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历史心发现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2MDE2ODg0OQ==&mid=2653453270&idx=1&sn=1b4dcbca172fbeef94cfd7ecc99d19cc


本文结合考古发掘现场和文献记载,复原战国诸侯曾侯乙去世时的情况。

招魂

宴会,狩猎,战车操练,奏乐,房中之术,还有对楚国宗主的讨好和孝敬,在这样度过了30多年之后,40多岁的曾侯乙,可能是因为纵欲过度,也可能是因为潜在的疾病积劳成疾,也可能是饮酒诱发了固有的健康问题,他在公元前433年农历五月三日黄昏一命呜呼。
在发现曾侯乙没了气息之后,曾国宫廷一片混乱,枭鸟哀嚎,钟鼓乱鸣,乐正惊慌,舞人乱走,在阵阵的阴风之中,曾侯的亲族们十分慌乱:君侯的年纪,只相当于孔夫子所谓的不惑之年,现在就要去另一个世界了吗?

在一片白幡飘荡,鬼泣迷蒙的状态中,所有人都在发自内心或者强行装出悲泣的样子,庖厨准备了曾侯乙爱吃的大雁肉,花椒鲫鱼等菜肴;乐队开始用钟鼓演奏曾侯乙喜欢的乐曲,而舞队则身穿白色服饰,跳起了招魂之舞,负责招魂仪式的官员穿上朝服和爵弁,登上宫殿的顶部,手持楚王赏赐给曾侯乙的礼服,随着连天哀嚎和沉吟低泣,然后高声呼喊:“皋,乙复”,希望逝者能够从生死的边缘回来,然后再将招魂礼服扔到前庭的竹夹中,然后侍者们会将招魂衣披在曾侯乙身上,如果曾侯乙的灵魂只是暂时离开,那么他穿上了招魂衣,就会被找回来,但如果是决心要长久离开人间,那么这一招是无济于事的。
按照《礼记-问丧》的说法,三日而不生者,亦不生矣。在所有人等待3日,确定曾侯乙没有重回生机的迹象之后,在公元前433年5月初三黄昏,曾侯乙确定离开了人世。为了纪念这一悲伤的时刻,曾侯乙的血亲近族们让史官根据天空中的星象,记录了这一刻的天文场景:

在曾侯乙的衣箱盖上,官员们写下了甲寅三日的字样,意思是在公元前433年农历五月初三的夜里,当时北斗星的斗柄对准了亢的位置,随后,史官还绘制了当时人所熟知的天文图像:北斗是宇宙的中央,北斗的四周是28个星宿,意思是月亮在一个恒星月中,每天夜里都有一个旅居的地方;在二十八星宿之外,还有青龙,白虎,蟾蜍等神兽和云朵。为了体现当时的盖天说,所以28星宿在平面上的排列顺序,和人们仰望星空时观测的顺序是反过来的。这一细节,是画师心思细腻的体现,是为模拟人们仰望星空时的状态进行绘画的。

既然曾侯已经断了气,所以曾国使者向楚国宫廷通报了丧讯。在楚惠王发布了曾侯乙的丧报之后,楚国各地的封君的使者,或者封君本人来到曾城吊唁。按照曾侯乙墓出土竹简的记载,当时楚王熊章,楚国太子,楚国令尹,还有鲁阳公,阳城君,平夜君等楚国的县公和王族封君们纷纷派使者送礼,吊唁曾侯的离世。

作为楚国的重要盟友和楚王父亲楚昭王的救命恩人,曾国在楚国的世界体系中有非同寻常的位置。当时身在西阳的楚王,都亲自给曾侯赠送礼物,表示慰问。不过送礼人员名册显示,送车马礼物的人中大部分都是曾国和楚国人,只有宋客和宋司城这样的外邦人送礼。而且他们的送礼只代表他们个人,而不代表宋国。结合曾国的各种官职都已经荆楚化:比如左尹,右尹,少师,太宰,新造尹,大攻,宫厩尹等名称来看,曾国此时已经失去了其他诸侯国平等交往的地位,外交受到了楚国的垄断,所以曾侯乙貌似地位高,但其实和楚国的普通封君没有很大区别了。

