险的能力很差,一旦遇到大范围的自然灾害或战争,就根本无法抵御。所以,任何具有危机感的乡村,都会采取各种手法去参与科举考试。
大部分的儒家乡村会发动成员凑份子钱,将乡里的个别青年培养为科举成功者。如果有学生幸运的加入士大夫阶层,就要在上任后用各种手段回馈家乡父老。从建学校到修桥补路,是应有尽有。这种类似风险投资的人才养成计划,当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基层积累更多社会财富。但几乎大部分地区都竞标同一行当时,成功率、回报率和失败风险也立即水涨船高。当少数人从考场上脱颖而出,也就意味着更多乡村的投资打了水瓢。何况,在竞争激烈的官场上,仅仅靠死记硬背来获得功名的新人,还未必能混的如鱼得水。

科举成为很多乡村的唯一风投项目

所以,今人关于科举制度的所有想象,都基于对当今世界的理解。用更为科学而成熟的现代考试制度,返过去倒推古代的皇权政治手段,无异于刻舟求剑。
同样,一个社会的发展本身也意味着人们可以获得更多发展路径。生活在新时代的人,老想着用旧思维去对冲新出现的风险,结局只能是给真正的成功者让路。又或者是给那些能力超群的强者,做了人生履历中的垫脚石。


千年错觉:科举制并不促进社会流动 反而加深阶层固化

赞赏通道

加群抒发观点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阶级流动:科举制度与士大夫们的白日梦发布于2023-10-22 18:15:23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