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270°,此时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这天也是中国二十四节气的冬至。《二十四节气集解》记载:“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至,故曰冬至”。《三礼义宗》中称,冬至有“三义”:一者阴极之至,二者阳气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谓之冬至。冬至是农历中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因此把冬至当作另一个新年来过,清代民俗著作《清嘉录》中记载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说明对冬至的重视程度。而到了冬至,民间也有了“数九”的习俗,从冬至这天开始,每隔九天作为一“九”,共九九八十一天,八十一天之后便进入春天。就有了朗朗上口的《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冬至节气有三候,分别是“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一候蚯蚓结:《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解释:六阴寒极之时,蚯蚓交相结而如绳。阳气未动时屈首下向,阳气已动,回首上向。冬至时天气寒冷,地下的蚯蚓打结越冬,觉察阳气动时会把头向上扭动,但由于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二候麋角解: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麋鹿是阴兽,冬至后感觉到阳气萌动,阴气渐退,麋鹿角便也自行脱落。三候水泉动:古人认为水为“天一之阳所生,阳生而动”,冬至后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能够保持着温热。过冬节——冬至,亦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是中国农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民间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 是上天赐予的福气,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有记载:“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晋书》上也记载“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明、清两代的冬至日,皇帝要举行祭天大典,谓“冬至郊天”,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吃“捏冻耳朵”——“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相传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时正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故形成“捏冻耳朵”这种习俗。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谚语。吃年糕——杭州人在冬至都爱吃年糕,老底子讲究点的,每逢冬至,杭州人三餐会做不同风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儿菜、冬笋、肉丝炒年糕,晚餐是雪里蕻、肉丝、笋丝汤年糕。冬至吃年糕,图个好兆头,寓意年年高,生活、工作一年一年往高处走。年糕好吃但也不能多吃,过食会增加胃肠道的负担。祭祖——冬至是中国传统阴节之一,据《周礼春官·神仕》记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从周代起就有冬至祭祀活动。汉代《四民月令》记载,冬至之日要用黍糕做供品,祭祀神灵和祖宗。如今仍有冬至前剪纸作男女衣服,冬至送至先祖坟前焚化,俗称“送寒衣”。祭祀之后,亲朋好友聚饮,俗称“冬至酒”,既怀念亡者,又联络感情。吃赤豆糯米饭——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在中医看来,糯米味甘、性温,能够补养人体的正气,有暖胃及补中益气的效用,吃了后会周身发热,起到御寒、滋补的作用,最适合在寒冷的冬天食用。冬至这一天白天最短,而夜晚最长,在古人看来,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气,冬至一阳生,在这一天,盛到极点的阴气开始衰退,标志着阳气像新发的幼芽一样开始初生,是阴阳转换的重要时刻,也是养生的重要节点,合理地运用养生之道,调理得当,就会让自己安稳度过严冬。冬令气候趋寒,天地阳气潜藏,首要注意的就是避寒邪,孙思邈曾说:“冬月不宜清早出、夜深归,冒犯寒威。”故冬季作息时间应“早睡晚起”,早睡可以保存阳气,晚起可以补阳气。同时冬至前后,提倡“子午觉”,即“子时大睡,午时小憩”,除了保证夜间子时的睡眠质量外,中饭后的午时可适当打个盹。冬至时节若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养神气,劳逸适度可养其肾精。冬至食补有讲究。谚语有:“今年冬令进补,明年三春打虎”。冬令进补是民间悠久的习俗之一。《黄帝内经》有:“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应之。”古人认为,冬三月是“生机潜伏、阳气内藏”的季节,应讲究“养藏之道”。冬天是一年四季中进行保养、积蓄的最佳时机,冬令进补既能调养身体,又能增强体质,使机体的抗病能力提高。尽管冬至进补是一种传统,但那并不表示人们可以随意乱补,冬至进补应该配合着自己的体质来进补。中医看来,背部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主要部位,而膀胱经主一身之表,起着防御外邪侵入的作用。当风寒外邪侵入人体时,足太阳经往往首当其冲。所以背部保暖不好,风寒之邪极易通过背部侵入,直达与背部腧穴相关的脏腑和组织器官,损伤阳气而致病,或使旧病复发、加重。背部保暖的方法很简单,穿一件贴身的棉(或鸭绒)背心就行了,睡觉时也要注意勿让背部着凉。俗话说:“夏养三伏,冬补三九”。冬至后正式进入寒冷的三九,《黄帝内经》中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如果冬天没有固护好阳气,被寒邪所伤,来年春天就容易得温病。三九采用艾灸的方式,可以夯实基础,有利于来年春季阳气的生发,避免温病侵袭,起到预防作用,推荐的穴位有:气海、关元、阴陵泉、三阴交,天枢,每次选取1-2个穴位,采用纯艾条或道医研究院的雷火药灸,每穴艾灸40-60分钟,能培补阳气、温通经脉、理气和血、调和阴阳、驱寒除湿,有效调节人体生理生化功能,提高机体机能,增强抗病能力,达到调理、预防疾病的目的。文字整理/华锦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节气养生|冬至:冬至大如年,数九过寒冬发布于2024-01-26 12: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