经过了一番纠结的待客礼仪之后,各种宾客和使者送来了26乘车,和超过200匹的殉葬马,供喜欢车战的曾侯乙再地下世界继续驰骋,曾国官吏详细的整理了什么人驾驭的什么车,或什么人的什么车,车上有哪些车马兵器装备,这些武器被放在墓室的北室。曾侯为战车卫队准备了4000多发箭簇,还有与战车相配合的戈、矛、戟、弓、矢、殳,包括增加战车杀伤力的车軎,还有车伞。其中长兵器矛、戟、殳等贴近北室的北壁和东壁放置,短兵器戈和弓等贴近东壁,带杆箭镞成捆放置在木架上。


除了常用的甲胄用木架撑起来摆放好之外,大量皮甲和车战战马的马甲都叠成了片状,层层叠叠垒在一起,古代军队在非战争状态时,会将札甲卷起来储存。除此之外,还有与战车配套的车胄,殳,弓箭,箭头,矛,戈头,盾等配套武器,以防止厉鬼侵害他的地下宫殿。

为了驱散厉鬼,巫师和相士披甲持盾,身穿红色巫袍,念念有词地进入巨大的墓室中,用戈啄击墙壁,以防止厉鬼继续残留在地宫中,扰乱墓主的身后生活。

在为墓穴作驱鬼仪式的同时,奴隶们正在按照墓主人的喜好和生活习惯,将大件和小件的青铜器放入墓室之中。

由于墓室中室相当于君王的待客所和宴会场所,所以这里摆满了礼器和乐器。中室的西部放置编钟,编钟架呈曲尺形,分上、中、下三层。最上层分三架,全是小编钟,共19件;中层钟架由3个佩剑铜人武士顶托,有中等大的编钟33件。

与编钟配套的,还有2件撞钟棒依架而立,另有6件丁字槌处于编钟架附近。在编钟架的对面,即靠近中室东壁,有建鼓并青铜鼓座1件,建鼓原来是竖插于鼓座上的。在建鼓之旁,贴近中室东壁,有1对连襟(座)大壶,1对冰鉴缶,在冰鉴缶的西侧还有1件极为精美的青铜尊盘。这是曾侯乙的冷饮专柜。

在中室的北部,即与南架编钟相对有石质编磬,编磬分为上、下两层共32块;在编钟、编磬和建鼓及冰鉴缶所构成的空间之内,还出土漆瑟7件,笙4件,排箫2件,篪(形似竹笛而两端封闭)2件,小鼓2件。正所谓“金石之声”或“金声玉振”,带着这些乐器,曾侯乙就不愁不能在地下世界继续演奏了。 

在中室的南部,青铜礼器成组成排,宛如刚下葬时一般,一丝也没有挪动。9件升鼎在最前面,八簋居其次,各用竹编织的盖子盖着;5件盖鼎上各有一对鼎钩,还有一件长柄青铜勺,搁于两件大鼎的口沿上,表明这件长勺与这两件大鼎是配套使用的;其他配套在一起出土的有盘和匜,这是专供盥洗的用具。此外,还有炭炉、漏勺和箕3件烤火套具,其设计别出心裁:炭炉用来烧木炭烤火,两边有环链,提起挪动时不会烫手;漏勺可把炭灰和不宜烧碎的炭筛下去;而箕则可以撮灰。在青铜礼器中,还有1件极具荆楚风格的木鹿,鹿角很长,这也算是楚文化对于曾国的强势影响的写照。所有的食器和酒器中,都有蒸好的牛羊鸡大雁,鲫鱼等蒸肉,以防死者成为饿死鬼。
相比于肃穆的北室,还有礼仪隆重的中室,东室的摆件更加轻松一些:这里有漆瑟5件,五弦、十弦琴各1件,小鼓1件,笙2件。中室的主要是一些重乐器,多用于庄重场合;而东室的则是一些轻乐器,更适于表演和更富于娱乐色彩。 

除了轻乐器,还有主人的私人衣物和衣箱。这里有彩绘衣箱5件,器身为矩形,盖隆拱,四角伸出有把手。其所以定名为衣箱,因为一件上阴刻有“紫锦之衣”四字。非常有意思的是这些衣箱上的图案:盖隆起,象征天体;下作矩形,象征天圆地方。因此,这些器上的图案多和古代关于天的传说有关。如一件盖上绘有“后羿射日”和伏羲、女娲的传说;另一件上绘有“夸父逐日”的故事。说明这些经典的神话,在当时的南北方诸侯国成为了共同的文化记忆。
还有一件就是绘制墓主人去式时天象的28星宿图的衣箱。此外,治丧者还在这里放置了一件鹤的木雕:鹤引颈昂首伫立,头上插的鹿角亦为青铜铸造,呈弧形上翘,双翅作轻拍状,大概表示要高飞,两腿粗壮有力,形态十分健美,作为死者飞升的引导者。

