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祝由的产生和发展简史
祝由这个词的出现,最早是在《黄帝内经·素问·移情变气论》言:“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按照多数学者的看法,《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应当是春秋战国时期,也就是说,祝由在2400年前眼中的古代,已经成为人们常用的治病方法和手段。
上古巫医不分,我们看看古文的医字:“毉”,上面一个“医”字,边上一个“殳”(疫),下面是个“巫”字,医,“盛弓弩矢器也”,盛箭的口袋,开口向右,处于倾倒状态,对准的是瘟疫,用意很明显,消灭瘟疫的意思。执行这项任务的是谁呢?这个字的下面说明了这一点,“巫”!
随着巫与医的分离,祝由术也逐步变成了单独的学说,而祝由的应用又必须通过一定的修炼才能进行,这样,祝由术就被穿上神秘的色彩,但祝由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一直在部分中医和民间流传。
实际上,祝由与医的分离是一个逐步的缓慢的过程:首先,医学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黄帝内经》的产生应当说是这个分离的重要分水岭。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看看《黄帝内经》关于祝由的描写。
《素问·移精变气论》:“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
《灵枢·贼风》:“黄帝曰: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矣。”
《灵枢·官能》:“疾毒言语轻人者,可使唾痈咒病。”
从这些描写我们可以看出,虽然《黄帝内经》成书时期祝医并存,但《内经》的作者主要说的还是医,不是祝,但对祝是认可甚至是推崇的。
并且《黄帝内经》的作者对祝由应当是了解的,所以,说出了祝由术治病的几个特点:
1.针石不能治时移精变气;2.知百病之胜,治其生;3.意念力坚定。
春秋战国时期,巫祝作为一种职业而广泛存在,汉代刘向有这样的记载:“哀公射而中稷,其口疾不肉食,祠稷而问善卜之巫官,巫官变曰:“稷负五种,托株而从天下,未至于地而株绝,猎谷之老人张衽以受之,何不告祀之?”公从之,而疾去。”哀公病了,就问巫官,巫官告诉他祈祷就是了,哀公祈祷了,病也就好了。
刘向同时也记载了一位更为神奇的“医者”:扁鹊过赵王,王太子暴疾而死,鹊造宫门曰:“吾闻国中卒有壤土之事,得无有急乎?”中庶子之好方者应之曰:“然,王太子暴疾而死。”扁鹊曰:“人言郑医秦越人能活太子。”中庶子难之曰:“吾闻上古之为医者曰苗父,苗父之为医也,以菅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发十言耳,诸扶而来者,举而来者,皆平复如故。子之方能如此乎?”
扁鹊要给赵国太子治病,受到了中庶子的刁难,中庶子这样说的:“我听说上古的医者有个叫苗父的,苗父行医的时候,用草做席子,用草扎个狗做祭礼,面向北边祈祷,只是祈祷十几个字,搀扶来的人站起来走了,都是恢复的向以往一样,你的治病方法能做到吗?”苗父的方法更接近与祝由的方法,说明当时的祝由很高明;相较之下,巫官就逊色多了,不过巫官的存在证明了巫祝在当时条件下的普遍性。
被中庶子为难的医生,正是医学史上有名的医生,后来成功的救治了赵国太子的扁鹊。由于经典典籍中没有扁鹊祝由行医的经历,所以,我们只能从扁鹊开“天目”的记载得出这样的定论:扁鹊,疑似的祝医。至于扁鹊时期的祝医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孔子的“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论语·子路》中孔子对“恒”卦的评述)说法,可以判定祝医的普遍性及祝医在当时是社会地位。
