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及其结局的机理被称为病机,而探讨和阐述疾病这一过程和结局,以及其基本规律的学说即是病机学说。
病机学说同病因学说一样,都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整个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一脉相承。
病机学说的源流
病机这一概念最早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多次言及“审察病机”、“无失病机”、“谨守病机”等,而“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这病机十九条是以外求内的病理机制变化,尽管不够全面,但确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后世中医病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伤寒杂病论》形成了外感内伤杂病的病机体系,发展了《内经》中“三阴三阳”的六经理论,将外感热病总结为六种疾病类型,反映了外感热病的病机变化规律。并以病机为核心论述,开创了以理、法、方、药为一体的辩证论治的先河,强调了病机的把握是辩证论治的关键。
《诸病源候论》是我国最早、最系统、最完备的病因病机专著,也是历史上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编撰的医著。本书的特点是以病为纲,核心内容是病机分析,而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经络病机,这在中医学史上是一大首创;其次是毒之病机,书中将此病机分为正气不足致毒发病的情况,以及脏腑病变和毒邪侵体以致气血阴阳紊乱的情况。
到宋金元时期,病机理论再一次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小儿药证直诀》阐述了五脏辨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详述了三因致病说;金元四大家以“火热论”、“脾胃论”、“主邪论”、“相火论”四个方面充实了病机理论。
再到明清时期,病机理论的发展趋于完善。张景岳提出“阳常不足,阴本无余”和“气不足便是寒”的观点,吴又可提出“邪在膜原”的理论,薛雪叶桂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等。
而近现代,中医病机学进入全面发展的时期,涌现出如“气象病理学”、“体质病理研究”等新理论。
病机学说的内容分类
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会有具体的致病因素和病变部位,也都会有具体的病证,并且存在具体的病机变化。只有对其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才能为临床应用提供更为有效的指导。
按照疾病病因,可分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类。
内因:也就是七情致病。生命过程中的正常情志活动是不可或缺的内容,但七情变化过犹不及也能引发疾病。七情致病所损伤的脏腑与产生的证候各有特征,认识了解七情致病的病机特点与规律性,对认识情志病、精神病以及其他疾病都是十分重要的。
外因:也就是六淫致病。六淫邪气是外感致病的因素,六淫邪气引发疾病的各种病机变化,是外感热病、内伤杂病以及各科临床都要涉及的主要内容。
不内外因:主要是痰饮、瘀血致病。作为病理产物,痰饮和瘀血的致病机理是极其复杂多变的,这是由于其本身形成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的。但由于痰饮、瘀血的形成原因离不开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病变也离不开脏腑气化失常、气机失调、气血津液亏虚等方面,因而痰饮、瘀血的病机必须联系六淫、七情、脏腑病机、气血津液病机等。
按照病变部位,主要包括脏腑、经络和气血津液精髓。
脏腑:人体组织结构与生理功能皆以脏腑为核心。无论何种病因,在疾病发生之后都必然要影响到脏腑。此外,临床辨证、处方用药、将养调摄,也都以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为基础,因此脏腑病机具有主导地位。
经络:经络是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运行气血、通行阴阳、联络脏腑组织和四肢百骸的重要作用。在疾病过程中,会出现单纯的经络受病,或脏腑气血受病后累及经络等情况。循经辨证、循经用药、循经取穴,皆以经络病机为基础,在确定病变所在脏腑、经络后进而分经选药,可以增强针对性,提高治疗效果。
气血津液精髓:人的精气不外气血津液精髓,凡此之类充于脏腑达于全身,成为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疾病过程中,或邪气直伤气血津液精髓,或影响其谧藏与循行,随即导致其活动功能失常。因此气血津液精髓病机主要可以概括为形质亏损和功能逆乱,这一病机变化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按照病证与症状,可概括为临证、外感、证候和症状几类。
临证病机:研究分析临床具体病证的病机规律。临床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有独特的规律性。如郁证病起于七情内伤,病位在肝,其基本病机为气机郁滞,但气郁日久会导致血郁、火郁、湿郁、痰郁等,诸郁化火再伤阴。因此郁证的病机具有以肝郁为首,气郁为先,久郁致虚的特点。所以临证把握具体病证的病机特点,对辨证论治、辨证施护都具有指导意义。
外感病机:主要包括六经病机、卫气营血病机和三焦病机。六经病机是专门研究伤寒为主的外感病病机变化规律;卫气营血病机与三焦病机专门研究温热为主的外感病病机变化规律。
证候病机: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证候病机代表的证候群具有相对固定的特征,不同的疾病也可具有相同的证候病机。所以证候病机是辨证论治的重要内容之一,亦是临床辨证论治过程中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症状病机:症状是病患的主观感觉,同时也是医者通过各种诊察手段而获得的客观所见。同一症状在不同的患者、不同的病因、不同的疾病过程中,其发生机理也不尽相同。症状可以说明证候病机,典型的症状,常常是疾病病机的外在征象。分析症状病机是准确辨证的前提,也是临床加减用药的重要依据。
影响病机的客观因素
病机是医者透过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经过仔细的分析,把握阴阳的消长、病邪的进退、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以及气血津液失调的具体情况而归纳出来的,它反映了病证变化的机理,是决定治法和用药的前提。
但是还存在着影响病机理论形成与发展的若干因素。这其中,气候、生活方式和体质这三方面最为主要。
气候的变迁对讲究天人相应的传统医学来说有直接的影响。根据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传染病的三个要素是病原体、宿主和环境,而环境中最重要的次级因素是气候,因此气候与疫情有紧密的关系。由此可见,气候变化与疾病的发生联系密切,寒冷易生伤寒,温暖易致温病,寒温交替则会造成不同类型的疾病流行。
生活方式包含物质和精神两种。“不良”生活方式是指对人体健康产生的或明显、或隐匿、或长效、或短效危害的一些日常行为模式。目前大多数人将不良生活方式概括为不良饮食习惯、吸烟酗酒、精神压力大和缺乏运动这四个方面,事实上远不止这些。不良生活方式已成为现代慢性病的罪魁祸首,直接影响了疾病人群的病机变化,呈现出了以内伤杂病为主,以虚证、寒证、湿证、瘀证为主要表现的新特点。
体质是指在先天后天共同作用下,人体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认知等方面所形成的固有特征属性。体质具有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和倾向性,形成易患体后则与致病因素协同发病。体质也能通过参与人体的正邪斗争来实现对病机形成、变化和疾病转归的影响。当偏颇体质恰好与病邪性质一致时,可以作为病因看待,但是不能代替病机。体质与病机、证有联系,但不能等同,体质的特征属性是相对稳定的、不易改变的,而病机和证则是易变化的。
气候、生活方式与体质,这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区别,既同为影响病机的因素,又反映出影响条件中的不同角度。但在同一种疾病中可能三者同时出现,共同作用于其病机的形成与发展。
病机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病机理论的发展是中医理论创新的突破口,它的发展关系到整个中医的发展。
所以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医学也应与时俱进,加强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的研究,促进现代病机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文字整理/华妘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如何理解中医学的“病机”学说发布于2024-01-26 12:3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