在整理各种摆件的同时,丧者们正在为曾侯乙入土做最后的准备:“浴兰汤兮沐芳”,将死者以香汤沐浴擦身,然后梳头,配到好诸侯的冠冕和侯爵级别的玉佩,当然还有优质丝绸制作的冕服。最后,按照君子无故玉不离身的传统,侍从在曾侯乙的面部盖上了玉面罩,给他身上披上了缀玉衣服,希望有德行的玉佩保佑死者不朽不化。除了玉佩之外,侍从还在曾侯乙的生殖器和耳鼻口上放了几十件玉石制作的小动物:放在眼睛上的是瞑目,放在耳朵旁的是塞耳,最夸张的是曾侯乙的口里,塞了玉牛6个,玉羊4个,玉猪3个,玉狗2个,玉鸭3个,玉鱼3个,这些‘饭玉’,是来保证曾侯乙死后依旧能享用丰盛的六畜,还有河鲜的。2000多年后的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玉、石、水晶、紫晶、琉璃、料等饰品共528件,绝大多数皆出自墓主棺,其中不少上乘之作,堪称稀世珍宝。

为了给前往地底的贵族以足够的排场饮食,治丧者还准备了金盏,金杯,金勺供死者进食;还是为了防止厉鬼骚扰或者仇人报复,曾侯乙寝殿卫士或者他自己放在寝殿中的随身武器:“曾侯乙之寝戈”,也被放在了棺木旁边,守卫当事人魂魄的最后安宁。
残忍的活人殉葬

虽然周人对于殷商的一些风俗做了改进和修正,但是人殉依旧如同阴影笼罩着诸夏世界。在摆好了所有的青铜礼器,食器还有武器之后,曾国官吏让曾侯乙生前喜欢的忠诚猎犬,还有21个年轻女乐和侍妾陪葬:西室13人,东室8人。
这些女孩年龄在18岁以上的仅有8人,大多在13—15岁左右。从身高上来看,21位女性平均身高偏低,8位姬妾的身高在140.7—155.7厘米之间,有一位22岁的女子身高达到了161厘米,一位20岁的女子为155.3,其余所有女子身高均在150厘米以下,身材普遍纤弱娇小。按照她们生前的地位,8个妃妾去东室,两个贴身侍女的棺靠近曾侯乙的主棺,然后西室还有13个年龄较小的舞女和乐人,她们死后,还要继续为主人演奏钟磬。

除了正常的娱乐之外,先秦时代原始的采阴补阳理论已经出现了,南方地区男女关系更加奔放无忌,所以曾侯乙也许还会从猥琐的提着长枪爬到她们身上,从她们的体内提取阴液,来增加自己的阳气,只是事与愿违,人类学分析显示,曾侯乙生前的身体发育并不健康,并不能代表那个时代王侯的精神面貌。
而且按照先秦时代的审美,诸夏喜欢高大丰满的女性,比如卫风-硕人中描述的美女,还有田敬仲完世家中,田氏宗主田常“选齐国中女子长七尺以上为后宫,后宫以百数,而使宾客舍人出入后宫者不禁。及田常卒,有七十馀男。”只是在南方,由于当时南方人的身材略矮于北方,曾侯也许找不到高个子女性来供自己淫乱。当然,曾侯乙自己的身高也只有1.61-1.63米,而他的身高在南方人中已经不算矮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他本身也驾驭不了太高个的女性。

在后世的考古学家检查21人的尸骨后,发现上面没有刀砍或者下毒的痕迹,而且还有服装或者竹席裹尸,所以按照当时的习俗推测,这些女子是被绸带勒死,然后收入棺椁中,随着墓主人一起入土。
这些女子的死法,也许可以参考《李朝实录》中对人殉的记载:明成祖死后要求7个妃子陪葬,其中有一个出身朝鲜的妃子,她明明不想死,但却无力抗争,在极不情愿地被太监架上木床,套上帛套闷死之前,大声向自己的乳母朝鲜人金黑哭喊:“娘,吾去......”声音的哀婉凄凉,让太监都不禁潸然泪下。后来金黑被放回国,她将这段经历告诉本邦人,并流传于后世,21个曾国侍女的死法,应该与之类似。