古之医传多有祝由一脉,到了汉代,祝医的流行就不用说了:五斗米教、帛和教等道教的成立更是以符咒治病为基础,而汉代明医张仲景正好道教教祖张道陵的后代,更加说明了古代医祝的关系常常是密不可分的。《后汉书·方术传》8载,徐登、赵炳善越方(即禁术),徐登以气“禁溪水,水为不流;炳复次禁枯树,树即生荑(ti,四声,嫩芽也)”,徐登用气禁溪水,可以让水停止流动;赵炳用气禁枯树,枯树能长出嫩芽,《方术传》还有很多奇异之事,限于篇幅我们只找一两个做代表吧。
两晋时期,道教的著名人物抱朴子葛洪,也是医祝方面的高手,《肘后备急方》10就记载了一些治病的禁咒。《抱朴子内篇·至理》记载气禁:“吴越有禁咒之法,甚有明验,多气耳。知之者可以入大疫之中,与病人同床而己不染。……以气禁金疮,血即登止。又能续骨连筋。以气禁白刃,则可蹈之不伤,刺之不入。若人为蛇虺所中,以气禁之则立愈。”吴越地区的禁咒之法非常灵验,掌握这种方法的人可以到瘟疫流行的地方,睡觉与瘟疫病人同床而能不感染瘟疫。……,用气禁金疮,血马上就止住了。使用禁术还能续骨连筋。还可以使用禁术防止刀枪,可以踩在刀刃上不受伤,兵刃刺也不能伤害。如果有人被毒蛇咬伤,使用禁咒之法就可以让被咬伤的人马上痊愈。
《释滞》篇亦有类似记载,曰:“……若他人为兵刃所伤,嘘之血即止;闻有为毒虫所中,虽不见其人,遥为嘘祝我之手,男嘘我左,女嘘我右,而彼人虽在百里之外,即时皆愈矣。”如果遇到什么人被兵刃刺伤了,哈口气血马上止住了;听说有被毒虫咬伤的,虽然看不见患者,一样可以“遥感”治疗,受伤的是男子,在报信人左手哈口气,受伤的是女子,就在报信人右手哈口气,而受伤的人,虽然在百里之外,也马上痊愈了。
隋唐时期,咒禁得到了正统医疗机构的认可,太医署正式成立了咒禁科,使祝医重新登堂入室。与此同时,妙应真人孙思邈的著名医学著作《千金翼方》中的《禁经》,记载了大量的咒禁内容。
到了宋代, 《资治通鉴》有“乡约祝医”的记载,即每个乡都要有祝医,这应该是赤脚医生的原型,这个举动使隆庆之变之后,祝由术得以民间传承,应当说是功不可没的善举。同时,现代的坊间流传《宋淳熙秘藏善本祝由十三科》的成型说明了十三科成型已经十分确定了。
到了元代,祝由成为正式科目单独出现,根据记载,当时太医院分为:大方脉科、杂医科、小方脉科、风科、产科、眼科、口齿科、咽喉科、正骨科、金疮肿科、针灸科、祝由科、禁科。
明代,太医院亦有祝由一科,明医张介宾说:“祝由者,即符咒禁祈之法,用符咒以治病,谓非鬼神而何?故《贼风篇》帝曰:其毋所遇邪气,---先巫因知百病之胜,先知百病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只此数语,而祝由鬼神之道尽之矣,愚请竟其义焉。夫曰似鬼神,言似是而实非也。曰所恶所慕者,言鬼生于心也。曰知其胜、知其所从生,可祝而已者,言求其疾病之由,而释去其心中之鬼也。何也?凡人之七情生于好恶,好恶偏用则气有偏并,有偏并则有胜负,而神志易乱,神志既有所偏而邪复居之,则鬼生于心,故有素恶之者则恶者见,素慕之者则慕者见,素疑之者则疑者见,素畏忌之者则畏忌者见,不惟疾病梦寐也然,是所谓志有所恶,及有外慕,血气内乱,故似鬼神也。又若神气失守,因而致邪---凡一切邪犯者,皆是神失守故也。此言正气虚而邪胜之,故五鬼生焉,是所谓故邪也,亦所谓因知百病之胜也。心有所注,则神有所依,依而不正,则邪鬼生矣,是所谓知其病所从生也。既得其本,则治有其法,故察其恶,察其慕察其胜,察其所从生,则祝无不效也。”(《类经'卷十五'疾病类'》)
但是,由于按摩科被取消,所以“今按摩、祝由二科失其传,惟民间尚有之”(参见《类经十二卷·祝由》):
明代隆庆五年(公元1571),太医院从十三科削减为十一科,按摩科祝由科被撤消,手法医学进入了低谷。这就是按摩科著名的“隆庆之变”,又何尝不是祝由科的“隆庆之变”!