值得一提的是,一个骨龄20岁的少女带着一件精美的鸳鸯盒下葬 ,鸳鸯漆器盒上,有一名鬼怪武士敲打钟鼓,和着音乐起舞的画面。这些图案和少女作为音乐人的职业有关,而鸳鸯是定情的信物,也许这件器皿是曾侯对她的赏赐,也许这是她的情人送她的礼物,但是具体的真实用途,已经随着她的香消玉殒而彻底消失了。

历史发展到公元前5世纪,人牲和人殉已经逐渐受到唾弃和鄙视,比如孔子认为“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某些贵族用模拟人形的人偶殉葬,其本质还是不愿放弃以人殉葬的念头;曾侯乙死后约半个世纪后,秦献公在秦国开始了初步改革,其政策之一就是禁止秦国历史悠久,一次就动用上百人殉葬的传统,为邦国储备有潜力的军政人才。曾侯乙墓出土的人殉骸骨,无疑体现了观念变革的渐变性。

在死后,出于视死如生的观念,曾侯乙墓的西室,东室和中室中间,都有小空窗,这是为了方便曾侯乙的亡魂能够在地下宫殿的各个部分自由穿梭,而这些女孩们也要随时响应君侯的号召,继续为他提供各种服务。

下葬
在将所有人装入内棺和外棺之后,治丧队伍下令衣不蔽体的奴隶们拖着绳索,在地面上摆好滚木,用绳子系好棺盖上的牛鼻形铜纽,逐渐将棺材拖入了墓室。

但是考古发掘显示,在用绞索将巨棺放入墓室的时候发生意外,巨棺提前斜着掉入了墓室中,致使快落地时,盖上东南角铜钮插入椁壁板内,使整个棺身向西倾斜,即棺的西边四个铜足均已落地,并把椁底板压有圆形铜足印窝,而东边铜足却均翘起,没有落地。这是非常不吉利的征兆。
顿时哀乐声和哭声戛然而止,面对这妖相,在场的王公和使者们无不认为这是曾侯乙发怒了,而主持者看了更是吓得面如死灰,两腿发麻,以为是曾侯乙对礼节不满意,所以特来发飙。他立马下令奴隶们将棺盖拉高一点然后摆正,但是众人忙活了一阵之后各种努力以失败告终。在曾侯乙的亲属们商议之后,众人大概同意以增加祭品规模的方式弥补曾侯乙,于是奴隶们开始将其他各色小摆件放入墓室,在按照墓主人的生活习惯摆好之后,奴隶们将封椁盖板封住墓室,再在上面铺好竹席或者竹绢或竹网,接下来是数量巨大的木炭,青膏泥还有白膏泥封住墓室,最后再埋土掩盖,就这样,曾侯乙的地下宫殿消失在了众人的视野中。

而在地面上,曾国的百姓们以或疑惑或无所谓的态度看着这正在发生的一切,但是擂鼓墩所在的墓葬区富含地下水,墓坑又位于风化岩地质带上,地下水埋藏较浅,由于下葬时发生的意外,导致曾国人没有给地宫底部铺上防水泥膏与木炭,其他复杂的防水防盗措施,都因为曾侯乙的“死后发飙”而功亏一篑。这就导致地下水以每昼夜2-3立方米的速度上泛,最后曾侯乙的墓室地下积水上升到了2.2米左右,在曾侯乙下葬237个昼夜之后,曾侯乙的墓室就基本上被水注满了,曾侯乙人几成鱼。这导致在2000多年之后,考古学家打开墓室的时候,发现这里堆满了黑褐色的积水,曾侯乙主棺中,墓主人的骨架被腐朽的丝织品所包裹。不朽不化的理想,终究是黄粱一梦。

而在曾侯乙去世之后,面对日益复兴的楚国的扩张,曾国几乎无力招架,最后在战国前期,最迟不过战国中期被楚国直接兼并。和很多墓葬在战国和秦汉就遭到官方或者民间力量毁灭性破坏的诸侯墓相比,曾侯乙的墓逃过了毁灭性破坏,最后在2000多年后重见天日。  


活人殉葬:笼罩中华大地的挥之不去阴影

赞赏通道

加群抒发观点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周礼黄昏:先秦贵族曾侯乙的宏大葬礼发布于2023-10-22 18:12:24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