下面是相关的历史资料
自御医以下,与医士、医生,各专一科。隆庆五年奏定, 御医、吏目共二十员:大方脉五员,伤寒科四员,小方脉、妇人科各二员,口齿、咽喉、外科、正骨、痘疹、眼科、针灸等 。
七科各一员。医士、医生各七十余名:大方脉、伤寒科、小方脉、妇人科、口齿、咽喉、外科、正骨、痘疹、眼科、针灸等各名数不等。
隆庆之变的意义重大,它是官方医祝分家的代表。
接着,就是满清入关,官方用“萨满”代替了祝由,据《鸡林·旧闻录》记载:“萨玛教为东夷一种宗教,在昔满洲人亦迷信之。此教今日在宋、黑、马三江下游,南及朝鲜,咸镜诸道皆染此习。凡人患病辄延男巫,亦有女觋至家,……蹈足而行,作咒如魅言及人术,以除患疾。”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萨满”只是一种原始巫术。
萨满官方流行的同时,祝由在民间依旧广泛流传着,清代明医赵学敏曾写过《祝由录验》一书,可惜遗失了,不过在他写的《串雅》一书中,很多禁法的东西记录了下来,让我们从侧面看到了当时祝医的场景。
不可否认的是,科学的发展有时候对一些传统的东西起到了某种阻碍作用,祝由学也是如此,很多人不重视,加大了这种阻碍,就这样,博大精深的祝由术,一步步的被误解成巫婆神汉的工具。现在,应当是为祝由学正名的时候了,祝由术,应当得到崭新的认识。
二 、道家文化信仰对祝由的影响
谈到祝由,不得不谈到道家的宗教信仰,因为,纵观祝由的产生及发展,一直与本土文化道家文化信仰的兴衰紧密相连。
1.祝由产生于中华民族的原始信仰
祝医,也就是祝医是随着“巫术”“巫祝”的产生而产生的。“巫术”“巫祝”,这两个词的出现在中华文化中出现的比较早,按照《周礼》的记载,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很流行了,而巫祝文化的产生,应当更早,有人认为,黄帝时期巫已经就开始有了各自的专攻,《姓氏考略》上说:“黄帝臣巫彭作医,为巫氏之始”;《说文解字》中也有“巫彭初作医”的描写。至于祝医的出现,则有可能早于黄帝时期,《黄帝内经》中有“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矣”(《灵枢·贼风》)的描写,但祝医具体的产生时间却是一个迷。
笔者认为,祝医是随着巫文化的产生而产生的,巫文化本身产生于原始神明的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在原始巫文化的基础上,巫文化逐步成熟,分门别类,巫医文化也就是祝医文化随之成为单独的文化类别,他继承了原始巫文化的信仰,并有所发展,与同时代的众多文化一起,成为中华民族信仰的起源,也就是原始的道家信仰。如果离开了原始的道家信仰,就不会有祝医文化的产生,这应当是显而易见的。
2.祝由文化的盛行与衰落与道家文化信仰的兴衰紧密相关
纵观祝由文化发展史,就会发现祝由文化的兴衰与道家文化信仰的兴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中医文化与巫文化的分离是原始道家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但这时的中医文化尚未与巫文化完全分家,“毉”字的产生说明了当时的中医文化与巫文化关系还是十分密切的,直到“医”字出现,说明了中医文化与巫文化渐行渐远,逐步发展成一门单独的学科。只是这时候巫文化还是一门高尚的文化,所以有“子不语”说法的孔子也对巫文化进行了肯定:“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随后就进入了诸子百家时期,百家争鸣,道家的文化信仰有了一定的外界限制。应当说道教的成立是对道家文化信仰重大推动,到了隋唐时期,道教文化受到推崇,祝由科也堂而皇之的进入了医学的殿堂。
有人说历史就是一个轮回,这句话应当到祝由文化的确如此:从巫祝文化与中医文化相辅相成的产生,到医巫分家,又合二为一,成为医文化,最终又因为某种原因被赶出了中医殿堂。到了明朝,嘉靖皇帝对道教长生术到了痴迷的地步,以至于差点被宫女们勒死,嘉靖驾崩后,隆庆皇帝矫枉过正因噎废食,把与道家信仰相关的祝由科从太医院中去除,这就是祝由史上著名的隆庆之变。接着就是清代萨满代替了祝由,几百年的时光,祝由在官方消失,所幸古人有“乡约祝医”制度,才是祝由没有真正的灭绝。民国时期,局势动荡,祝由的发展自然势单力薄,因战争原因,民间的一些传承也受到极大的损失。
3.祝由的现状
当代的教育方式方法是无神论的,导致多数人在民族信仰方面出现危机,改革开放之后,各种信仰纷沓而至,道家的文化信仰很少有人问津,这种形式下祝由的发展就可想而知了。而留下来的一些祝由版本,由于年代久远有些文字模糊不清,一些抄本在抄写时出现很多谬误,加上世代变迁,中医学很多疾病的名称发生变化,甚至有些疾病的名称现在已经完全不用了,出现了有病无符或有符无病的尴尬局面,这对祝由的学习和发展是明显不利的。而且,现在的祝由术主要是在一些道家门派中流传。
祝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老文化,也是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如果我们能深层次的研究和静修体悟学习祝由,并付诸于实践。祝由,这个古老文化,必然绽放出美好的新花!
福生无量天尊 转发功德无量!
学祝由术有什么禁忌
祝由十三科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善信们祝由术,道医精髓都在这里!发布于2023-12-19 21:31:24